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唯一金絲燕棲息地:僅存三十多隻,最大種群曾有兩百多個巢

2020-12-15 澎湃新聞

海南省萬寧市東南部的大洲島,一直被視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航海標誌,是古代番船進入中國境內的象徵。大洲島也是金絲燕在我國唯一的棲息地,在這座著名的燕窩島上,金絲燕最大種群曾達200多個巢,但因濫採燕窩以及人類活動的幹擾,金絲燕數量已急劇下降。如今,大洲島已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隨著大洲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金絲燕恢復往日的種群數量指日可待。

A 我國金絲燕唯一棲息地

9月24日上午,海南秋日陽光熱情似火,記者隨採訪組乘海警船赴萬寧大洲島。船從與大洲島隔海相望的烏場漁港出發,不到半個小時的航程,充滿神秘色彩的大洲島呈現在眼前。

下船登岸,大洲島沙灘潔白,海水透澈,島上植物茂盛,滿眼翠綠。島上只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是大洲島保護區駐島保護站,一面紅色的五星紅旗在樓頂上飄揚。

在大洲島內灣,風平浪靜、碧水連天。這孤島一側的天然良港,讓大洲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停靠站。此島分為北小嶺、南大嶺,中間有一條長500米的銀色沙灘將兩座山嶺相連。漲潮時,海水切斷沙灘隔斷南北山嶺。

大洲島由兩島三峰組成。唐宋以來,這裡一直是中外船隻的停泊港,也是我國唯一的金絲燕棲息地,「東方珍品」大洲燕窩就產於此。

B 博士的金絲燕情懷

在大洲島上,記者採訪了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劉國琪博士。劉博士今年38歲,湖南人,他頭戴一頂草帽,皮膚黝黑,由於長期在野外搞研究,像個海邊農夫。劉博士對大洲島金絲燕情有獨鍾,是目前中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深入研究大洲島金絲燕的專業研究者。

當日下午,記者隨劉博士坐船從大洲島南島登岸尋找金絲燕。南大嶺西側島岸峭壁垂海、刀削斧劈,驚心動魄,峭壁的巖縫是金絲燕的棲息場所,陰暗狹窄的巖縫非常適合其築巢繁殖。

劉博士用一隻播放機播放金絲燕的群叫聲,不一會兒就引來4隻金絲燕圍繞在播放機上空盤旋鳴叫。

談起大洲島上的金絲燕,劉博士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大洲島金絲燕屬爪哇金絲燕鳥類,也是生產可食用「燕窩」最主要的金絲燕種類。金絲燕身型輕捷,具有良好的飛行能力,4趾都朝向前方,有助於抓附巖石的垂直面。上體羽色呈褐至黑色,略帶金絲光澤。爪哇金絲燕喜群居,棲息地多在黑暗潮溼的巖洞內,因為長期適應洞穴環境進化出類似蝙蝠一樣的回聲定位功能,這一特徵在鳥類中非常罕見。金絲燕為食蟲性鳥類,一天捕食飛蟲可達7000餘只,對抑制森林和農業害蟲有重要的生態意義。

海南自明代以來就有生產燕窩的歷史記載。1982年,中科院動物所洗耀華研究員考察大洲島,在漁民的幫助下獲得了兩隻大洲島金絲燕標本,現存於中科院動物所鳥類標本館。從學術上正式報導了大洲島金絲燕,並從形態上和地理區位鑑定其分類為爪哇金絲燕戈氏亞種。但此後有關大洲島金絲燕的研究一直極為欠缺。

2015年,劉博士擔綱實施「大洲島金絲燕種群生態環境調查評估項目」,結果顯示,大洲島現有金絲燕種群數量僅約30餘只,已經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劉博士心急如焚,他想方設法拯救大洲島金絲燕。自2015年起,劉博士先後40多次往返大洲島,歷經千辛萬苦在懸崖峭壁和巖洞邊安置自動拍攝設備,拍攝到大洲島金絲燕的築巢繁殖過程和生存狀態,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影像資料。

C 種群已經極度瀕危

劉博士告訴記者,他向生活在大洲島附近的漁民了解到,大洲島多個洞內都曾有金絲燕棲息,最大種群達到200多個巢。上世紀70年代時還存在60-70個巢,但由於無序濫採燕窩以及人類活動的幹擾,大洲島金絲燕種群數量在上世紀80年代急劇下降,到80年代末期僅有不到10巢。2008年,大洲島保護區開展生物資源調查,初步調查結果估計,僅在南羅燕洞一處殘存30-40隻金絲燕。

大洲島金絲燕種群已經極度瀕危,2016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明確將爪哇金絲燕列為中國十五種「極危」鳥類之一。2019年8月,國家林業局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修訂稿,提議將爪哇金絲燕升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劉博士告訴記者,目前生活在大洲島的金絲燕已知數量約為30餘只。鑑於大洲島金絲燕種群的絕對數量已經低於生態學要求的最小種群數量,依靠自身的繁殖能力已難以恢復,有必要在常規保護工作外採取積極的手段,如種源重引入、人工繁育、野外種群重建等,實施種群恢復工程。

