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97歲 | 你只記得他娶了翁帆,卻不知他為何了不起

2021-02-13 十點人物誌

15年前,一位82歲的老人寫了一封郵件,和朋友們分享訂婚的決定,並且鄭重地介紹了他的未婚妻:

「她的名字叫翁帆,她的朋友叫她帆帆,我現在也這樣叫她。」

在老人的描述裡,28歲的她「沒有心機而又體貼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輕盈靈巧,生氣勃勃而又可愛俏皮」,兩人相識9年,她擁有了愈發成熟的美,更難能可貴地保持著一份率真。

彼時,翁帆正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攻讀翻譯碩士學位,而這位要娶她的老人,是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

羅曼史

1995年夏天,大一女孩翁帆因為英文流利、形象氣質好,被學校選去國際物理學家會議做志願者。

得知要給楊振寧先生和杜致禮夫人當嚮導時,翁帆緊張又期待。那天,她選了一條藍色的裙子,化了淡妝,用發卡夾住額前的頭髮,得體又不過於拘謹。

女孩工作時的認真和體貼,頗得兩位老人歡喜。楊振寧夫婦離開汕頭之後,還和女孩聯絡了幾次。

▲ 1995年,翁帆作為學生代表接待楊振寧夫婦

沒有人知道,這次再尋常不過的安排,竟然為8年後的再遇見,埋下了種子。

2003年10月,杜致禮去世,這段跨越世紀的婚姻在經歷了53年的風雨與美好後,只剩下楊振寧一人。

那年冬天比以往更冷,時間也走得緩慢,楊振寧時常獨自坐在臥室的沙發上,反覆看著過去的家庭錄影。

楊振寧的孤獨,家人和朋友們都看在眼裡,卻不知該如何安慰是好。「我們幾個老同學聚會時,都有夫人陪同,只有振寧一個人孤零零的。大家覺得像他這樣有成就的科學家,應該算是沒有年齡的人,最好能夠續弦,才能安度晚年。」翻譯家許淵衝如是說。

▲ 楊振寧和杜致禮

次年初春,楊振寧在中山大學又遇到了翁帆,不知因何緣由,寒冷似乎開始散去。

那天之後,一有空閒,楊振寧便給翁帆打電話,聊起天來總有說不完的話。有一次,翁帆和朋友逛街時接到楊振寧的來電,許久之後才掛斷。

被晾在一旁的朋友笑道:「楊教授是不是喜歡上你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喜歡上你,不會這麼頻繁地給你打電話。翁帆愣住,臉紅了起來。

兩人之間突然多了一份曖昧,兩顆心也在慢慢靠近。直到訂婚,楊振寧在郵件裡為這段感情寫下注解:

青春並不只和年紀有關,也和精神有關。 

我也知道,雖然在歲數上已經年老,在精神上我還是保持年輕。我知道這也是為什麼翁帆覺得我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雙方的親友紛紛對這段忘年戀致以祝福和理解,然而,當臺灣一雜誌公布了楊振寧在北京訂婚的消息,原本的平靜霎時間被打破。無數爭議撲面而來,這其中也夾雜著不少惡意的揣測。

任憑外面世界喧囂,楊振寧和翁帆的正常生活步伐卻並未被攪亂。

▲ 楊振寧和翁帆

第二天,楊振寧照常去清華大學上課,剛一下車就遭到了記者們的圍堵,他們想從楊振寧的口中得到關於這個「不可思議的決定」的任何說法。

一旁路過的清華學子卻表情淡然,他們對德高望重的物理大師的八卦軼事並不關心。

楊振寧沒有做任何回應,雙手插在口袋裡,徑直走進了教室。而另一邊,無數個來自媒體的電話湧向翁帆,她乾脆關了機,安心地睡了一個午覺。

旁人不知,他們婚後的生活與普通戀人並無差別,一起看電影、旅行,互相依靠。楊振寧和翁帆散步時,總喜歡牽著手,「拉著她的手,我走路的安全感會增加。」

而翁帆感受到的安全感,也不比楊振寧少。她記得有一次頭暈無法起床,楊振寧便端來一碗麥片粥,一口一口地餵她吃下。

提起這段故事,楊振寧有些急切地說道:「多半時候,都是她照顧我。」也許,楊振寧是擔心自己做得還不夠。

楊振寧也想過,將來他若不在了,翁帆的人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他希望「今天能多做一些事情,使將來的問題少一些。」

