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寒露"養生藥膳 重在滋補潤燥 潤肺益胃讓MM們肌膚逐步美白、細膩:

2021-02-16 中醫針灸

二十四節氣"寒露"養生藥膳 重在滋補潤燥 潤肺益胃 讓MM們肌膚逐步美白、細膩:

  「二十四節氣"寒露"。中醫針灸李信榮醫生提醒人們,「寒露」後雖然秋高氣爽,但氣候乾燥。龍港中醫針灸李信醫生建議人們最好吃些滋補潤燥、增強體質的食物,蜂蜜、大棗等。如果出現口乾口渴、食欲不振、尿少便秘、體重下降、皮膚乾燥等情況,更要注意養肺、潤肺 讓MM們肌膚逐步美白、細膩:

   二十四節氣"寒露"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之後氣溫低、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寒氣增長,是熱冷交替的季節。中醫認為,「寒露」後陽氣漸退、陰氣漸生、人體生理活動降低,這時人的活動消耗也應隨之下降。所謂「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養生保健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龍港中醫針灸李信榮醫生說,「燥」是秋季氣候的特點,秋燥消耗津液,並從口鼻先行入肺,人們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乾咳無痰等。李信榮醫生建議,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損耗陰精,飲食上宜吃些滋補潤燥 潤肺益胃 的藥膳。

       寒露天氣轉涼。空氣乾燥,人體缺水,容易出現咽幹喉燥、嗓子疼、皮膚乾燥起皮等不適。所以寒露養生重在滋補潤燥,健脾養肺。龍港中醫 針灸李信榮醫生推薦幾款寒露養生藥膳重在滋補潤燥 潤肺益胃 讓MM們肌膚逐步美白、細膩:

        黑芝麻牛排:

 

   原料:黑芝麻、麵粉各50克,牛裡脊肉200克,雞蛋1個,精鹽、辣椒油、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將牛裡脊肉切成12釐米長、8釐米寬、0.6釐米厚的片,每片相距0.6釐米剞一刀,放入碗中,加入精鹽,醃漬入味。把雞蛋打成雞蛋糊。牛肉片兩面蘸乾麵粉,放入碗中,掛上雞蛋糊,再撒勻黑芝麻並壓實。鍋內加入植物油,燒至六成熱時,逐片下入牛肉片,2分鐘後,再把牛肉片翻個兒,再炸片刻,待牛排呈金黃色時,撈出,瀝淨油。每塊牛排切成8小塊,整齊地碼在盤中,端上餐桌,再配上辣椒油一碟,即可食用。

 

    功效:補氣養血、潤腸養發、強筋壯骨。

         百合蓮子粥

         原料:百合30克、大棗10枚、蓮子30粒、粳米100克。

         做法:先把蓮子煮上幾分鐘,再把百合、大棗、粳米等放到鍋中煮沸,然後換成小火再熬上一段時間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還可以健脾胃。

         石榴汁銀耳果凍  

         原料:銀耳3朵、白蓮50克、紅棗8顆、石榴(榨汁)1個、魚膠粉1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銀耳泡發。500克水燒開後,加入撕碎的銀耳,放入蓮子同煮。將石榴切開,剝下紅色的顆粒備用,用料理棒將石榴果實打碎。然後倒入小紗布包中,用力擠壓,直到所有的石榴汁擠出。銀耳煮開關小火煮一小時,再加入紅棗繼續熬到粘稠。將10克魚膠粉,適量白糖混合在小碗中。加入適量水放入小碗,蓋上保鮮膜,放入微波爐加熱3分鐘,至全部融化。將做好的魚膠液倒入500毫升的銀耳蓮子中,不斷攪拌均勻。等放涼後倒入做好的石榴汁,最後放入雞尾酒杯中,入冰箱冷藏到凝固。  

         功效:速補充肌膚所失水份,令膚質更為明亮柔潤。    

         山藥蓮藕煲骨湯

         原料:豬棒骨400g,山藥300g,蓮藕200g,枸杞30g,西洋參片、當歸、黃芪、蒜、蔥、姜、料酒、鹽各適量。

         做法:

