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造假第一名:蜂蜜。
在最開始的時候,造假者只會在蜂蜜中添加蔗糖,想法也簡單:不都是甜的東西嘛,我把白糖熬好了加到蜂蜜中,誰能看得出來?
可消費者並不是傻瓜,加入蔗糖的蜂蜜不僅香氣變淡了,而且顏色也變了,很容易就被察覺。連普通消費者都能輕易辨認出來的假蜂蜜。
受到挫敗的造假者這次長了記性,堅決不往蜂蜜裡加蔗糖了。知道蜂蜜主要組成原來不是蔗糖,而是葡萄糖和果糖。於是,歪主意又來了:蜂蜜主要成分不是葡萄糖和果糖嗎?那我加果葡糖漿總該行了吧?香味不夠重?那我再加點香精,這下不會被發現了吧?還真別說,這次改進的摻假蜂蜜居然完全符合國家標準,有些甚至能達到歐盟的出口標準。
正因如此,小編對蜂蜜這一類產品總是持有懷疑態度。如果大家想要買到靠譜的蜂蜜,就必須貨比三家,找信得過的商家購買,儘量降低買到假蜜的概率。
最易造假第二名:葡萄酒。
現在的葡萄酒行業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亂象叢生」。
2011年河北昌黎假葡萄酒案中,有銷售經理透露,他們的假酒製作主要靠灌水和使用添加劑,貼上假冒國內外名酒標籤後,成本不超過一塊錢的劣質品搖身變成了名酒。稍微有點良心的造假商可能還只是往低劣酒裡摻水,但黑心的造假者做出來的酒甚至連一點葡萄酒原酒都沒有,直接就是酒精、水、添加劑和香精的混合物。
葡萄酒的另外一種造假方式是以低價的葡萄酒重新灌裝在高檔酒瓶中。這些造假者會在全國各地尋購名酒的酒瓶、酒標、木塞等原材料,用廉價葡萄酒重新灌裝後,貼上「拉菲」、「拉圖」、「木桐」等國際知名品牌的商標,隨後通過物流公司銷往各地。當然,這種制假手段並非國內獨創,國外也屢見不鮮。
除了葡萄酒,白酒的造假現狀和葡萄酒有些類似,在此就不做敘述了。小編我並不好酒,自認為對酒的鑑別能力為零,所以不好給諸位什麼意見了。
最易造假第三名:牛羊肉。
相對而言,假冒肉製品出現最多的是在火鍋店、烤肉店、滷肉店以及一些小餐館和小飯店,被假冒的肉類主要有牛肉、羊肉。如果大家以為假冒牛羊肉還只是注水這樣的簡單活,那我只能對你們說,圖樣圖森破!下面這起2013年陝西西安的牛肉造假案能讓大家領略豬肉如何大變牛肉。
豬肉剁成小塊後放入水池解凍
解凍之後加入醃製劑、澱粉、色素放在攪拌機裡攪拌
攪拌之後再醃製四天左右
醃製好的半成品豬肉放進牛肉湯鍋煮約2小時
煮好後的肉放到鐵絲網格的平臺上晾乾,紅撲撲的加牛肉就製作出來了
經過這些工序後,原價11元/斤的生豬肉搖身一變,變成了34-40元/斤的熟牛肉,身價大大上漲,被矇騙的消費者不僅多花了冤枉錢,還吃了假貨,造假者的行為實在令人可恨。
我們再來看一看羊肉又是如何造假的。兩種最容易造假的羊肉,一種是羊肉串,一種是羊肉卷,基本上都是用鴨肉、豬肉、狐狸肉以及一些來源不明的肉拼接在一起的。尤其是烤羊肉串,在加入多種調料烤制後,不管在顏色還是味道上,基本上已經很難區分到底是不是真羊肉了。做假牛肉可以用牛肉膏,做假羊肉有羊肉精,甚至,有些商販為使假羊肉更逼真,讓其有羶味,還故意泡到羊油中增味。
網上有不少人說有些商家用羊尿泡徦肉,這一點我始終懷疑。首先那些商家真有那麼多閒功夫去找羊尿嗎?即使有,把那麼多羊尿擱自己家裡不會把自己給噁心了?就像網傳的有些商家用大糞水做臭豆腐,我很無語,這不是沒事給自己添堵嗎,誰會拼到為了幾塊錢把自己拼出心裡陰影來呢?