▲ 楊振寧90歲生日晚宴

有人曾問楊振寧是否介意翁帆改嫁,楊振寧的回答是贊成。翁帆聽了很不開心,在一個完美愛情主義者的眼裡,「他怎麼可以講這種話呢?」楊振寧卻告訴她:「贊成你將來再結婚,是年紀大的楊振寧講的;年紀輕的楊振寧,希望你不再結婚。」翁帆漸漸理解了他的心意。

如今兩人已走到了第15個年頭,楊振寧曾在面對質疑時說,「不管今天大家對我們的婚姻是什麼看法,到30年、40年以後,大家會覺得是一段非常好的羅曼史。

但傳奇的愛情,終究只是這位物理學家人生拼圖的很小一部分。

生逢其時

一段畫質不太清晰的黑白影片記錄了1957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當時有兩張華人面孔出現在鏡頭裡,他們因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兩位俊朗的年輕人分別是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李政道。

收到獲獎的電報時,楊振寧和李政道並不意外,因為吳健雄用實驗證明了他們提出的理論,「那是一個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大消息」,得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情。

可當他們站在領獎臺後,心裡卻有說不出的激動。

▲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現場

那一刻,楊振寧為「自己的中國淵源與背景感到驕傲」,亦為他「致力於現代科學而驕傲」。楊振寧的父親、數學家楊武之為兩個後輩動容:「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國人,特別是知識界,打消了自卑感,從心理上敢於同西方人爭長短了。

而在科學的世界裡,終於有了能與愛因斯坦、牛頓、狄拉克等偉大的科學家相提並論的華人。

時間回到71年前,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將1921年和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授予給了愛因斯坦和狄拉克。

恰好這一年,楊振寧出生了,可謂恰逢其時——20世紀初,相對論已建成,他即將迎來現代物理學研究最好的時代。

▲ 楊振寧小時候

然而,楊振寧年少時,卻不得不面對生活的貧苦和家人的離別。

當時,中國正經歷著內憂外患、國弱民窮的困擾,戰亂紛紛,百姓流離失所。為了救國,一些優秀學生被派往國外學習現代科學,楊武之也在這批留學生之列。

父親出國時,楊振寧還不滿10個月,這一別就是5年。

楊振寧的母親羅孟華獨自照顧著這個小家,在楊振寧眼裡,母親是「一位意志堅強而又克勤克儉的婦女」。八年抗戰時期,她為了一家人的溫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操勞,是她的毅力支撐著一家人渡過難關。

羅孟華文化程度不高,兒時家裡貧窮,父親經商失敗讓她早早輟學。因為深知失去學習機會的痛苦,她格外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從楊振寧4歲起,便教他識字,一年多竟學會了三千多字。偶有一次,楊振寧起了玩心,字便寫得歪歪扭扭,還錯了好幾個,母親生氣地罰他重寫,直到滿意為止。

▲ 楊振寧和母親羅孟華

在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裡,楊振寧慢慢長大。1928年,父親歸國,一年後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數學教授,一家人輾轉北上在清華園定居。

往後的8年裡,任憑圍牆外頭動蕩,住在清華園裡的楊振寧卻被保護得很好,經常和發小鄧稼先一起玩花樣滑冰、聽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學習更是沒有落下。

12歲時,楊振寧便顯露了在數學方面的天賦,然而,楊武之卻沒有「急功近利」地教他幾何和微積分,而是請人來教他學《孟子》,十分重視人文科學教育。每當他遇到困難時,父親也總是告訴他「慢慢來,不要著急」。

