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羅振宇
界限就像是標示出一個極限、範圍或邊緣的一些界線或事物,在心理層面,界限是對於自己與他人為不同個體的認知,因為這種的不同感,所以每個人是具有獨特且獨立的身份。
「界限感」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託附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分捲入;過度幹涉,過度保護;以拯救者自居;具有過強的監護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緒、意見、行為所影響。敏感的人容易產生共情,或者共鳴。雙方的情緒相同,對方是什麼情緒,我也是什麼情緒:人喜亦喜,人悲亦悲。
就是把別人當成自己的身體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腳那樣使用別人,並且希望使用起來得心應手。他們目中無「人」,把別人當成物體,不關注甚至有意壓制別人的內心感受。
從某種意義上講,依賴就是軟控制。習慣用依賴控制對方,使對方心甘情願為自己辦事。而且自鳴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來。把自己的事推給別人,讓別人替自己做。要求別人對自己負責。
討好主要表現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讚揚和尊重,為此揣摩別人的心思、了解別人的興趣,迎合別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夠讓對方開心的事。討好別人、迎合別人,其實是對自己的背叛,這是「假自我」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朋友之間應該分享,不分享、不談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但是,如果一般關係,窺探別人的隱私就不合適。有的人特別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同樣,跟關係一般的人分享秘密、談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際界線不清的表現。
缺乏「界限感」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索取不願分享,總是命令不願商量,總是發洩不願包容,總是破壞不願維護……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想得到就要付出,想被尊重就要以禮待人,你的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你應當有隱私權、拒絕權,有受到尊重、改變主意、取消承諾、讓下屬按要求工作、求助、獨處、保存體力、不回答問題、不接電話、不回郵件等種種權利。學會拒絕,是有「界限感」的第一步。
人們常說最親近的關係也是最脆弱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你與別人的關係多麼親密,都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度介入別人的生活。
人與人之間,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平行線的方式相處,才能夠一定程度的避免摩擦,共同進退。如果長時間不分你我,難免會忘記自身應該堅守的分寸。
親人之間,距離是尊重;愛人之間,距離是美麗;朋友之間,距離是愛護;同事之間,距離是友好;陌生人之間,距離是禮貌。沒有距離的相處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在我們的文化中,更多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壓抑自己的需求,更多地為他人著想,這意味著,我們讓出更多主動權給他人.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開始有這樣的一個意識,學著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學著去表達自己,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給予自己多些時間,多些嘗試的機會,總有一天,我們也能妥善地發出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獨特性。
掌握了「界限感」,你就會明白,親密地保持距離,才是恰當的交際方式;圈子不同,不能強容;如果想跟別人愉快地做朋友,就不能強人所難;收回玻璃心,別人才會更願意理解你……「界限感」是打造完美人際關係的魔力法則。
編輯 | 薄荷糖
文字 | 部分來自網絡
圖片 | 網絡
審核 | 郭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