         1、豬棒骨切大塊,洗淨備用;

         2、山藥洗淨去皮,切小段;蓮藕洗淨去皮,切滾刀塊;

         3、準備適量枸杞、黃芪、當歸、西洋生片,衝水去灰備用;

         4、蔥切段,姜切片,蒜去皮備用;

         5、把棒骨放入鍋中焯水,去血水撇沫;撈出後放入盛滿熱水的砂鍋中,放入蔥姜蒜,倒入適量料酒,大鍋燒開撇沫;

         6、把準備好的枸杞、黃芪、當歸、西洋參片放入鍋中,蓋上鍋蓋一同煲煮;

         7、半小時左右後,把蓮藕山藥放入湯中,小火煮燉;

         8、放入適量鹽,再煮半小時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還可以健脾胃。

                                                                     

        蓮子龍眼湯

    原料:蓮子、芡實各30g,薏苡仁50g,龍眼肉8g,蜂蜜適量。

    做法:以上五味擇淨,加水500mL,置武火上煮開,再用文火煮熬1小時,待軟爛後,略涼,取蜂蜜放入,攪勻,待溫後即可,盛入容器,飲湯吃蓮子,1次服完。

    功效:補脾助運化,刺激皮膚細胞生長、促進新陳代謝,可使粗糙、黝黑的皮膚逐步變得美白、細膩,是堪稱效佳的美容藥膳。

      拔絲山藥

       原料:山藥500克、白糖、植物油、清水、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山藥削皮洗淨,切成滾刀塊,備用。植物油燒至五成熱,把山藥放入油內炸透,至金黃色,撈出,控淨餘油。用清水將白糖化開,用慢火炒至白糖由稠變稀,能拔絲時,倒入山藥,離開火眼,顛翻炒勻,使糖汁完全粘在山藥上後,倒在抹香油的盤子內即可。

       功效:滋補潤燥。

        蓮藕木耳排骨湯

        原料:蓮藕500克,豬排骨500克,黑木耳、大棗、料酒、生薑、蔥、鹽少許。

       做法:排骨洗淨後,涼水入鍋,加一點料酒,水開後煮一分鐘,倒掉水再洗淨。把排骨放入高壓鍋,加水沒過排骨,加一點料酒和幾片生薑,上汽後,壓7-8分鐘。蓮藕切滾刀塊,黑木耳提前泡發洗淨。把高壓鍋裡的排骨移至砂鍋或其它鍋,加入蓮藕、黑木耳、5、6顆大棗,小火煮20幾分鐘即可。

      功效:滋補潤燥。
       清蒸螃蟹

        原料:大閘蟹、鎮江香醋、白糖、生薑。

  做法:把大閘蟹放在清水裡洗淨,養半天,使它排淨腹中汙物,然後用細繩把大閘蟹的兩個夾子和八條腿紮緊成團狀;把薑末、鎮江香醋、白糖調和成蘸料;鍋中放入足夠的清水,水中放幾片薑片,水開後把蟹倒放,入蒸鍋約15分鐘左右至熟;取出後解去細繩,裝入盤中即可。

       功效:滋補潤燥。

       蓮藕木耳排骨湯

        原料:蓮藕500克,豬排骨500克,黑木耳、大棗、料酒、生薑、蔥、鹽少許。

  做法:排骨洗淨後,涼水入鍋,加一點料酒,水開後煮一分鐘,倒掉水再洗淨。把排骨放入高壓鍋,加水沒過排骨,加一點料酒和幾片生薑,上汽後,壓7-8分鐘。蓮藕切滾刀塊,黑木耳提前泡發洗淨。把高壓鍋裡的排骨移至砂鍋或其它鍋,加入蓮藕、黑木耳、5、6顆大棗,小火煮20幾分鐘即可。

