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澤瑞克雞尾酒(Sazerac)
酒譜:
一顆 方糖(或一茶匙糖漿)
一茶匙 白開水
2dash 裴喬氏苦精
3 OZ. 裸麥威士忌
1茶匙苦艾酒(或苦艾酒替代品)
先取一個威士忌杯裝滿冰塊,使其冰鎮。接著將冰塊倒到另一個威士忌杯中。在第一個威士忌杯中加入糖、水以及苦精。使用搗棒或是吧匙將方糖弄碎,並與水和苦精混合至糖溶解。加入裸麥威士忌並攪拌均勻。
然後將第一個威士忌杯裡混合好的內容物,倒入裝滿冰塊的第二個杯中。加入少量的苦艾酒(或替代品, 如潘諾茴香酒或藥草之聖)到第一個威士忌杯中,以旋轉杯子的方式,讓苦艾酒附滿整個杯子內部。去除多餘的苦艾酒後,將第二個杯中的內容物,濾掉冰塊,倒回剛涮過苦艾酒的第一個威士忌杯。取檸檬皮捲,在杯子正上方噴附皮油後,投入杯中作為裝飾。
方案B: 你可以使用糖漿來替代方糖與水,以避免杯中殘餘任何未融化的糖粒。
關於薩澤瑞克(Sazerac)
這杯酒大約可以追朔到西元十九世紀,在紐奧良的薩澤瑞克咖啡屋裡,一位藥劑師,安東尼裴喬,使用蛋杯來盛裝薩澤瑞克雞尾酒。
本篇要來向各位介紹的是號稱史上的第一杯雞尾酒~
不過文章開端的調製方式倒過來又倒過去,如果你已經看蒙的話,沒關係,這杯酒其實不難。薩澤瑞克這杯酒簡單來說就是將裸麥威士忌以雞尾酒的形式來調製。
關於"雞尾酒"這種調製方式請看👇
舊日情懷——古典雞尾酒(Old-Fashioned Whiskey Cocktail)
將完成品濾去冰塊倒入涮過苦艾酒或其替代品的威士忌杯中,最後再以檸檬皮作為裝飾這樣。
做法是這樣的:取出冰鎮好的攪拌杯,加入3~4 dashes裴喬氏苦精,1吧匙糖漿以及2 OZ.的裸麥威士忌。
接著加入冰塊,攪拌至充分冰鎮且均勻混合。再拿出冰鎮好的雙份威士忌杯,倒入少許苦艾酒涮杯
所謂的涮杯~就是在杯中倒入少許苦艾酒之後,拿著杯子~轉~轉~轉~讓苦艾酒充分的附著在威士忌杯內部, 完成後瀝去(喝掉)多餘的苦艾酒。接著將攪拌好的酒,濾去冰塊,倒入涮過苦艾酒的威士忌杯中,在噴附皮油後投入杯中作為裝飾。
完成。這就是薩澤瑞克雞尾酒啦~
那這號稱第一杯的薩澤瑞克雞尾酒,是怎麼來的呢?首先來說說關於這「第一杯」,在聊古典雞尾酒這杯時,我們知道雞尾酒這個喝法,很可能很早就有了,但被開始被稱為「雞尾酒」應該是這調酒文化到了美國之後的事。
雞尾酒一詞的起源多半據信為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在調酒上繽紛多樣的美麗裝飾,就好像雞尾巴一樣,所以得名。
另一種則是來自「Coquetier」這一個法文詞彙,它指的是一種歪果仁的吃蛋專用容器,把水煮蛋放在上面,吃之前敲敲它的頭,用湯匙挖著吃。有各種材質,多半為金屬、玻璃或為瓷器。長得這樣~
大概是在西元1850年的時候,史威爾泰勒(Sewell T. Taylor)賣掉了他的一間咖啡店,名叫商業交易所(The Merchants Exchange Coffee House),並且改行去當烈酒商,進口了一支名為薩澤瑞克的白蘭地(Sazerac-de-Forge et Fils)。
同時亞倫伯德(Aaron Bird)接手了咖啡店,並且也將店名改為薩澤瑞克咖啡屋,還開始在店內賣起了一款同名招牌雞尾酒,名字就叫作「薩澤瑞克」。而這薩澤瑞克雞尾酒當時正是使用史威爾所進口的薩澤瑞克白蘭地,並且搭配由地方的藥劑師安東尼裴喬,所調配出的獨家苦精調製。
而當時拿來裝薩澤瑞克雞尾酒的杯子,就是使用被稱作「Coquetier」的這個蛋杯。但是當時在紐奧良並不是人人都會法文,所以久而久之這種用「Coquetier」所裝的酒,就變成了發音相似的「Cocktail」了~
各位若有看過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返老還童》,當中皮特所飾演的班傑明在和他老爸去喝一杯時,他所點的酒就是薩澤瑞克。這部片所設定的時間是在1918年,一戰結束之後,大家看看,那杯子是不是和蛋杯長得很像呢?
