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
最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那些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故事。
約翰·洛克菲勒
說起壟斷和反壟斷,都源於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富豪約翰·洛克菲勒。出生於1839年的洛克菲勒,187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很快建立起了一個石油帝國。高峰時期,他擁有美國90%以上的石油開採提煉能力。除此之外,他還染指鐵路事業,有自己的運輸車隊。據估計自身財富佔美國GDP比例超過2%,換算成今天的美元價值4000多億,遠超當今全球首富貝佐斯2000億美元的水平。
約翰·謝爾曼
不過在1870年代,石油還真算不上多重要的戰略資源。當時石油的用途主要是照明,而且1880年代愛迪生完善了電燈之後,就算這種照明用途還受到了電力的威脅。因此大家一開始對洛克菲勒的壟斷性地位還沒有太在意。可是到了189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汽車開始被廣泛使用,石油的重要性一下子被凸顯出來。1890年,美國國會制定了謝爾曼反託拉斯法,由該法案的提名人約翰·謝爾曼而得名。這個約翰·謝爾曼是美國內戰時著名將領威廉·謝爾曼的弟弟,他最出名的事跡是在向美國南方進軍時實行焦土政策,這一點在名著《飄》中有所體現。
美國內戰北軍著名將領威廉·謝爾曼
標準石油是美國第一個託拉斯,而《謝爾曼反託拉斯法》是針對誰的,光聽名字就夠了,所以洛克菲勒你總該收斂點了吧!不,洛克菲勒非要作大死。他掙了大錢還不滿足,還要插手政治。洛克菲勒大力支持也是俄亥俄州出身的總統候選人麥金萊。麥金萊贏得1900年美國庚子年大選之後不久的1901年,憤怒的失業青年裡昂·喬戈什對這個腐敗政客予以制裁,一槍把他送上了西天。
裡昂·喬戈什刺殺麥金萊
繼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對洛克菲勒就不客氣了。他祭出《謝爾曼反託拉斯法》,終於在1911年標準石油被拆分。今天美國那些著名的石油公司,比如埃克森美孚、阿莫科(現在屬於BP)、雪佛龍等,都是當年標準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其實,拆分對洛克菲勒的財富沒多大影響,他還是那些拆分後的公司的大股東。
當時的洛克菲勒被稱為皇帝
標準石油算不上科技公司。我們要重點講的是20世紀六十年代信息科技興起以來,針對信息科技公司的反壟斷案例。第一起這樣的案例發生在IBM身上,時間是1969年,使用的法律還是《謝爾曼反託拉斯法》。二十世紀六七十時代的電腦技術主要為像銀行這樣的大型機構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大型機(mainframe)。IBM在大型機領域是無敵般的存在,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一般的電腦企業根本無法與IBM競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IBM大型機
IBM的反壟斷官司一打就是十三年。到了1982年,IBM仍然主導著大型機市場,市場份額保持在六成以上,然而美國司法部主動放棄了對IBM的指控,這又是為什麼呢?1975年,兩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史蒂夫·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搞出了蘋果I個人電腦,開啟了個人電腦的新時代。大型機市場仍在發展,但到了八十年代,已經不是大家注意的焦點了。
1976年的賈伯斯和沃茲尼亞克
同在IBM被放生的1982年,另一樁反壟斷官司在美國落地了,並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1982年,AT&T被拆分,形成了7個地區運營公司,即所謂的Baby Bells,AT&T只負責長途業務。這之前的AT&T是個巨無霸,囊括了網絡運營和設備製造於一身,相當於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再加上中興、華為的集合體,可以說壟斷得不能再壟斷了。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業務模式,造就了AT&T的高利潤,被外人眼饞是必然的。因此AT&T無論如何不可能像IBM那樣逃脫被分拆的命運--只有這樣圈外人才能湧進來分食電信市場的利益。
位於達拉斯的AT&T總部
AT &T擁有世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在AT&T豐厚的利潤支持下,貝爾實驗室在美國很多地方設有分支機構,養了好幾萬的科學家。這些人整天沒別的事情,專門搞科研。貝爾實驗室做出了很多世界級的成果,光諾貝爾獎就拿了9次,圖靈獎四次。著名的成果比如發明電晶體、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明CCD圖像傳感器、發明Hamming糾錯碼、開發Unix以及深度學習算法。有影響的貢獻實在是太多了!