        功效:滋補潤燥。

        山藥百合粥

        原料:銀耳3朵、白蓮50克、紅棗8顆、石榴(榨汁)1個、魚膠粉1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銀耳泡發。500克水燒開後,加入撕碎的銀耳,放入蓮子同煮。將石榴切開,剝下紅色的顆粒備用,用料理棒將石榴果實打碎。然後倒入小紗布包中,用力擠壓,直到所有的石榴汁擠出。銀耳煮開關小火煮一小時,再加入紅棗繼續熬到粘稠。將10克魚膠粉,適量白糖混合在小碗中。加入適量水放入小碗,蓋上保鮮膜,放入微波爐加熱3分鐘,至全部融化。將做好的魚膠液倒入500毫升的銀耳蓮子中,不斷攪拌均勻。等放涼後倒入做好的石榴汁,最後放入雞尾酒杯中,入冰箱冷藏到凝固。

        功效:滋補潤燥。

        西芹百合

        原料:西芹250克,鮮百合1頭,蘑菇適量,精、鹽適量,橄欖油1湯匙(15ml),香油1茶匙(5ml)。

  做法:芹菜摘去葉子,用水焯一下,破絲,切段,百合剝開一瓣瓣的,除去百合老衣。炒鍋放橄欖油燒至七成熱,放入焯好的芹菜,略翻,放百合。待百合邊緣變透明,加鹽和蘑菇精,迅速翻炒至勻,淋少許香油,就可以出鍋了。

      功效:滋補潤燥。
      地黃燜雞                  

      原料:母雞1隻(約1500克),生地50克,桂圓肉30克,大棗5枚,生薑15克,料酒100毫升,醬油20毫升,豬油100克,菜油150克,雞湯2500毫升,水豆粉40克,飴糖30克。

  做法:殺雞去毛,剖腹去內臟,剁去雞爪。生薑、蔥洗淨,生薑切片,蔥切成創斷、生地、桂圓肉、大棗洗淨裝入雞腹內,雞用薑片、蔥段、料酒、精鹽抹勻,醃30分鐘待用。鍋置於火上,加入菜油,待油七成熱時,把雞下油鍋炸成淺黃色,倒在漏勺內。雞體用紗布包好,鍋內再加入豬油,下入蔥段、薑片、翻炒幾下、加料酒、湯、鹽、飴糖、雞。雞湯用大火燒開,撇淨泡沫,倒入砂鍋內蓋上蓋,用小火煨至雞爛,撿出蔥、姜不用,加入味精調味,勾芡即成。

  功效:滋陰補陽,益氣和血,強身健體。

      大棗蓮子銀杏粥

      原料:百合30克、大棗20枚、蓮子20克、銀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蓮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棗、銀杏、粳米煮沸後,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時加入冰糖稍燉即成。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
      香菇冬瓜球

      原料:香菇、雞湯、澱粉適量,冬瓜300克,植物油、精鹽、姜、味精、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水發、洗淨;冬瓜去皮洗淨,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待用;姜洗淨切絲;將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薑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鐘後,倒入適量雞湯煮開;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鍋。

      功效:補益腸胃,生津除煩。  
       苡仁燉豬蹄

      原料:苡仁200克,豬蹄兩對,料酒、姜、蔥、鹽等適量。

      做法:將豬蹄洗淨開邊,與苡仁同放入鍋內,加入少量水、料酒、姜、鹽等,先用大火煮開後,改用文火慢煮兩個小時左右,豬蹄爛熟即可。

      功效:補益氣血,去溼消腫。

  參麥雪梨瘦肉湯

  原料:太子參、麥冬(去心)洗淨,雪梨洗淨,連皮切4塊,去核;南杏仁用開水燙,去衣;瘦豬肉洗淨,切塊。

       做法:把全部材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1-2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槐花豬腸湯

       原料:豬大腸 瘦豬肉,蜜棗,槐花,醬油


  做法:豬大腸洗淨,槐花洗淨,裝進大腸內,紮緊大腸兩頭;豬瘦肉洗淨,切塊。把裝有槐花的豬大腸與瘦豬肉,蜜棗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2-3小時,調味供用,撈起豬腸,切開去掉槐花,用醬油調味佐膳。