也就是說,很早以前先了有「雞尾酒」這個喝法,後來才有「雞尾酒」這個名字,然後變化出各種基酒的「雞尾酒」喝法,而以威士忌為基底的雞尾酒喝法,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古典雞尾酒。
但我們在文章前面所提到的以及書上的酒譜,都不是使用原本的白蘭地,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再說到,1869年左右時,薩澤瑞克咖啡屋幾經流轉,換了一任新的老闆託馬斯(Thomas H. Handy),但在這年頭,法國發生了根瘤蚜蟲害,葡萄園都GG,非常地嚴重。但是薩澤瑞克雞尾酒又是薩澤瑞克咖啡屋的命脈,因此託馬斯就將原本作為基酒的白蘭地,換作當時美國本土代表的裸麥威士忌,更甚還順勢開了一家酒廠,就叫做薩澤瑞克。
現在薩澤瑞克公司已經可說是世界級的大廠了,旗下也有相當多的大牌子~讓我們回到薩澤瑞克咖啡屋看看~
後來1889年,湯瑪仕在領便當前,將酒譜給記錄了下來,並且在"雞尾比爾"威廉(William T. "Cocktail Bill" Boothby)1908年的著作《如何調製世界知名飲品》上做了首次的書面記載。
不過這時,書上酒譜所寫的苦精卻不是裴喬氏苦精而是叫作賽爾納苦精(Selner Bitters)的~此外,無論是裴喬氏或是賽爾納,若沒有這苦精那不就不能調薩澤瑞克了?
要調製薩澤瑞克雞尾酒,有兩大元素不可或缺,裴喬氏苦精與苦艾酒。(上圖為古早的裴喬氏苦精廣告)。
據說當年裴喬家是波爾多的大戶,在海地(法屬殖民地,殖民時期叫作聖多明哥)有許多土地,後來因為海地獨立戰爭,房產都GG了,因此帶著小安東尼逃到紐奧良的法國區(French Quarter又稱作"Vieux Carré"這杯酒後面也會出場)。
小安東尼長大後成為地方的藥劑師,在法國區的皇家大街開了一家克裡奧爾藥房,而他以家傳秘方所調配出帶有花果香氣,風格有別於安格仕苦精的裴喬氏苦精,成為他的招牌商品。
現在紐奧良的藥事博物館(New Orleans Pharmacy Museum)中,還有展出裴喬氏苦精以及蛋杯。
究竟賽爾納苦精(Selner Bitters)是怎麼回事?人稱雞尾比爾的威廉,是不是因為業配而修改酒譜?還是純粹不同的稱呼?或是不明原因的誤植入?這目前還是一個不解的謎。
而流傳下來的酒譜早期亦有許多變異,例如以波本調製稱為"Zazarack"的酒譜使用的是安格仕苦精,但後來都還是以裴喬氏苦精調製的"Sazerac"為正宗~
若買不到裴喬氏苦精還是有替代方案可以調製的,相似的配方,同樣以龍膽草為基底,帶有豐富花果香氣的紅色苦精,苦精真諦(Bitter Truth)的克裡奧爾苦精(Creole Bitters)。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就曾經提過,「克裡奧爾」一詞是一個廣泛的複合形容詞,可以指族群或是語言、飲食等多種文化,簡而言之,是在北美文化大熔爐下,所產生的特殊文化,她包含了歐洲與北美南美洲的文化集合。
克裡奧爾而在料理方面,使用多樣的香料來烹調可說是一大特色,克裡奧爾苦精這名字也有相仿的意義,而在風味上最明顯的差異,就是較裴喬氏苦精多了一個突出的茴香風味,但在有使用苦艾酒的薩澤瑞克中,其影響算是可以接受的~當然,裴喬氏苦精本身也是屬於克裡奧爾風格的產物。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苦艾酒。如同各位朋友所知道的,在調製薩澤瑞克時,苦艾酒僅是涮在杯上,讓杯上附著其氣味而已,但因為法式苦艾酒,氣味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由起初較外放刺激性較強的大小茴香氣味,逐漸蛻變成清新的草本風味。
而這個隨著時間產生的香氣變化,又會與杯中的酒產生互動,結合出一種薩澤瑞克獨特的風味,使得薩澤瑞克之所以薩澤瑞克。只用少量的苦艾酒竟然產生這麼奇妙的作用~著實令人感到調酒的奧妙啊啊~
但是這項靈魂材料卻在20世紀初左右遭禁,因為苦艾酒本身的奇幻色彩被衛道人士抨擊,其實換成現在的角度來看,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根本是食品安全危機.,總而言之,全球各地開始禁止生產苦艾酒,美國則是在1912年開始禁,直到2007年才正式解禁。
