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某些人的人生裡,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借了信用卡還花唄,然後又借校園貸還信用卡。
種孽因,得惡果。
這種反覆循環的痛苦遭遇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經歷著。
在護膚這個小世界中也時常發生這種惡果循環的悲劇。
有些美眉們用了化妝品長痘之後,為了遮住痘痘又用了更厚更多的化妝品.
但人們常說的使用化妝品的方法不當,會誘發痘痘是真的嗎?
安安在看了一些文獻資料後,想告訴大家:確實真的會。
對於化妝品致痘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最早是美國醫生Kligman在1972年發表的論文中分析了化妝品中的致痘成分,並給這類痘痘下定義為「化妝品痘」。
化妝品誘發痘痘是因為毛孔被厚重的油脂或是固體顆粒堵塞?然後排汗不暢,悶出痘痘的?
毛孔被堵塞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但並不是直接因化妝品中的成分被堵塞,而是化妝品造成毛囊皮脂腺內過度角化,或是延緩角質脫落,從而造成毛囊皮脂腺導管發生「塞車」問題,誘發痘痘。
簡單來說,我們的汗腺和皮脂腺都是有生命力的「活物」,自然不會被油脂或者是細小的顆粒給憋死。
然而,也正因為是活物,當正常的代謝過程受到幹擾之後,就會發生堵塞現象。
多餘的油脂排洩不出去,也就會進入痘痘的「嬰兒期」,長成粉刺。
如果表層的皮膚沒有破損,那就是我們肉眼可見的白頭;如果表層的皮膚遭受到破損,那麼裡面的皮脂接觸到空氣被氧化後,也就長成了黑頭。
這時,如果你不幸的被愛吃皮脂和角質的微生物看上了,皮膚的粉刺就會變成他們的「天堂」,有吃有喝,大量繁殖,最終會發炎腫痛,長成又大又硬的痘痘。
所以說,關於「化妝品致痘」的這個傳說,有一半是正確的。
有些化妝品確實會「悶痘」,但是化妝品的成分並不是致痘的直接原因,而是皮脂腺代謝的原有計劃被打破,最終長成痘痘。
有些美眉們可能會問:為什麼油脂比較重,或者是固體含量比較多的化妝品容易致痘?
美國醫生Kligman的兔耳實驗是普遍認可的檢測化妝品原料和成分的致痘性檢測,但其結果也並不是完全可靠的,兔子的耳朵無法精準模擬人臉,和實際的使用情況不太一致。
無論是兔耳實驗還是人體試用,測出來的結果都是油脂類居多,並不是安安前面所提到的那樣越厚重的油脂就越容易致痘。
有時,像乳木果脂這樣真正「重」的油脂反而不會悶痘,倒是防曬霜裡那些輕質的油脂致痘風險比較高。
還有一些平時美眉們愛用的化妝品中含有的色粉,尤其是一些紅色原料,也被檢測出有致痘風險。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彩妝致痘的部位多在臉頰處,因為.臉頰要用腮紅啊~
除此之外,過度摩擦皮膚也可能會引發痘痘,這種痘痘被稱為「美式足球痘」。
美式足球不是足球,更像是橄欖球,是一種存在大量衝撞的運動,運動員在頭盔和臉部肌膚接觸的地方經常會出現嚴重的痤瘡,這就是長期反覆的機械力摩擦導致的。
同理,長期頻繁使用磨砂膏,或是塗抹化妝品時的動作太過粗暴,都有可能把護膚變成毀臉。
當然,首先是要停用造成痘痘的化妝品。
如果你懷疑所用的化妝品導致臉上長痘,可以先停用這款化妝品。假如停用之後,痘痘有所緩解,一旦再次使用後又長痘,說明這款化妝品可能是導致你臉上長痘的元兇。
不過,也沒必要讓自己的臉在風險邊緣反覆橫跳,察覺不適換一種化妝品就好。
其次,由角質堆積導致的悶痘,就需要促進角質脫落的維A酸、壬二酸和水楊酸等酸類成分的藥膏對毛孔進行有效的疏通,促進痘痘的脫落。
最後,如果美眉臉上的痘痘已經發炎,痤瘡比較嚴重的時候,那就要及時去看看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