楊振寧68歲時提起這些事,依然感激父親對自己的培養。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長大,楊振寧這一生都對知識充滿了熱情,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中。

無問西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華民族走進了最艱苦卓絕的八年。在一片混亂之中,國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三所大學,加上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隨著南京淪陷,武漢、長沙岌岌可危,臨時大學又幾經波折西遷雲南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次年春天,楊武之也帶著妻兒和少得可憐的家當抵達了昆明,在這裡開始了新的生活。

16歲的楊振寧在父親的鼓勵下,同兩萬名考生一起參加了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最終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

在西南聯大的日子雖然艱苦,楊振寧卻單純地快樂著。

有一次,楊振寧的家未能免於日軍的轟炸,在一陣陣炮火中化為灰燼,所幸全家人已經躲到了防空洞裡。幾天過後,楊振寧帶著一把鐵鍬回去,從一堆廢墟裡挖出了幾本破損的書籍,打開發現還能看,高興得不得了。

「今天已經很難了解,在那種困苦的歲月裡幾本書的價值。楊振寧回憶道。

學生如此,與老師們吃苦求知的精神有很大關係。因溫飽難求,朱自清的身體快速惡化,依然擲地有聲:「窮有窮幹,苦有苦幹,世界那麼大,憑自己的身手就打不開一條路?」

在這裡,楊振寧遇到了最好的老師,教國文的朱自清、聞一多、王力,教數學的陳省身、華羅庚,還有帶他探索物理世界的趙忠堯、吳有訓、周培源、吳大猷……西南聯大的教學方式,恰如梅貽琦校長所說,「大學中心所寄應在通而不在專」,才得以人才輩出、百家爭鳴。

▲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時期

這樣的學習生活來之不易,為了更加心無旁騖,楊振寧還放棄過自己的初戀。

他喜歡上一位叫張景昭的女孩,心裡便一直無法平靜下來,但最後還是決定將這份感情放在心裡。他默默告訴自己:「和她交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為這會對自己帶來煩惱。」

楊振寧沒有辜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在大三時獲得了「穆藕初先生獎學金」,當時全國僅有三個名額,這筆獎金也幫助楊振寧一家人捱過了一段困難的日子。不僅如此,楊振寧還幫著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帶著他們好好讀書。

▲ 楊振寧和弟弟妹妹們

1944年的夏天,楊振寧獲得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碩士學位,西南聯大的6年求學經歷,影響著他這一生「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清華大學校歌裡寫著「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楊振寧也將用一輩子來踐行這八個字。

畢業意味著楊振寧即將離開西南聯大、離開祖國,因為他也像當年的父親一樣,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儘管心中有萬般不舍,但為了追求學術,為了祖國未來的富強,他只能化悲痛為力量。

楊振寧一直記得出國那天,父親送他時的樣子——「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髮已顯斑白」。去汽車站的路上,父子倆都很鎮定,直到楊振寧上了車,從車窗外看見向他揮手的父親,不一會兒便被人群淹沒。

車子待在原地一個多小時,楊振寧早已和身邊的同學們聊起天來。突然,身邊一位美國人提醒他看窗外,他才發現父親還在那裡站著,面容焦灼。

楊振寧忍了一早上的淚水,終於決堤。

老友重聚

到了美國後,楊振寧一心求學,但起初並不順利。

在阿里森實驗室,楊振寧發現自己在理論上學得比其他同學都要好,但做起實驗來,糟糕得要命。實驗室裡的加速器常常漏氣,同學們兩分鐘就能找到漏氣點,他卻要花兩個多鐘頭。

自覺笨手笨腳,楊振寧不禁有些自卑。導師特勒見他寫不出博士論文,便引導他換換思路,實驗做不成功,就寫一寫理論文稿吧。楊振寧也察覺到,如果一直鑽牛角尖,不懂變通方向,豈不是浪費了這次求學的機會?