  功效:益陰潤燥,清腸解毒。

  火麻仁當歸豬展湯

   原料:火麻仁60克、當歸9克、蜜棗5個、豬展肉300~400克、生薑2~3片。

       做法:火麻仁、當歸、蜜棗洗淨,稍浸泡;豬展肉洗淨,整塊不用刀切。然後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1000毫升(約8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用文火煲約兩個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功效: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梨子粥:

       原料:梨子2隻,洗淨後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

      功效:因梨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用於煮粥,可作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慄子粥:

       原料:慄子50克、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

        做法:慄子、粳米加水同煮成粥。

       功效: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芝麻粥:

       原料:芝麻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芝麻炒熟,研成細末,待粳米煮熟後,拌入芝麻同食。

       功效:適於便秘、肺燥咳嗽、頭暈目眩者食用。

       胡蘿蔔粥:

       原料:胡蘿蔔,粳米100克。

       做法:將胡蘿蔔用素油煸炒,加粳米和水煮粥。

       功效:皮膚乾燥、口唇乾裂者食用。

       菊花粥:

       原料:菊花6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菊花煎湯,再同煮成粥。

       功效:具有散風熱、清肝火、明目等作用。  

      白果南杏生魚湯

      原料:白果60克、南杏仁60克、腐竹90克、馬蹄8個、生魚1條(約500克)、生薑2-3片。

    做法:白果去殼,開水稍煮去衣膜;南杏仁亦用開水燙去衣膜;腐竹浸軟切段;馬蹄去皮,洗淨,切為兩半;生魚鋇淨,去鱗、腮、腸臟、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一起放在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約10碗水量),武火煲沸騰後,改用文火煲2個半小時至3個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少量花生油便可,此量可供2-3人用。白果、生魚可撈起伴花生油和醬油佐餐用。

       功效:具潤肺化痰,斂肺止咳。

       羊骨粥

       原料:粳米loo~200克,新鮮羊骨1000克,鹽、生薑、蔥等調味品適量。

       做法:先將新鮮羊骨洗淨砍碎,加水煎成羊骨湯,然後加粳米煮成粥,加入適量調味品。

       功效:具有滋陰潤肺,養血生肌的作用。

       川貝燉雪梨

       原料:雪梨5個,川貝1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雪梨去皮去核後,與川貝同放入碗內,加入適量冰糖,隔水燉一小時左右,即可。


       功效:清潤滋補,潤肺化痰,清熱滋潤。

       雞汁粥

       原料:母雞1隻,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母雞剖洗乾淨,切塊,水煮開後,改用文火再煮10~15分鐘,然後關火待用。將粳米放入另一鍋內,水煮,加入適量雞汁同煮成粥。

       功效:有補益氣血、滋養五臟、補腎填精的作用。

       雙昧雞球

       原料:雞胸肉250克,山楂、梨各100克,番茄醬25克,雞腿肉250克,白糖50克,高湯150克,紅葡萄酒15克,素油150克(實耗75克),雞蛋1個,精鹽、味精、麵包渣、白醋、蔥、姜、咖喱粉各適量。

       做法:將雞胸肉洗淨切塊剁成蓉,做成丸子入鍋氽熟,撈出。山楂洗淨去籽。梨洗淨去核,切成滾刀塊。雞腿肉拍松,切麥形塊,用精鹽、味精、料酒抓勻,醃潰入味,然後裹勻蛋液,滾上麵包渣待用。炒勺上必,放素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裹勻麵包渣的雞腿肉入勺,炸至八成熟後撈出。將油再燒至八成熱,復下雞腿肉炸成金黃色,撈出,瀝油,盛入盤的一邊,搬上少許精鹽和咖喱粉。勺內留約50克油,投入蔥、姜炒出香味,放紅葡萄酒、白糖、精鹽、味精、高湯、番茄醬燒開,倒入煮熟的雞肉丸、山楂、梨塊,用文火煨至入味,然後撈出盛入盤的另一邊,再將原汁旺火熬開,澆在上面。盤中間放梨塊或其他時鮮綠葉菜將兩味隔開,即成。

