2004年,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楊振寧和翁帆結婚,當時翁帆28歲,楊振寧82歲,這段祖孫戀掀起了軒然大波。
楊振寧是基礎物理學20世紀下半葉影響最大的科學家之一,即便是這樣的身份,人們也在紛紛質問楊振寧的「自私貪婪」,說這段婚姻「有傷風化」。
甚至翁帆父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意味深長地說到:
小帆願意為照顧楊教授的晚年生活做出犧牲,這是一種美德,也是光榮!
如今,一則遺產分配又把兩人推上了風口浪尖。
陪伴楊振寧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遺產分配裡只得到一套別墅的「生前使用權」,產權還屬於清華大學,而楊振寧和已故前妻杜致禮的三個子女將獲得現金資產。網友們的意見大約是這樣的。
總體來說,都是對楊振寧的控訴,替翁帆不值。
02.
2006年,楊振寧接受臺灣《聯合報》的採訪時評價這段婚姻:
一個人到了80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假如我沒跟翁帆結婚,我會覺得三四十年後的事跟我沒關係;現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後的事,透過翁帆的生命,與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2015年,楊振寧參加了《楊瀾訪談錄》,他對主持人楊瀾說了這樣一句話:
翁帆是上帝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
而翁帆也曾談到過這對忘年夫妻的甜蜜時光:
在日本生病的時候,楊振寧去樓下給她拿了一碗麥片粥,餵給她吃。
在三亞度假的時候,楊振寧早起看報紙,不想開燈吵醒翁帆,就去洗手間看。
我們評價這段愛情故事的時候,常糾結於年齡差,但拋開54歲的時間差距,這份愛情真的值得我們去質疑,去猜測嗎?
因為,愛情如飲水,冷暖自知。
03.
我們總愛把自己沒有的,或無法輕易得到的,或極少看見的,充滿了猜疑和幻想。而正是因為得不到,所以才給了它無盡想像的可能。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巨大崎嶇的十字路口,你在這裡看到的一處旖旎的風景,別人可能會在那裡看到不一樣的。但總有一些人覺得,有一種生活,是別人家的生活。
我們有時過的不快樂,並不是來源於生活本身,而是把他人的生活美化一番,才對比出自己生活的糟糕。人們總愛去比較,是因為我們總看不到自身。
有位貨車司機,每天的工作就是開著十多米的大型掛車,山南海北的跑。
在海南三亞停駐過腳步,在雲南大理觀賞過風光,在逶迤曲折的高山雲層間穿梭如流.
他的朋友圈經常出現,棕黃色的駱駝,在廣袤的黃色布景下悠閒散步,藍天白雲,像結在河裡的碎冰,清麗溫暖。
看完他朋友圈的人,都有種「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衝動,想去更加廣闊的空間,領略不一樣的生活和風景。
但他私下裡卻對朋友坦言,運輸這個工作很辛苦,因為貨運時間限制的問題,經常需要熬夜駕駛,需要不斷緊繃著精神全神貫注,路途中還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風險。
外人所看到的,一路風景一路歌,只是奔波生活中的一個點綴,一段剪影。
工作畢竟不是旅行,所以無法安逸享受的坐下來,品味一番,那些路過的風景,美是很美,但終究不是目的地。
當你羨慕小橋流水下的嫋嫋青煙,別人可能羨慕城市中的便捷交通;你可能羨慕別人成家後的安穩甜膩,別人可能羨慕單身的的瀟灑自在。
條件不同,主體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不同生活,都沒法拿來比較和評價的。
而有時那些外表看起來幸福的生活,也許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也有著裂紋和傷痛,有著只有主人公才能體會的不幸。
04.
我們都在糾結於楊振寧和翁帆的年齡差距,但是,真正的愛情和年齡有關嗎?
因為這段愛情不常見,我們習慣了去否定。但是最愛怎麼會不合適呢,反過來說誰又能斷定那個」合適「的人就一定合適?
最愛,首先要懂得愛是什麼,然後是彼此相愛,既然相愛就懂得互相包容和理解,懂得相信和磨合,最愛的人是會有心靈相通的默契的。
婚姻在人們心裡代表的是承擔責任,是相愛的人同甘共苦,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
不論做什麼事,相信你自己,別讓別人的一句話將你擊倒。
因為婚姻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值不值得不是由別人來判定的,是由那份愛情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