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國,被冠以曹魏、孫吳這樣的名字,蜀國卻從不被叫做劉蜀?

2021-01-09 李四家常事12138

司馬光說: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劉備:你說的都是啥?

司馬光:我說你名字起得不好!

劉備:俺怎麼覺得起得挺好的。

司馬光:你是覺得挺好的,但是你考慮到我往書上記有多麻煩嗎?

劉備:不好意思,當時我光知道有司馬遷,誰知道後來還能蹦出個你來?

司馬光:你這是怎麼說話呢!

劉備:俺少時不甚樂讀書,喜狗馬……

司馬光:打住,打住!

劉備:那您就跟俺說說俺這名兒怎麼個就起得不好了!

司馬光:《三國志》讀過不?

劉備:下面燈光太暗,已多日不曾讀書了。

司馬光:早就跟你們說過,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劉備:墓裡有點兒灰塵那很正常,跟不讀書有什麼關係?他們祭祀的時候光燒紙錢,也不扎個傭人啥的。聽說秦始皇兵馬俑……

司馬光:打住,打住。都竄哪兒去了!我剛才說到哪兒啦?

劉備:就是我住的地方灰塵太多,你面目可憎啥的。

司馬光:不是這句,再往前……

劉備:一日不讀書?

司馬光:對對對,就是這句。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劉備:啥意思?

司馬光:就是說你不讀書,也就想不出什麼好主意來。

劉備:本來就不是我想的,都是諸葛亮、法正那幫子人給想的。

司馬光:有時間多看點兒歷史書吧,跟你說話真累。

劉備:現看有點兒來不及了,你就有什麼直接說就行了。

司馬光:你知道曹丕的國號是啥不?

劉備:魏。

司馬光:那你知道為什麼要叫魏呢?

劉備:曹丕還不是仗著他爹。曹阿瞞先是魏公,然後又是魏王。曹丕也就順勢把國號定為魏了。

司馬光:你知道孫權的國號是啥不?

劉備:我是不是應該說不知道?

司馬光:他在你死後稱帝,就說不知道吧。要不肯定會有人噴你。

劉備:那俺就說不知道了。俺妹夫國號是啥?

司馬光:吳。

劉備:你說的居然跟俺兒子說的一樣哎!

司馬光:你這是怎麼說話呢!

劉備:俺兒子劉禪死了來找我,就是這麼說的嘛!

司馬光:還想不想一起愉快地聊天啦?

劉備:想、想,您繼續說!

司馬光:那你知道他為什麼把國號定為吳呢?

劉備:根據前面的回答經驗,那肯定是因為孫權曾經當過吳王嘛!

司馬光:你的國號是啥?

劉備:當然是漢啦!

司馬光:你在稱帝以前是啥?

劉備:俺可是漢中王吶!

司馬光:那你為什麼不把國號定為漢中?

劉備:他這個……,我就說當時我感覺這個漢中王有點兒怪怪的,就是說不上哪兒不對。

司馬光:所以陳壽寫《三國志》,把魏的寫成了《魏書》,把吳的寫成了《吳書》。只有你的漢,卻寫成了《蜀書》。

劉備:你說陳壽是對我不滿,還是對諸葛亮不滿?

司馬光:跟那沒有關係!

劉備:那是怎麼回事兒?

司馬光:曹操的魏王是漢獻帝封的,孫權的吳王是曹丕封的。你的漢中王是怎麼來的?

劉備:俺給漢獻帝上表了。

司馬光:得了吧,還不是自立為王。

劉備:瞧你說的,怎麼也得走個形式嘛!

司馬光:再怎麼走形式,你也是自立。魏個吳還不是稱你的漢為蜀?

劉備:可不是咋滴!尤其是孫權,我稱漢中王時他不認,等到我稱帝的時候,他又開始承認我是漢中王。

司馬光:這就叫名不正言不順。

劉備:當時要是稱漢王就好了!

司馬光:那也未必。

劉備:那至少陳壽再寫《三國志》的時候,就不是寫成《蜀書》,而是寫成《漢書》了。

司馬光:前面班固已經寫了《漢書》了!

劉備:那就改叫《後漢書》。

司馬光:前面範燁已經寫了《後漢書》了!

劉備:陳壽先寫的《三國志》,範燁後寫的《後漢書》。你這騙鬼呢!