談到金絲燕研究、保護和種群恢復的重大意義時,劉博士表示:「大洲島金絲燕與海南長臂猿、海南坡鹿、海南山鷓鴣等珍稀動物同屬海南的特有珍稀物種。大洲島金絲燕種群的生存狀況與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整體成績息息相關,有效地保護和顯著地恢復海南金絲燕種群,能突出彰顯海南在該領域的工作成效。」

近年來,海南越來越注重保護珍稀鳥類,多次發布禁令,數年內禁止採摘燕窩。同時禁止漁民與遊客登島,科考單位登島也要提前申報。

劉博士對大洲島金絲燕的未來充滿希望,他說:「大洲島金絲燕的研究、保護與種群恢復是一項任務緊迫、技術可行、意義重大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

(原標題:《國內唯一金絲燕棲息地,最大種群曾達200多個巢,現僅存30多隻  濤聲依舊在 期待燕歸來  萬寧大洲島已成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金絲燕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洲燕歸來:海南加大國內唯一爪哇金絲燕穩定棲息地保護力度
    大洲島人類活動退場,開展生態保護和監測項目 海南加大國內唯一爪哇金絲燕穩定棲息地保護力度大洲燕歸來爪哇金絲燕棲息的大洲島南羅燕洞。 爪哇金絲燕棲息的大洲島南羅燕洞。偶爾,幾隻黑色的金絲燕從鉛灰色的石壁中掠出,發出似織針在梳子上橫拉而過的「嗒嗒」聲。他總會循聲望去,享受島上這難得的「喧囂」時刻。這裡兩嶺三峰枕海壁立,一條長800米、寬40米的弓形銀色沙洲橫貫其間,這裡是位於萬寧市東南部的大洲島,一座海南島沿海離岸最大的島嶼。
  • 印尼加裡曼丹島——戈氏金絲燕的故鄉
    可食用燕窩分布和區分:多分布於太平洋地區沿岸、印度、印尼、馬來西延、越南、泰國、澳大利亞沿海地區、中國的海南省大洲島均有分布,白腹金絲燕屬雨燕科,侏金絲燕屬,又稱戈氏金絲燕,這種金絲燕成為諸多可食用金絲燕的主力軍,金絲燕個體比較小,種群數量較少,多分布於加裡曼丹島的熱帶雨林中。
  • 廣東「隱世溶洞」,棲息著上萬隻金絲燕,是國內一大「罕見奇觀」
    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廣東不僅擁有多座國際化大都市,同時也保留著原生態的青山綠水。在珠三角西部的肇慶市,還隱藏著與世隔絕的清幽環境,還憑藉玲瓏別致的喀斯特地貌,贏得了「廣東小陽朔」的美名。「洞門千尺貫清流,蒼巖紫燕兩悠悠。」
  • 金絲燕的習性
    燕窩是由一種神奇的燕子--金絲燕築巢而成,它不同於其它燕子,是唯一可以食用的燕窩,這裡我們深入介紹一下金絲燕的習性。金絲燕築巢要遠離天敵幹擾,如人類、老鷹、貓頭鷹、老鼠、蛇等。一旦其棲息地及造窩點不安全,金絲燕就會飛走,另覓安全之處。這也是為什麼養燕行業尚未發展時,金絲燕都會選在偏遠的巖洞裡築巢。現在規範化的燕屋,恰恰為金絲燕提供了最為安全的棲息地和築巢地點。臨近雨季是金絲燕的繁殖季節,在5月至8月的旱季,食物匱乏,金絲燕很難進行繁殖活動。
  • 愛情之鳥金絲燕
    雨科金絲燕,壽命15到20年,體形靈巧,視力敏銳,可在飛行中完成捕食、喝水甚至交配,一生只會擁有一個伴侶,至死不渝。金絲燕是造物者的得意作品,僅憑唾液就可築牢巢穴以給後代提供成長場所,這種巢穴就是名貴的燕窩。中國南方有女生嫁妝送燕窩的習俗,寓意新郎新娘共築愛巢,一生鍾情。每一盞燕窩都是雌雄兩隻金絲燕共同築造的,大概耗時一個月。
  • 我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種群總數量達到633隻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獅子曾橫跨亞歐非,老虎僅存於亞洲,與非洲獅比,老虎較差嗎?
    其實轉念一想就很容易明白了,它們對棲息地類型有不同的喜好,即便它們生活在共同的一片地區裡,但微生境上也是彼此剝離的。老虎喜歡密林,而獅子喜歡開闊地帶,二者在領地的邊緣有交集,但在獵物充足的全新世初期,獅虎完全沒有必要在領地邊緣進行大戰。
  • 鳥中「貴族」,僅存2萬隻,拖一根半米長的尾巴,喜歡雨霧天覓食
    玉山山高林密,氣候獨特,降水量豐沛且多霧,霧日幾乎佔全年的2/3。山林裡出現了一對近年來十分罕見的鳥——帝雉,它們最喜歡在雨霧天氣出來找吃的,還會在樹林下跳舞。林子裡瀰漫著霧氣,帝雉的身影輕盈美麗,雌鳥在低頭覓食,雄鳥四處觀望,偶爾煽動翅膀,輕盈地跳躍著。最有趣的是,雄鳥總是跟著雌鳥,就像一個護花使者保護著雌鳥。
  • 種群不斷擴大 快看華北豹在山西和順的美好生活
    △圖片來源: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融媒體中心記者18日從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融媒體中心獲悉,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當地華北豹種群不斷擴大,從2016年至今,已監測到11隻母豹累計19次繁殖事件,產下37隻幼崽。華北豹是金錢豹亞種中唯一生存於中國的種類,因此又叫「中國豹」,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日本人有多愛朱䴉?