後來,楊振寧在理論物理上大有成績時,朋友調侃他:「這恐怕也是實驗物理學的幸運。」

▲ 1947年,凌寧、李政道、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

獲得了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後,楊振寧準備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49年暑假,同樣在美國留學的鄧稼先前來和楊振寧小聚,「一起煮飯、遊玩、散步、聊天,重溫兒時的情景,探討學術上的問題。」

而因為個人選擇的不同,兩位老友再一次見面,竟是1971年。那一年,是楊振寧留學以來第一次回到祖國,並且是以「美籍華人」的身份。

楊振寧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中國的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了全世界。但楊振寧不知道,在他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第二年,鄧稼先就被選為研製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主攻手,從此隱姓埋名。

▲ 鄧稼先和楊振寧

當時,他從一些報導中了解到鄧稼先參與了中國的核試驗工作,還看到有媒體說「中國人的原子彈是由美國科學家參與做成的」。身在異鄉的楊振寧,一直有些話想問鄧稼先,卻等了近10年才開口。

鄧稼先去機場送他返回美國那天,他遲疑許久,告別後又轉過身來問道:「稼先,我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搞的,這是真的嗎?」

鄧稼先驚訝地說不出話來,只告訴楊振寧:「你先上飛機吧。」

送走了楊振寧後,鄧稼先立馬向上級請示,能否將實情告訴楊振寧。很快,楊振寧收到了答覆——周恩來總理明確指示:「可以告訴楊先生,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 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見到周總理

楊振寧頓時淚流滿面,他問自己,這淚水「是因為中國人自己造原子彈而驕傲?還是因為老朋友鄧稼先在裡面有重要的貢獻?又或是因為很後悔沒有回國參加這麼重要的工作?」

答案是「三者皆有」。其實,這份複雜的情感,一直困擾著楊振寧。

看見曙光

對於一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1964年選擇加入美國籍,這樣的決定並不容易。

此前,楊振寧幾次與家人在日內瓦相聚,楊武之總是主動提起新中國的情形,言語裡暗含著對他回國的期望。

但身為父親,楊武之又私心覺得楊振寧「應該留在美國,力求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回到國內才對家人坦言:「勸你大哥他們在時機成熟時回國來,現在看只能說是時機不成熟吧,這一點恐怕是做不到了,我覺得內疚。」

不能回國的背後,是種種無奈。

他總是想起父親臨終前對自己的教誨,久久無法釋懷。「我父親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學教授。他遊歷甚廣,但我知道,直到臨終前,對於我的放棄故國,他在心底裡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我。

▲ 楊振寧父親楊武之

楊振寧希望能用實際行動去彌補心底的虧欠。

上世紀70年代,國家相關部門請楊振寧等人對當時十分重要的高能加速器項目發表意見,很多人都表示贊同。可楊振寧沒有人云亦云,他不顧勸阻,直言:「以中國當時的經濟實力,要花1億美元造加速器,一時對國計民生沒有任何好處,必須反對。國內學者們又重新商討,最終這個計劃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成本。

80年代,楊振寧受邀擔任了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但直到香港回歸後,他才接受了該校的名譽博士學位,「為的就是不向英國學監鞠躬」。

1999年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退休後,楊振寧終於實現了回國定居的願望。他又回到了兒時居住的地方清華園,取名為「歸根居」。

昔負千尋質,高臨九仞峰。 

深究對稱意,膽識雲霄衝。 

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 

學子凌雲志,我當指路松。 

千古三旋律,循循談笑中。 

耄耋新事業,東籬歸根翁。

定居中國後,楊振寧一直在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將世界先進的人才和成果引入國內,親自投身於大學教育,81歲時還為清華大學大一新生講授普通物理,每次上課他都會提前五分鐘到教室,從未缺席。