       功效:具有滋陰潤肺,養血生肌的作用。

 蘿蔔: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一年不用醫生開藥方」。在我國民間素有「小人參」之美稱的蘿蔔,可說是秋冬季節的佳品之一。生吃不僅可助消化、增食慾,還可去油膩、消食順氣;若是與其他食品搭檔做成菜餚,也有不同之功效。蘿蔔的品種繁多,有白皮、紅皮、青皮、紅心、白心,以及圓形、長形等品種,不過,這其中可不包括胡蘿蔔。它生熟食用皆宜,生用味辛性寒,熟用味甘性微涼,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元代詩人為了讚美蘿蔔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同時,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對蘿蔔也極力推崇,主張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蘿蔔能「大下氣、消谷和中、去邪熱氣」。

   蘿蔔具特有的辣味,生食可助消化、健胃消食、增加食慾,吃肉類等油膩食物後,生吃蘿蔔可解膩爽口使脘腹舒坦;過食甘薯胃酸脹滿燒心時,生吃蘿蔔或嚼鹹蘿蔔可消食順氣。同時,生蘿蔔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脂肪。

         蓮藕:

         蓮藕散發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開胃健中,有益於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

       山藥

      中醫認為,山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能補五勞七傷、鎮心神、安靈魂、補心氣等。山藥具有營養滋補、增強機體免疫力、鎮咳祛痰平喘等功效。

      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澱,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最佳吃法是蒸著吃、做湯喝、炒菜均可。蒸著吃,營養損失最小。

      黃豆

      中醫認為黃豆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益氣的作用,常用黃豆與豬蹄、排骨等煲湯食用,可起到很好地補益作用。且秋季天氣乾燥,在飲食上應多喝些豆漿等能補充人體津液的漿類食品,因此大家購買的時候多選擇高蛋白的黃豆產品。
       牛肉

       牛肉所含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鈣、磷、鐵等物質十分豐富。常吃牛肉可以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特別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慄子

       慄子又名板慄,有「乾果之王」的美稱,在國外被譽為「人參果」。原產我國,在古代被列為五果之一,常為貢品。慄子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佳品。慄子性溫,味甘平,入脾、胃、腎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功效,主治反胃不食、洩瀉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筋傷骨折瘀腫、疼痛、瘰癧腫毒等病症。《名醫別錄》說:「慄子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飢。」
       銀耳

       銀耳是滋陰潤燥的飲食佳品,它潤而不寒、甘而不膩、補而不滯的特性,正適合秋季的平補原則。銀耳的食用方法有多種,最常吃到的是銀耳羹。將銀耳撕成小塊,水發1小時左右,食用時取適量發好的銀耳加適量冰糖(糖尿病人可不加)用水燒開即調製完成,也可加些梨、百合、大棗、枸杞等,滋陰潤肺效果更佳。

       桑葚

       中醫認為,桑葚味甘酸,性寒,具有補肝益腎、養血生津、滋液熄風、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有效預防便秘。

       李信醫生說,桑葚具有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促進造血細胞生長、降血脂、護肝等多種作用。習慣性便秘者可取鮮桑葚適量,洗淨榨汁,每次服用15毫升。


      小白菜

       小白菜中所含的礦物質能夠促進骨骼的發育,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增強機體的造血功能,通暢腸胃,利大小便,加速排毒,並有益於骨骼健康。

       小白菜是蔬菜中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最豐富的菜。小白菜所含的鈣是大白菜的2倍,含維生素C約是大白菜的3倍多,含有的胡蘿蔔素是大白菜的74倍,小白菜所含的糖類和碳水化合物略低於大白菜。

       花菜

       花菜性平味甘,有健脾養胃、清肺潤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秋燥引起的脾虛胃熱、口臭煩渴者更為適宜。

       花菜所含的多種維生素、纖維素、胡蘿蔔素、微量元素硒都對抗癌、防癌有益,其中西蘭花所含維生素C更多,加之所含蛋白質及胡蘿蔔素,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花菜中含有多種吲哚衍生物,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以預防乳腺癌的發生。
       梨:

      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熱解毒,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柑橘:

      柑橘性涼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潤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熱病後津液不足口渴、傷酒煩渴等症,榨汁或蜜煎,治療肺熱咳嗽尤佳。
    柿子:

