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開山之作,F-22「猛禽」戰機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了衡量各國四代機綜合性能的參照標杆。無論是同樣出自美國人之手的F-35,還是諸如俄羅斯的蘇-57、中國的殲-20,人們都喜歡下意識的將這些新銳隱身戰機與F-22相比較一番。
不過無法否認的一點是,由於項目研發時間較早的緣故,F-22不僅機載航電和信息化水平面稍顯不足。同時,面對其他隱身戰機設計製造技術的進步,「猛禽」的設計與工藝水平其實也已經被拉開了一絲差距。這一點,我們從這組近距離的特寫中就能看出某些端倪。
這當中,帶有明顯隔層和空腔的「嘉萊特」進氣道,就屬於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一般認為,相比於F-35和殲-20所採用的「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即DSI進氣道設計,F-22機身兩側的「嘉萊特」進氣道,因為存在附面層隔道及空腔,從而會對隱身產生不利影響。
儘管在進行了增量升級之後,F-22終於在近年獲得了使用AIM-9X這類先進紅外格鬥彈的能力,但在對地多用途方面,「猛禽」依舊只能使用「小直徑炸彈」(SDB)這一種對地精確制導武器。而對地/對海打擊手段的缺乏,也進一步影響到了這款隱身戰機的多用途性能。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缺少「分布式光電孔徑系統」(EODAS)、「光電瞄準系統」(EOTS)的F-22隱身戰機,在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方面也是明顯落後於F-35、殲-20這些後來者。雖說美國空軍曾打算斥巨資對現役的F-22機隊進行全面升級,但最終卻因為種種原因不了了之。
當然,賦予了「猛禽」戰機超機動和超巡能力的F-119渦扇發動機,依舊是這款戰機最大的依仗所在,強悍的推力、二元矢量以及優秀的雷達/紅外隱身性能,使其放在今天仍然令人眼紅。不過,在經過了常年的使用後,這些發動機噴口的隔熱層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脫落。
除了發動機尾噴口的這些瑕疵之外,此前還有報導透露,由於服役時間的增長以及缺少有效維護,一些F-22的隱身塗層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皸裂和脫落現象。而在更新的F-35系列上,因為對隱身塗層進行了優化設計,所以其整體壽命和耐用性都得到了極大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