也因為苦艾酒被禁,原本生產苦艾酒的廠商,不得已之下只好含淚改做不含苦艾草(Wormwood)的茴香酒,像是以苦艾酒起家的創始老牌子保樂力加(原為Pernod與Ricard這兩個苦艾酒牌子),以及文章初特別提到的藥草之聖(Herbsaint)。
可以看到在上方的海報(左圖),還是苦艾酒「Absinthe」的字樣,但在右圖,1934年的照片上則是變成了「Herbsaint」。這個名字的變動是來自於老外很愛玩的字謎(Anagram),也就是改變原本單字的字母順序,使其變為另一個字義,有時也會增加幾個字母,像是Absinthe → Herbsaint,就是多加了一個r。
所以當1933年美國的禁酒令解除之後,薩澤瑞克當中使用苦艾酒的部份就改用各種的替代品來調製,尤其是各家苦艾酒老牌所出品的茴香酒,其中特別是剛才我們介紹過的藥草之聖(Herbsaint),在2008年薩澤瑞克雞尾酒被註冊為紐奧良官方雞尾酒時,更是成為官方指定用酒。而薩澤瑞克裸麥威士忌以及藥草之聖茴香酒目前都是薩澤瑞克公司旗下的品牌。
上圖是1949年,在紐奧良的羅斯福飯店(The Roosevelt New Orleans)的薩澤瑞克酒吧(沒錯又是這個名字)裡,看看這些個薩澤瑞克的粉絲迷妹們,這些美女可是趨之若鶩呀~下圖為他們目前的酒單。
調製心得
在調製薩澤瑞克雞尾酒時,除了如同所有調酒一樣,在均勻度與溫度上要控制得宜之外,水分的部分更要特別的注意,有別以往,許多酒我們在調製時會儘可能的,以減少冰塊水份釋出的心態來調製,來獲得較為紮實的口感。
但因為使用苦艾酒的原因,所以水分所造成的乳化效果會成為影響酒風味的關鍵,也就是說當涮在杯上的苦艾酒慢慢滑入與杯中酒液混合,因此酒中的水份若過少,乳化現象沒有產生時,整杯酒會喝起來較為辛辣,以融合度來說也會不大完整。
反之若當水分足夠時,杯中的苦艾酒產生乳化,恰好的茴香風味、裸麥威士忌與裴喬式苦精,會結合成一個非常和諧的風味,由茴香的甜味領頭,接著是一連串較為複雜的草本香氣,最後隨著威士忌尾韻轉為較清新的風味,感覺就好像是一股茶香般,而且令人回味無窮。
控制水分也是這杯上古調酒的奧秘之一,簡言之是不要過Dry。
而杯上殘留的苦艾酒氣味也會從剛開始較為刺激的茴香風味轉為苦艾草為主的草本系風味,這種氣味與氣味,味覺與味覺之間的互動,彷彿是跳探戈一樣相當活靈活現~
因此在調製時,涮杯的苦艾酒其實不用過多。當你使用品質極佳的苦艾酒時,還可以將涮杯多餘的部分直接倒入攪拌杯中混合均勻。
威士忌杯中加入一匙苦艾酒,攪拌杯中則是加入一匙糖漿。3~4dashes的裴喬氏苦精(若沒有的話可以克裡奧爾苦精代替)以及 2OZ.白蘭地或是威士忌(裸麥、波本)。
加入冰塊將攪拌杯中內容物混合均勻,然後將威士忌杯涮滿苦艾酒,多餘的苦艾酒加入攪拌杯中混合均勻,接著濾冰倒入方才涮過苦艾酒的威士忌杯中。
另外在噴附皮油時輕輕噴在液面中央即可,太多皮油會搶去苦艾酒的氣味,而少掉了賽澤瑞克的特色。
薩澤瑞克這一杯酒的樂趣就是在於杯中氣味與氣味的互動,進而帶出整杯酒的層次,呈現出一種獨有的賽澤瑞克的味道。所以你會看到大多數調酒師的薩澤瑞克都是不加冰的,因為薩澤瑞克之所以濾冰最大的用意,就是在於能有足夠的空間讓氣味能延展,加冰之後整體感就被破壞掉了。
其次是關於苦艾酒的替代品,除了茴香酒之外,還有許多做法會使用一些氣味較強的藥草香甜酒來做替代,常用的像是夏翠絲或是班尼迪克汀,但專業的調酒師一般不會這樣做,除非這杯酒你不叫它薩澤瑞克。
另外,有的調酒師會使用噴霧瓶使苦艾酒附著在杯壁上,這是蠻方便的做法,不過記得多噴點就是~
而裸麥威士忌與白蘭地作為基底的薩澤瑞克都各有巧妙,兩者最大的差異會是在餘韻的部份,以白蘭地調製尾韻會有帶有相當明顯的乾果風味,裸麥威士忌則較為辛口。
如果以陳年的朗姆酒或龍舌蘭來調製成朗姆酒薩澤瑞克和龍舌蘭薩澤瑞克,也都頗有特色,手邊沒有裸麥或白蘭地的朋友們也可以試試看!當然波本威士忌也是不錯的選擇。薩澤瑞克就是讓基酒更好喝(調製雞尾酒的本質啊),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