      柿子有潤肺止咳、清熱生津、化痰軟堅之功效。鮮柿生食,對肺癆咳嗽虛熱肺痿、咳嗽痰多、虛勞咯血等症有良效。紅軟熟柿,可治療熱病煩渴、口乾唇爛、心中煩熱、熱痢等症。

  石榴:

      石榴性溫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煩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幹、煩渴不休者,可作食療佳品。石榴搗汁或煎湯飲,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殺蟲止痢,可治療小兒疳積、久瀉久痢等。

  葡萄:

      葡萄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具有補肝腎、益氣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陰除煩,搗汁加熟蜜濃煎收膏,開水衝服,治療煩熱口渴尤佳。經常食用,對神經衰弱和過度疲勞均有補益。葡萄制幹後,鐵和糖的含量相對增加,是兒童、婦女和體弱貧血者的滋補佳品。
  大棗:

      大棗能養胃和脾、益氣生津,有潤心肺、補五臟、療腸癖、治虛損等功效。中醫常用其治療小兒秋痢、婦女髒燥、肺虛咳嗽、煩悶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廣泛的滋補良藥。
  荸薺:

      荸薺煮熟可作水果食用,具有清熱生津、化溼祛痰、涼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燥咽幹、肺熱咳嗽、痰濃黃稠等症,與蓮藕榨汁共飲效果更佳。

      龍港中醫針灸李信醫生

                     主治:

       各種頑固性的、久治不愈的各型頸椎病、失眠、偏頭痛(頭風)、面癱(口眼喎斜)、小兒多動症、小兒抽動症、落枕、 肩周炎、中暑、痛風、關節炎、腰痛、 腰椎間盤突出症、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風溼、類風溼關節炎、 頭暈症 、胃病、疲勞、牙痛、食欲不振、 月經不調 、 月經過少、痛經、閉經、 乳腺增生、 喘哮病、三叉神經痛、盜汗脫影、 面肌痙攣、 中風後遺症(偏癱)、 手足麻木 (麻痺風)、手足厥冷、 耳聾、耳鳴、 高血壓 、糖尿病、 習慣性便秘 、感冒 、治療各種皮膚病、蕁麻疹、牛皮癬、銀屑病、陽痿、早洩、遺精、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針灸豐胸、針灸減肥瘦身、針灸美容、針灸祛斑、針灸祛痘痘等;刮痧、拔罐、艾灸、理療等。

     另外;李信醫生有出售藥茶:養顏茶、祛斑茶、美白茶、豐胸茶、養生藥茶、排毒養顏減肥茶、祛火茶、美容瘦身茶、女性經期藥茶、減肥美體茶、美容排毒花草茶、減肥美容藥茶、袪皺茶、美膚茶、祛痘痘茶、女性滋補茶、止汗藥茶、盜汗藥茶、腎結石藥茶、甲、B肝•大小三陽轉陰藥茶等。

