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1332年—1385年),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功績顯赫。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官至太傅等,封魏國公。其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
湯和(1326年—1395年),是明朝開國功臣,著名軍事將領。 其為人謹慎,沉敏多智,曾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隨朱元璋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後被封為信國公。1395年因病去世,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朱元璋十分喜愛李文忠,將他收為養子,跟隨自己姓朱。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徵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賜葬鐘山。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1355年,常遇春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時建立了卓越的軍功。1369年,在北伐中原時,暴卒軍中,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
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將領。 他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在早期先後獲封永昌侯,拜徵虜大將軍,洪武十二年又拜大將軍、涼國公。作為太子妃舅父,藍玉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1393年,藍玉被朱元璋以「謀反罪」處死。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 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自正二十七年不斷北上伐元,定甘肅、連敗元軍,後與湯和取四川,之後攻貴州、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
于謙(1398年—1457年),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書,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由永樂辛丑進士出身,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釋放後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後,繼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英宗復闢,于謙被誣下獄。明憲宗時,被復官賜祭。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王守仁作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後又起兵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1529年去世,諡文成,故後人稱其為王文成公。萬曆年間得以從祀於孔廟。
戚繼光(1528年—1588年),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曾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著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各種奏疏傳世。同時他改造了城防設施,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極大地提升了明軍戰鬥力。
李如松(1549年—1598年),明朝名將。 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 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1592年的平定寧夏 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死後,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並為其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