司馬光:你的漢叫了後漢,那劉秀的漢怎麼稱呼?

劉備:俺想起來了,楊戲曾經寫過《季漢輔臣贊》。那俺就叫做季漢。

司馬光:這就和前面的區別開了嘛!

劉備:那為什麼魏又被成為曹魏,吳又被成為孫吳呢?

司馬光:魏之前不是還有個魏嘛,為了區分就寫成了曹魏;吳之前也是還有個吳,為了區分就寫成了孫吳。

劉備:哦,那怎麼不把俺寫成劉漢?

司馬光:流汗,你不累嗎?在你前面的哪個漢不姓劉?

劉備:對了,可以寫成劉季嘛!

司馬光:你不怕劉邦半夜出來敲你家門?

劉備:俺不管,他倆兒前面都有姓,我也要加上個姓!

司馬光:那還是叫劉蜀吧!

劉備:劉蜀?劉皇叔。不行不行,你們那點兒春秋筆法俺知道,你這就是在影射我假冒劉皇叔這事兒對不?

司馬光:原來這事兒是假的呀!要不是你心虛,我還真就信了。

劉備:我不管,你們愛怎麼稱呼就怎麼稱呼,反正我不同意你們用劉蜀。

相關焦點

  • 三國英雄人物譜(蜀國篇)
    黃巾之亂時參加起義軍,開始嶄露頭角,三顧茅廬請得智囊諸葛亮出山,聽從諸葛亮建議聯合孫吳抗擊曹魏,經過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外交家,發明家,文學家。蜀國首席智囊,劉備三顧茅廬後出山,致力於輔助蜀漢,官拜丞相、武侯。
  • 三國賺錢大計:曹魏屯田挖溝,東吳造船航海,蜀漢又靠什麼?
    說到這,便不得不提到三國了。在古代歷史中,漢末三國無疑是一個特殊時代。魏蜀吳三國雖然混戰不休,但卻保持了一種另類的平衡。既然要作戰,自然要籌集軍費,觀察曹劉孫三家的賺錢大計,倒也算是各有千秋。
  • 此人鎮守曹魏邊疆,與劉備有刎頸之交,兒子卻參加滅蜀之戰!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也有一對刎頸之交,他們就是劉備和牽招。 《孫楚牽招碑》中記載:「君與劉備少長河朔,英雄同契,為刎頸之交。因恐為時所忌,每自酌損,在乎季孟之間。」
  • 曹魏五大隱藏猛將,一人打傷馬超,一人智鬥諸葛亮,一人斬蜀大將
    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殘酷、血腥、戰火紛飛的時代,東漢十三州的每一寸土地,都經歷了無數次戰火的洗劫。亦有無數的英雄人物應運而生,在同一個歷史舞臺上演繹著經典。然而!能夠被後世記住的,僅僅那一小部分的領軍人物,比如蜀漢五虎、曹魏五子、東吳四英將等。
  • 盤點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五子良將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的前期可謂是猛將如雲,精兵所向。比如:蜀漢的五虎上將,東吳的十二虎臣,尤其是曹魏擁有曹氏八虎騎,更具有外姓重臣五子良將,有人就說了,自五子良將亡故以後,曹魏都是曹氏和夏侯氏的人對外作戰,外姓的將軍好像就沒有了,這可是不對的,實際上曹魏後期也有五個個人可以成為五子良將,他們是誰呢?第五:郝昭。
  • 東吳有儒將,魏國有良將,為何蜀國盡出猛將?
    「東吳有儒將,魏國有良將,蜀國有猛將」,這一說法雖然並不全面,但的確有些道理。一國將士的氣質,和本國人的身體條件、性格特點、文化氛圍乃至作戰方略等因素都有很大的關係。有人常說足球是最接近於戰爭的遊戲,那麼在現代足球裡,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足球風格。
  • 曹劉二人去世後,孫權還活了30年,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在《南鄉子》裡僅用了短短一句,就將人的思緒拉回了那個紛亂而又精彩的三國時代。《三國演義》開篇就寫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註定是要重新走向統一的,只不過最後的結局讓許多人都大跌眼鏡,統一三國的既不是曹劉也不是孫仲謀,而是魏國的司馬家。從年齡和輩分上來講,最年輕的孫權是曹劉的晚輩,年輕人的屬性預示著他比曹劉二人更有希望看到天下一統,甚至是由他來完成統一。
  •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是如何助力司馬家登上的皇位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雖然在東漢末年時期,各諸侯林立,但是隨著天下局勢的不斷變化,最終形成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三國。本以為最終能天下一統的是這三個中的一個,可是萬萬沒想到,一個司馬家突然間奪取了曹魏政權,並一統天下,建立了晉朝。