▲ 2005年,楊振寧為清華爭取的海外資助「陳賽蒙斯樓」落成

兩年前,楊振寧恢復了中國國籍,總算是完成了父親的遺願,解開了自己多年的心結。

如今,楊振寧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從前,甚至不敢離協和醫院太遠,「一有病,就趕快叫他司機把他送到協和。」翁帆也常常給他煲湯調養身體。

即便如此,他依然堅持每天「9點多鐘起床,處理一些郵件,中飯後再睡一兩個小時午覺,下午四五點鐘出現在距離家一公裡的清華園科學館辦公室裡。」

有一天,楊振寧走在清華的校園裡,看著林蔭道上騎著自行車來來往往的學子,想起曾經戰火紛飛中的西南聯大,想起飽受苦難仍追求精神富足的聯大師生,感嘆道:「這裡有千千萬萬的非常可以造就的人才,如果我能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才是我希望能做到的。

▲ 2005年,楊振寧和翁帆在廣州

而對祖國,楊振寧同樣懷著美好的憧憬:中國人的人均收入將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中國的文化傳統也找回了幾千年間的優點,又吸收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優點,成為新的能影響世界的文化。

能說出這樣的預言,想必與他為個人文選《曙光集》寫下的話有關:「幸運地,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 

楊振寧自稱年歲已老,「看不到天大亮了」。

於是,當楊振寧與翁帆聊起家國時,會像講笑話一樣,對她說:「假如將來會這樣的話,你不要忘記告訴我一聲。

部分參考資料:

1.楊建鄴《楊振寧傳》

2.楊瀾訪談錄《楊振寧翁帆十年情路》

3.胡銀芳《英雄大愛——鄧稼先與許鹿希相互託付的一生》

4.人物《楊振寧:盛名之下》

5.人物《對話楊振寧|越來越覺得個人的生命 在整個宇宙之間是一個非常渺小的事情》

相關焦點

  • 82歲楊振寧娶28歲翁帆,被質疑16年,國人是否欠他一個道歉?
    文/當年一木說起楊振寧,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以82歲的高齡,娶了28歲的翁帆,更讓人尷尬的是,楊振寧甚至比自己的「嶽父大人」翁雲光還要年長20歲左右!-01- 被質疑16年的婚姻楊振寧是著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翁帆只是汕頭大學的一個普通的研究生。如果說楊振寧是一座大山,那麼翁帆連座小土丘都算不上,這樁婚姻,怎麼看都不算是門當戶對!
  • 翁帆牽手97歲楊振寧觀展,面相越來越像老公
    翁帆牽手97歲楊振寧觀展,面相越來越像老公愛情是什麼,恐怕沒幾個人能夠說清。但是在世俗人的眼中,「老少戀」這樣的愛情往往備受爭議和詬病。因為「老少戀」雙方往往存在著經濟與地位的巨大差別,所以雙方戀愛的目的是否單純也的確值得考量。
  • 楊振寧讚美翁帆的一首詩,寫得很率真,道出了他能吸引翁帆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晚年,晚年都是需要伴的,需要人照顧的,你也會老去,估計也等你到了老的時候,你才會懂。一個人老了,倘若沒有伴,就會活得很邋遢,不會精緻。楊振寧也曾舉例說過,「英國數學家哈密頓在太太去世後,過了相當漫長的孤獨日子,甚至書頁上都有飲食的汙漬。楊振寧說,他不要過那樣的日子,不要過老年孤獨生活。」
  • 98歲楊振寧與44歲翁帆相守16年,只換來一套別墅「使用權」?
    「年齡不是問題」,似乎在真愛面前,一切年齡都是浮雲,但如果男女相差54歲呢?你還會覺得「真愛至上」嗎? >98歲的高齡了,而翁帆也已經44歲。 面對現實,楊振寧非常的清醒,他始終明白兩人最大的差距就是「年齡」。 有知情人士透露,楊振寧的遺囑早已立好,楊振寧並沒有如同世人想的一樣,把大半財產都留給翁帆。
  • 一天,82歲的楊振寧問28歲的翁帆:你願意嫁給我嗎?
    一天,82歲的楊振寧問28歲的翁帆:你願意嫁給我嗎?翁帆撒嬌說:哪有人求婚連玫瑰花都不送的嘛!楊振寧趕緊說:放心放心,我會補上。2004年,28歲,青春正當年的翁帆,嫁給了已經82歲,蒼蒼白髮的楊振寧,二人年齡差了54歲,典型的「爺孫戀」不是。如今已是2021年,期間有關他們的新聞,從未間斷過。
  • 嫁給82歲楊振寧的28歲翁帆,這15年都經歷了什麼?
    再有3年,楊振寧就是名副其實的百歲老人了。老年斑早已爬滿了他整張面孔、身軀佝僂、四肢枯瘦……如果不是精神尚可,很難讓人不擔憂些什麼。43歲翁帆也失去了「少女感」。「善良,純粹,沒有心機。」當時的他並不知道,19歲翁帆,同樣在心底對這個平易近人的科學家暗暗產生了好感。
  • 楊振寧:35歲獲諾貝爾獎,寵愛翁帆16年,他做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楊振寧,出生於1922年的安徽,到了4歲,別的小孩還在街頭嬉戲,他已經在母親的教導下開始認字,等到5歲的時候,他基本上認全了常用的3千字。受戰爭影響,楊振寧的青年時代是在顛沛流離之中度過的,他在合肥、廣州、越南、昆明等地輾轉,最終在昆明參加了統一招生考試,進入了西南聯大。
  • 97歲楊振寧出席校慶,手拄拐棍駝背嚴重,與小54歲嬌妻十指緊扣
    97歲楊振寧出席周年校慶 嬌妻翁帆陪同在側 二人十指相扣溫馨甜蜜某社交平臺認證帳號發布了一條圖文,稱其參加了楊振寧老先生參加的中歐25周年校慶現場論壇講座。從照片中可以看到,97歲的楊振寧先生坐在演講臺的中央,正在拿著話筒侃侃而談。
  • 94歲楊振寧遺產分配:堅守13年,翁帆你到底圖什麼?
    2004年,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楊振寧和翁帆結婚,當時翁帆28歲,楊振寧82歲,這段祖孫戀掀起了軒然大波。
  • 楊振寧:若是有一天自己去世,希望翁帆再另嫁人家
    其實,他自幼就是一位"痴情種"。當年十七歲的時候,楊振寧曾一度想要為了愛情放棄學業。後來在西南聯大任教,因為個人風採深深的吸引了很多女學生。 其中,有位名叫杜致禮的女生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他們雙雙奔赴美國,又在中餐廳裡巧妙邂逅,從此相依相偎,組成了家庭。
  • 98歲楊振寧,如何稱呼翁帆父母?只有6字,既不失體面又顯高情商
