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語文課外綜合知識}專欄第6節,古詩詞常用表達技巧、古詩詞鑑賞思路。
文章共4000多字,預計6分鐘讀完,如果您或者您的孩子想要更深入學習古詩詞的規律和文化,請耐心看完,每個內容講解完,都會用一張思維導圖做歸納總結,相信看到最後定會滿載而歸。
購買專欄可領取與文章內容一致的電子文檔,方便列印出來給孩子學習,文末附私信領取方式,千萬不要錯過。
一、古詩詞常用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情景交 融、映襯對比、伏筆照應、借古諷今、託物言志、白描、象徵、烘託、渲染、用典、起興等,應結合具體的詩歌加以分析。
1.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指的是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了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而犧牲自己的真摯感情。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指詩人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情感、表達思想。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
(3)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詩句因情布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如柳永的《雨霖鈴》,全詞成功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詞的上闋先描寫別離的環境氛圍,接著寫依依惜別之情, 最後虛寫別離後友人在途中的情景;下闋先抒發情感,接著把離愁別緒集中在「楊柳」「曉風」「殘月」這三個最能觸動詩人情感的意象中,最後再次抒發難以排遣的離別情緒。
(4)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指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使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王冕在纏梅)〉中以梅自喻,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了自 己要像梅花那樣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
(5)借古諷今
借古諷今即借歷史事件來諷喻當朝,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
如劉禹錫的《臺城》,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與野草叢生的悽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2.表現手法
⑴渲染
渲染本是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後借指文藝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採用的強調、反覆等多方面著意鋪敘的寫作技法。
如:王昌齡的《秋詞》一詩首句破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
(2)烘託
烘託就是通過對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突出人物某種形象或心緒的表現手法。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用同類的事物或具有相同性質的事物來襯託。
如李白的《贈汪倫》中,三、四句用潭水的「深」來烘託汪倫的情誼之「深」,形象鮮明地襯託出汪倫對詩人真摯深厚的感情。
反襯是用相反的事物襯託。如王維的《鳥鳴澗》中寫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 通過動景反襯出了春澗的寂靜。
(3)白描
白描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在古詩中指用簡練筆墨勾畫事物形象,不加渲染烘託的寫作手法。多用簡練的語言來抒發質樸自然的思想感情,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溫庭筠的 《望江南)〉採用了白描手法,寫一位女子從早到晚盼望愛人歸來的焦急傷心的心情。
(4)用典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為借古諷今,多是將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話傳說、古人古事、名言 警句等運用到自己的詩歌中,推陳出新,表達對世事、世人的看法。
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霍去病、廉頗等五個歷史故事的典故。借「懷 古」讚揚了孫權、劉裕的抗敵業績;批評了南宋當政者像劉義隆那樣的倉促冒險行動;以廉頗自比,表明了自己雖老卻不忘為國效勞的忠貞之情。
(5)動靜結合
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如戴叔倫《蘭溪棹歌》中的前兩句寫了月色的清爽皎潔和山水的明麗動人,是靜景; 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6)虛實相生
「實寫』是指描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虛寫」是指描寫虛幻世界中的景象,如夢境之景、想像之景、冋憶之景等。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
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是寫實,「共剪西窗燭」是虛寫,虛實結合,情景交融,構成了完美的意境,表達了盼望與妻子團聚的心情。
(7)點面結合
廣鏡頭為面,特寫鏡頭為點;粗線條勾勒多為面,細筆描繪多為點。如柳宗元的《江雪》前兩句為「面」,千山無鳥飛行的蹤影,萬徑無人行走的痕跡;後兩句為「點」,一個披蓑戴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點面結合,突出了詩人雖身處逆境,但仍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3.修辭手法
(1)比喻
運用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劉禹錫的《望洞庭》,詩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將君山比作青螺,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2)擬人
如劉放的《新晴》,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久雨初晴後詩人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3)誇張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氣蒸」「波撼」是誇張的寫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偉氣勢。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髮因愁而長,長達三千丈,該是多麼深重的愁思!以此寫愁,奇特至極。
(4)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醜者更醜。如梅堯臣的《陶者》,詩中陶者和富家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使語言簡練、含蓄、別致。如李清照《如夢令》 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人用「綠肥」「紅瘦」分別指代綠葉、紅花。
(6)設問
如阿魯威的〈収調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7)反問
如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二、古詩詞鑑賞題的解題思路
1.感知詩詞的內容
(1)抓詩題
詩詞的題目往往是詩詞內容的高度概括,比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如果只看詩的正文,會以為是寫湖上的風景,但看過題目之後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寫詩人的讀書感受的。因此,分析題目是感知詩詞內容的重要環節。
(2)看題材
題材往往決定詩詞的內容。比如送別詩、詠懷詩多寫如何叮嚀對方、讚頌對方;詠史詩、 懷古詩多寫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弔,或緬懷贊賢,或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邊塞詩或寫壯麗的邊塞風光,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3)析詞義
因為古典詩詞都是用文言寫成的,所以必須調動文言文以及相關歷史知識的積累,逐步揣摩,掃清詩詞閱讀中的障礙,斷不可浮光掠影,否則就無從準確把握其內容,更談不上分析技巧和捕捉情感了。
(4)聯背景
有些詩詞,僅僅理解字面上的意義還難以真正把握其內容,這時,便要藉助對背景的分析。如在理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這兩句詩時,如果知道這首詩是詩人就白居易「二十三年波折太多」的話題給老朋友以酬答,並且抒寫自己被遠貶異地的悲憤不平的心情,那麼,我們便知道這兩句其實寫岀了詩人遠離京城,身處荒僻之地,長期被棄用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