       中醫針灸李信醫生地址:龍港龍翔路178號/預約電話13706628079行政網【528079】
諮詢電話18958848679  

相關焦點

  • 寒露丨藥膳養生重在滋陰潤燥,潤肺益胃,這幾款湯方最適合!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時值公曆10月8日前後。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的開始,寒露之後,天氣開始真正地變涼。
  • 二十四節氣"秋分"養生 潤肺護膚藥膳 調理肌膚變的靚麗 青春煥發:
  • 二十四節氣與撥筋——寒露
    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乾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古人將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表徵。因此秋天的養生,要以「收」為綱。寒露的到來,氣候由涼爽轉寒冷,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這時節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常出現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 【每周一膳】寒露時節膳食:杏仁蜜奶​霜
    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已進入晚秋。「寒露」時節,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
  • 寒露節氣特點及養生提要
    甘淡滋潤益胃脾,防燥潤腸養嬌肺。多吃棗蓮鴨肉魚,登高養陽心神怡。 寒露時氣溫下降明顯,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樹葉紛紛飄落,人易觸景生情而感到悲傷。在飲食上宜多食養陰潤肺、健脾益胃食物,如蜂蜜、芝麻、銀耳、大棗、鴨肉、蓮子等;通過登山、慢跑、散步、打球等運動鍛鍊身體,愉悅身心。
  • 寒露節氣:養生篇(附語音)
    【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寒露節氣」】
  • 二十四節氣—寒露
    今天是2020年10月8日,農曆八月廿二,庚子鼠年的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這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
  • 寒露節氣之十八般養生大全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 二十四節氣之寒露:養顏養眼養生的紅酒燉雪梨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個十七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90°便是寒露時節。今年的寒露於2020年10月8日3點38分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增多,且氣溫更低。在自然界中,寒露也是陰陽之氣開始轉變的時候。陽氣開始漸漸衰退,被陰氣所代替。同時,我們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要適應這種自然界的變化。飲食就變成讓我們最好保持體內陰陽平衡的工具了。
  • 二十四節氣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 【懷柔養生】今日寒露:寒氣漸生、雨水漸少,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較大,晨晚可以感到寒意。寒露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燥邪當令,易傷肺傷胃。此時養生應以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為主。此時處於秋冬過渡時期,常有冷空氣侵襲,要注重防寒。建議結合自身的體質情況和基礎病等進行個體化養生。
  • 【24節氣藥膳食療藝術】 霜降養生
    霜降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在每年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今年霜降的交節時間是:10月24日01時20分。
  • 寒露節氣養生的八個小常識
  • 【寒露料理】{大蒜奶油炒培根口蘑}潤肺補氣,減緩腸胃不適及咳嗽氣喘
    你看,"中秋節"指的是秋天的第二個月;過了十天,"秋分"來也,告訴我們將要進入"晝短夜長"這樣的生活節奏;很快地,又過了半個月,迎來"寒露"(約在每年十月八日或九日),這是秋天的第五個節氣,秋末正在倒數,冬天已然不遠……對以前的人來說,節氣與務農環環相扣,可是對活在廿一世紀的我們來說,寒露的存在更多的是為了提醒我們,眼下已是深秋,"秋高氣爽"說的正是此刻,這個時節也是一年之中最舒服的
  • 寒露養生
    寒露養生「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香燥、燻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 寒露秋意濃,來碗沙參百合銀耳湯滋陰潤肺!
    每年的10月8日是進入寒露節氣,進入寒露之後,空氣的溫度和溼度也與初秋有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一天冷似一天,防寒是養生的重中之重。人們的起居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果不注意,就易使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哮喘等疾病復發。食用一些性平且可以提昇陽氣的食物,有助於收縮毛孔和腠理,預防感冒。
  • 秋季養生,寒露養生小常識
    寒露是深秋的開始,天氣越來越冷,那麼寒露節氣怎麼養生?今天跟大家說一說寒露節氣養生五個小常識。第一個足部保暖。常言道寒露腳不漏,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要經常去赤膊漏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地安排,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的時候呢,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是增強的。當環境氣溫降低,人體的腎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來說,為了預防感冒,要適時地更衣。隨時備好急救的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引起的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一些突發疾病。第三個方面是朝鹽晚蜜。寒露是熱、冷交替的開始,秋燥是讓人非常煩躁的事。對付秋燥。
  • 節氣養生——寒露丨士材
    士材養生第33期  整理:唐曉龍  校對:王鑫、周軼群、尹浩        進入秋分之後,冷空氣也漸漸發威了,秋老虎似乎變成了貓咪
  • 【每周一膳】寒露時節,適合進補淮山北芪寸冬豬脾湯.
    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時節天氣轉冷,已是深秋時節,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因此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在這節氣裡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人的生命,其中最應警惕的是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中風、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復發、哮喘病復發、肺炎等疾病也嚴重地威脅著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此節氣的養生湯水宜以潤肺生津、健脾益胃為主. 注意補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 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非遺成功!一圖覽二十四節氣之美
    今年申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37個項目中,有一個格外引人的注意——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其實,二十四節氣不僅關係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指導著我們養生!來看看中醫藥專家們總結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