    古代對長輩的稱呼非常複雜,魏晉時期,丈夫稱呼妻子父親為「婦翁(妻父)」,這在《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有記載: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私通);第五伯魚三娶孤女,謂之撾婦翁……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人誣陷直不疑私通嫂子,直不疑聽後便說我沒有兄長,僅此而已,他也沒有為自己辯白。
  • 98歲楊振寧精神抖擻,他說:為陪翁女士更久,我十六年來堅持鍛鍊
    沒有經歷過的人,或許永遠也沒有辦法去讀懂28歲的翁帆,為何會嫁給82歲的楊振寧這件事情。「上帝恩賜給我的最後禮物,除了一顆年邁的靈魂之外,還有一個重回青春的歡愉。你沒有心機而且還善解人意,面對感情也沒有賭輸,起碼在我看來定不會負你!」
  • 98歲楊振寧攜妻露面,44歲翁帆穿千鳥格裙時髦,粗壯小腿搶鏡
    相較其事業的成就,外界更對他的感情感興趣。當與小50多歲的翁帆走在一起時,並不被看好,畢竟兩人年齡和身份差別太大。10月16日,楊振寧現身某學校。98歲的他身穿深色毛衣搭配西裝褲,精神矍鑠,與小學生交流時面露笑容,滿臉慈祥。
  • 98歲的楊振寧,是怎樣稱呼小自己20歲的嶽父?他的稱呼盡顯高情商
    楊振寧就是這其中被議論過的人,不過,如今他的婚姻還是十分美滿,但98歲的楊振寧是怎樣稱呼小自己20歲的嶽父呢?聽過的人都說他的稱呼盡顯高情商。提起楊振寧和翁帆,應該沒人不知道,他們倆以54歲之差成為了夫妻。曾經,這段感情被曝光時,他們迎來的都是大家的質疑和鄙視,多年過去了,他們的感情依舊十分要好。
  • 「朝氣養人暮氣傷人」,44歲翁帆比98歲楊振寧還老,可惜了
    「朝氣養人暮氣傷人」,44歲翁帆比98歲楊振寧還老,可惜了我常聽老人們說,朝氣養人,暮氣傷人,之前我還認為這都是迷信,但是自從我看到了44歲的翁帆和98歲的丈夫楊振寧,我相信了這句話。還記得這對老少戀曾經也是轟動一時的,至今也依舊是比較轟動的,因為這個年齡差相差54歲的夫妻,讓人一直都無法接受。
  • 28歲翁帆嫁82歲楊振寧,究竟圖個啥?13年後翁帆道出真實原因
    事實上呢,我想我們兩個人都是想得很成熟的,我想這個是最主要的條件——楊振寧 很多時候記者還是非常敢問問題的,當年就有記者問楊振寧有沒有過擔心,翁小姐年紀很輕,嫁給楊振寧是不是要騙他。前面那句話就是楊振寧先生對那個記者提問的回答,從回答中能夠看出兩個人是有真感情的。
  • 楊振寧說將來我離開這個世界,你可以再婚,翁帆:我感激這句話
    引言:相差54歲的「楊翁戀」,曾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一位是82歲的老人,一個是28歲的妙齡女子,一位是享譽國際的科學家,一位是普通的女知識分子。他們般配嗎?真的是愛情嗎?所有的疑問,時間都已給出最好的答案。16年來,楊振寧和翁帆舉案齊眉,過得非常幸福。
  • 法籍華人熊秉明藝術展亮相 97歲楊振寧出席展覽
    法籍華人熊秉明藝術展亮相 97歲楊振寧出席展覽 2019年11月27日 10:47   來源:北京日報
  • 98歲楊振寧和44歲翁帆,說他們沒有真愛的人,是不是羨慕嫉妒恨?
    15年前,當翁帆嫁給楊振寧時,很多人都說他們不是真愛,要麼是老牛吃嫩草,要麼是翁帆想圖名圖錢,還有人預言這個婚姻長不了。可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讓這些預言家失望。如今,98歲的楊振寧和44歲的翁帆,看起來很幸福。比如,只要兩人出門,翁帆必定要緊挽丈夫的手,這一點許多已婚的年輕人恐怕也做不到。楊老不止一次在演講中說,他死之後,希望翁帆能夠改嫁,但凡翁帆聽到類似的話題,都會馬上打斷老公,似乎嗔怪道:怎麼說這個呢!
  • 98歲楊振寧老當益壯,44歲翁帆卻老態盡顯,網友:看著像同齡人
    關於楊振寧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作為物理學界的泰山北鬥,其地位更是讓不少人肅然起敬,只不過當時他卻因為和年輕自己54歲的翁帆結婚而備受爭議。雖說不少人都表示,只要兩者相愛那麼年紀其實並不是什麼樣的問題,只不過當楊振寧迎娶翁帆的時候,翁帆還是一個年輕靚麗的少女,而楊振寧卻已經是個中老年人。昔年楊振寧和翁帆之所以會結識,還是因為翁帆自身的優秀,也正是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能力,使得翁帆獲得了接待楊振寧夫婦的機會,並且也因此讓兩人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