位於新澤西Holmdel的貝爾實驗室
AT&T被拆分之後,市場競爭激烈起來,美國長途電話費蹭蹭往下降,消費者得到了實惠。1996年,AT&T又把設備製造業務拆分,形成了朗訊(Lucent),貝爾實驗室從此跟著朗訊過日子。後來,朗訊的經營情況不好,與阿爾卡特合併,在2015年又被諾基亞買了。現在貝爾實驗室是諾基亞的一部分。
朗訊在新澤西Murray Hill的總部
2000年,美國司法部開始起訴微軟,起因是微軟和Netscape瀏覽器的競爭。那時候微軟利用它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的市場壟斷地位,搭載自家的IE瀏覽器,三下五除二就把Netscape給搞死了。Netscape表示不服,告上了法庭。然而沒過幾個月,官司就和解了。一方面微軟接受了美國司法部的整改要求;另一方面,當時新興的網際網路產業吸引了業界的注意力,以至於微軟在桌面系統的壟斷性地位,已經引不起大家的興趣了。
2000年的比爾·蓋茨
縱觀整個人類信息產業發展史,走到要拆分地步的反壟斷案只有這三起,都是針對當時的行業巨頭,而真正被拆分的只有AT&T一家。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又出現了拆分谷歌和Facebook的聲音,主要是因為這兩家企業的社會影響力太大了。隨著這兩家被立案,又能看到最新一輪反壟斷大戲在美國上演。
人民日報對社區團購的評論
中國信息產業大發展是在2000年代之後,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反壟斷案例出現。之前人民日報在評論社區團購的時候說,「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這一點確實令我們深思。回想曾經被反託拉斯法分拆的AT&T,在坐擁豐厚利潤的同時還養著舉世聞名的貝爾實驗室;今天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利潤也不低,但你能想像它們會做類似的事情嗎?被反託拉斯法針對過的IBM,技術上從來都是一流的。再說谷歌,無論是名噪一時的深度學習算法,還有量子計算,無人駕駛等一系列技術都是開創性的。
馬斯克的推特
這裡再說一個真正搞「星辰大海」的美國網際網路企業家。大家可能會猜馬斯克,但要說的不是他。馬斯克本來是從網際網路起家,PayPal創始人,不過現在早就出圈了。其實馬斯克還挺瞧不起我們要說的那個人,稱他是一個copycat,意思是「你小子為啥老跟著我屁股後面做事」。這人就是亞馬遜的老闆傑夫·貝佐斯,當今的世界首富。他創立了一家跟馬斯克的SpaceX打對臺的航天企業,叫做藍色起源,Blue Origin。
貝佐斯創立了藍色起源
藍色起源正在研發新格倫(New Glenn)火箭。該火箭以約翰·格倫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國第一個環繞地球飛行的太空人,後來做過代表俄亥俄州的美國參議員。1998年他從美國參議院退休之後,以77歲高齡乘坐太空梭再次進入太空,是迄今為止年齡最高的太空人。
約翰·格倫
新格倫火箭預計於2021年首飛。它有高達7米的直徑,比長徵五號5米直徑還要粗兩米,地球低軌道運力能高達43噸,也高於長徵五號的25噸,而且還是可回收火箭。相比之下,中國的可回收火箭還在研製中。此外,藍色起源也在規劃登月飛船的設計,被命名為藍月亮(Blue Moon)。
新格倫火箭
貝佐斯一定是個有情懷的人。藍色起源(Blue Origin)雖然成立於2000年,但主要發展是在2015年之後。目前主要靠他個人投入,一年要燒掉超過10億美元,資金來自於他賣亞馬遜的股票。雖然每年燒十億美元,相對於他上千億的身家佔比不到1%。但問題在於,假如你像他那麼有錢,你願意這麼「星辰大海」地燒錢玩嗎?
貝佐斯與藍月亮飛船模型
說回人民日報那篇文章,可能生怕強調科技創新把網際網路企業們嚇跑了,人民日報又循循善誘地說,「網際網路企業也有生存的壓力,也需要獲得投資回報,但科技創新並非要求企業不賺錢,而是把投資的存續期延長,不痴迷於急功近利、不熱衷於短期變現,而能夠在長周期視野下贏得技術變革帶來的更大收益。」可你看貝佐斯的燒錢路數,他真的是為了投資回報嗎?恐怕像貝佐斯和馬斯克這樣的人,純粹就是有情懷的人。貝佐斯在1982年上高中的時候,因為成績優異接受邁阿密先驅報的採訪,年僅18歲的貝佐斯說「我長大後要建設太空酒店和主題樂園,在地球軌道上打造能讓2、300萬人生活的殖民地。最終目的是將人類撤離地球,把地球變成一個大公園。」
18歲時的貝佐斯
為什麼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沉迷於社區團購、流量變現,而人家嚮往著科技創新、星辰大海,難道真的要從民族文化上找根源才行嗎?當我們的下一代也能說出貝佐斯18歲的理想時,恐怕我們的企業才能真正擺脫對「變現」的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