    原標題:日本人有多愛朱䴉?撰文 | 董鑫5月9日下午,李克強總理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共見記者時宣布,此次訪問期間,中方將向日方新提供1對朱䴉種鳥,以體現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友誼。這是中國時隔11年再次向日本提供朱䴉。朱䴉曾廣泛分布在東亞各地。
  • 北極熊之殤: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失去了狩獵場,種群日益衰落
    首先,北極熊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成年雄性北極熊的體重能達到800公斤。別看它們都是白大胖子,它們的奔跑速度最快能達到60公裡每小時,是人類百米跑冠軍的1.5倍。更厲害的是,它們的視力跟人類相當,嗅覺非常靈敏,是犬類的7倍!它們的力氣也非常大,剝開鐵皮罐子就像剝香蕉一樣簡單。
  • 【紫藍金剛鸚鵡】——世界上最大的鸚鵡!
    紫藍金剛鸚鵡是全世界最大的鸚鵡,身長超過1米,曾分布於南美很多國家,因過度捕獵,目前其野生種群僅存於巴西潘塔納爾,數量估計
  • 穿山甲保護升級背後:因食藥之用被大量捕殺 種群銳減
    穿山甲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我國長江以南的南方區域是穿山甲的重要棲息地。相關研究顯示,中國有3個穿山甲種屬,分別為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其中,印度穿山甲、馬來穿山甲狹窄分布於雲南部分地區,且數量稀少;中華穿山甲數量較多,分布範圍廣,為中國主產穿山甲。
  • 消失的「吃人魚」,最大三百多斤,上世紀八十年代數量還極多
    在我國,各地都有大量許多古老民間傳說流傳,其中,水怪、魚妖的傳說尤其多,甚至不少人都自稱曾目擊過……然而,在長江君看來,這些古老相傳的水怪,其實都是一些體型驚人的超級大魚比如這種曾被稱為「吃人魚」的超級大魚——巨魾。
  • 簡安顏燕窩:燕窩是金絲燕的家,吃燕窩殘忍,是真的嗎?
    不過它不是普通燕子的窩,而是一種特殊的燕子一一金絲燕的窩。雨燕科動物金絲燕及多種同屬燕類用唾液和絨羽等凝結所築的巢窩,燕窩不是直接採摘下來就能吃的,是需要經深加工後可供人食用的部分。主要產地菲律賓西至緬甸沿海附近荒島的山洞裡,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山打根、新加坡和泰國等東南亞一帶海域及我國南海諸島居多。
  • 好歡脫,25隻麋鹿被放歸大自然!大豐野生麋鹿種群已達 1820隻!
    25隻麋鹿衝出圍欄,穿過長著鹽蒿的灘地,奔向千米以外的海邊植被深處,消失在茫茫灘涂上。這標誌著鹽城黃海溼地又一次大規模放歸麋鹿行動取得圓滿成功。 保護區通過採取放歸麋鹿佩戴GPS項圈的方式,實時監測該種群在野外的活動軌跡等信息,從而實現網格化管理。放歸活動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江蘇省林業局主辦,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鹽城市麋鹿研究所承辦。
  • 中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自然保護區」?
    經保護區唯一從事動物監測的研究員範宗驥確認,幼年個體眼鏡王蛇在保護區出現尚屬首例,這刷新了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爬行類動物分布的新紀錄。範宗驥據此推斷,鼎湖山的眼鏡王蛇應具有一定種群數量。據他統計,目前鼎湖山的劇毒毒蛇種類已有7種。「由於眼鏡王蛇具有藥用、食用等多種價值,因而被大量捕殺,野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處於瀕危狀態。當看到一些物種種群有所恢復,說不出的開心。」
  • 河南濟源有一種大型貓科動物——華北豹!
    濟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這裡還是我國北方一種大型貓科動物——華北豹的主要棲息地。據統計,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2月,濟源太行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紅外相機捕捉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華北豹的珍貴影像資料42次,在保護區的多個監測樣區監測到華北豹。
  • 這種動物曾在國內滅絕後「重生」,背後竟有這些故事
    周朝滅紂,姜子牙的坐騎是麋鹿;楚大夫屈原有「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之辭;周朝的青銅器,漢代的瓦當……各朝各代有關麋的記載、描述不絕於書,全唐詩中可以找到關於麋鹿的詩句近百,清乾隆皇帝更有「麋角解說」之文刻於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