  • 三國時如何籌措軍費?原來老祖宗早就玩過「央行放水」的把戲
    圖:大泉當千(左)與直百五銖,三國時就有「央行放水」啊魏蜀吳三國也繼承了漢武帝創造的撈錢先進經驗,搞鹽鐵專營和罰金贖罪。當時孫吳境內既有大山也有大海,可以「鑄山為銅,煮海為鹽」,魏蜀則分設「司鹽校尉」和「司金中郎將」,《三國志》對此的評論是「利之益多,有裨國用」。鹽鐵專賣,實際上是從軍民日常必用之物中摳錢,受到百姓的反對。而罰金制度的評價就呈兩極分化,有錢的功臣大將和他們的子弟賓客,將其作為護身符,而普通百姓因為官吏檢舉,交不出罰金,則苦不堪言。
  • 三國鼎立的戰爭密碼
    來武漢之前,我在襄州住了八年,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襄州有個更有名的名字,叫做襄陽。襄陽一直是戰略要地,有天下之咽喉之稱。襄陽之所以叫做天下之咽喉,是因為我國的地勢,由西向東,由山川逐漸變成平原。關於從北向南的三條通道,為了便於理解,可以用三國時代的戰爭為舉例,分別是東面的合肥壽春一線,中路的荊襄,西面的川隴。三國鼎立之後的大戰大多發生於此(夷陵除外),先從東面說起,按理說東面的淮河平原地勢平緩道路交通發達,應該最利於大軍的進攻,然而這片河流縱橫,充滿湖泊沼澤,又橫有長江天險,北方的騎兵到這裡水土不服,往往束手無策。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大批名人去世,是巧合還是意外?
    雖然此時的漢朝仍舊保有一副空殼子,但其實已經是三國紛爭許久了。這一年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不少大事。 這一年,曹操本來想要圖謀漢中,怎奈又是慘敗而歸。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被劉備帳下將領黃忠殺死。此後劉備順利控制了漢中地區,同年稱漢中王。 這一年關羽也沒有閒著,他為了給劉備稱王獻上一份厚禮,於是舉重兵攻打曹魏控制的襄、樊二城。
  • 魏蜀吳三國君主投降後,為啥待遇不同,魏稱王,蜀稱公,吳稱侯?
    而三國君主投降後,為啥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其實也是可以站在利益角度來分析一番的!我們先來看這三個爵位的關係,魏晉時期爵位主要分為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九個爵位,其中王爵是要高於公爵的,公爵是要高於侯爵的。所以說,三國君主投降時,魏國皇帝曹奐爵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蜀國皇帝劉禪,最差的是吳國皇帝孫皓。
  • 三國必爭之地,為什麼是荊州?
    荊州,在三國時期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是曾是魏、蜀、吳三方爭奪最激烈的地區,也是許多著名三國故事的發生地。其中,孫、劉兩家對這種現狀極為不滿,只因他們都將荊州作為立國的根本,孫劉聯盟因此陷入隨時破裂的局面。
  • 尋覓合肥三國故事遺址
    三國時期,由於曹魏和東吳統治疆域都包含有今安徽境內的土地,合肥就成為當時兵家必爭之地。金戈鐵馬,羽扇綸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三國故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走訪合肥三國歷史遺蹟,去探尋遺蹟後面的故事。逍遙津張遼威震逍遙津: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東吳孫權趁曹操興師西徵漢中張魯,合肥空虛之機,親率雄師十萬攻打合肥。
  • 蜀國滅亡,劉禪封為安樂公,為何唯獨他被滿門抄斬?
    說起三國時期,那可是一段驚天動地,波詭雲譎的時代,三國鼎立,湧現出多少豪傑,其中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就是建立在蜀國的視角與立場上所描繪出波瀾壯闊的局勢,蜀國的故事也十分的膾炙人口,從桃園三結義一直到白帝城託孤,可謂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劉關張結義三兄弟,當日海誓山盟興復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