所以,如果大家想吃肉了,建議還是自己買生肉回家做吧,或者到清真食品店去購買。那些燒烤攤、小火鍋店看似非常便宜的牛羊肉,還是儘量少碰吧。
最易造假第四名:鮮榨果汁。
鮮榨果汁造假方式比較簡單,就是用果汁粉或者果汁原漿、添加劑、香精勾兌成的,這個「假」字主要體現在沒有鮮榨。假鮮榨果汁一般出現在飲品店、(自助)餐廳、酒店這些地方。超市出售的帶包裝的果汁飲料不存在造假行為,值得注意的無非就是果汁和果味飲料的區別,我們在購買時只需看清標籤就行了。
從感官上區分果汁是否是鮮榨果汁比較簡單,一般來說,鮮榨果汁味道稍淡,而勾兌果汁由於甜味劑、香精的添加,味道非常足。大家不妨自己在家壓榨果汁,喝過幾次以後,應該就可以喝出它們的區別了。
最易造假第五名:食用植物油。
市面上植物油的種類多樣,營養價值不同,價格差異也比較大。為了牟取暴利,造假者一般會在高價油中摻入低價油。比如在橄欖油中摻入玉米油、核桃油;在芝麻油中摻入菜籽油、棉籽油、大豆油;在菜籽油中摻入棕櫚油、棉籽油等。除此之外,造假者還會在食用油中摻入桐油、蓖麻油、礦物油、地溝油等非食用油,但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在食用油業有句話叫:油摻油,神仙愁,可見不同的油摻雜在一起,識別難度是非常高的。
作為「十大最易造假食品」之首,橄欖油在歐洲摻假率比較高,但在我國,由於國人接受程度低,市場化程度低,沒有形成產業規模,故摻假率比較低。最常見的摻假油主要有花生油、芝麻油這些。
最易造假第六名:粉條。
在所有粉條中,紅薯粉條是最容易被造假的。造假思路也很清晰,就是以次充好。在紅薯粉條的生產過程中採用其他廉價、低劣的澱粉(玉米澱粉、木薯澱粉)來替代紅薯粉,顏色不深則添加墨汁、色素進行調配。
這種造假方式不算是最黑心的,最黑心的造假者根本不用一丁點兒澱粉,用的都是工業明膠。在2015年山東省破獲的一起食品造假案中,造假者使用工業明膠和工業甲醛製作的粉條,含有大量甲醛和重金屬鎘,甲醛能導致癌變和白血病,而鎘能嚴重損害人體內臟器官。這樣良心泯滅的造假者,讓人怒不可遏。
關於粉條的鑑假方法網上有許多,主要是基於感官鑑定。
結論
除了上述的六種易造假的食品外,其他的食品多多少少也都是存在貓膩的,只不過在我心中,並不佔著重要地位,或者說它們並不常見且鑑別難度並不高,所以沒有把它們一一列出,比如有機食品、桶裝飲用水、人造豬血、茶葉、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內牛奶造假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等等。
總的來說,唯利是圖是商人的本性,只要有利益,食品造假就不會消失。《資本論》裡是這麼描述資本的:「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作為資本的使用者,有哪個商人會見著高額利潤而不心動的呢?所以,大家不要天真的認為光靠國家的監管就能完全保障食品安全問題不再發生,光靠譴責就能阻止假冒偽劣食品的生產,這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黑心商販被利益燻臭的良心。在法律監督的基礎上,只有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儘量規避舌尖上的風險,才是我們應當重視和應當做的。
新聞來源:頭條號(今日頭條旗下創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