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誤吞異物、被沸水燙傷,瓜子或果凍等卡喉、被家具砸傷……最近一段時間,徐州市兒童醫院收治多起嬰幼兒意外傷害病例,活生生的慘劇讓很多年輕的父母陷入悲痛之中。昨天下午,記者專程來到徐州市兒童醫院進行採訪,把關注的目光聚向嬰幼兒的意外傷害,以期引起更多「粗心」家長的注意,讓更多的嬰幼兒健康成長。
1歲9個月兒童誤吞31顆磁力珠
兒童醫院普外科主任曹慧。
8月4日,徐州市兒童醫院接診一名1歲9個月的男童彬彬(化名),據患兒家長口述,孩子連續幾天高燒不退,嘔吐且無法進食,一直哭鬧不止。患兒在當地醫院檢查拍X片查出腹腔內有異物,消化道已穿孔,因當地醫院無法處理轉院至徐州市兒童醫院。
X片顯示磁力珠在孩子體內連成一串。
磁力珠終於被取出。
「接診時,患兒已出現精神萎靡,腹脹如鼓,必須立即實施手術。」曹慧主任說,「手術中發現,患兒體內居然有31顆磁力珠,這些磁力珠在患兒腸道內互相吸附,連成一串。因為這種磁力珠吸力特別大,將患兒小腸緊緊'夾'住,造成患兒三處腸壞死和腸穿孔。因為磁力珠的磁性很強,如果太用力分離磁力珠會導致腸壁破損更嚴重,所以整個手術只能小心翼翼進行……最終我們將患兒體內的31顆磁力珠全部取出,並截掉壞死小腸20cm左右,才算保住了孩子的性命。目前孩子已經度過危險期,康復狀態良好。」
近30天接診5例兒童誤食磁力珠
圖片來源網絡。
這種體積小磁力強的珠子,因可任意組合成各種形狀深受兒童的喜愛;又因形狀小巧,外表滑潤,導致孩童容易發生誤食。「進入7月份以來,我們醫院已經接診了5例兒童誤食磁力珠的病例。」曹慧主任說,「因誤吞磁力珠命懸一線的孩子。如家長發現不及時,這些珠子可能造成腸梗阻、腸穿孔,甚至可能導致血管壁壞死後大出血,嚴重時可能危機生命。」
「不僅是磁力珠容易引發誤食,紐扣、硬幣、彈珠等細小堅硬的物品,都可能會造成兒童誤食。」曹慧主任提醒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儘量杜絕誤食隱患。安全教育時,家長要耐心教孩子學會分辨哪些是食物,哪些是藥品、毒物或其他不能吃的物品,讓孩子形成安全防護意識。
砸傷、燙傷等兒童意外傷害高發
除了誤食危害外,兒童身邊還隱藏了許多安全隱患。燙傷、觸電、砸傷、摔傷等等,往往一時的不慎就會對兒童造成危及生命的傷害。
家住新沂的浩浩(1歲8個月)在家看電視,看到高興時跑到電視機跟前玩耍。一不小心把電視機扒倒,整個電視機砸在浩浩身上,當時浩浩身上外傷並不明顯,也沒有出血,可是到了晚上,浩浩哭鬧不止,且出現了嚴重的嘔吐,後半夜發燒到39.6℃。浩浩的父母帶著浩浩來到徐州市兒童醫院就診。普外一科主任曹慧說,「由於十二指腸位置深,臨床症狀無特異性,體徵不典型,往往伴有腹腔內多臟器複合傷,易被其它內臟傷症狀掩蓋,難以早期發現。」他們在住院後組織全科討論,結合病史耐心細緻體檢,憑藉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考慮十二指腸穿孔的可能性非常大。
曹主任帶領團隊立即為患兒做了急診手術,手術中發現患兒十二指腸斷裂,腹腔汙染非常嚴重,十二指腸位置深,周圍有大血管,手術難度非常大,經過3個小時的手術,對患兒進行了十二指腸修補,並對感染的腹腔進行清理,還經鼻留置了空腸營養管。
由於處理的及時,孩子目前已脫離生命危險。昨天患兒已經從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空腸營養管也拔掉,可以進水和進食少量流質食物了。
1-5歲呈兒童意外傷害高發人群
兒童普外科主任曹慧在病房裡接診小病號。
據曹慧主任介紹,
1-5歲是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最高的階段,這跟該年齡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有關。
首先是身體的不協調性。幼兒身體發展處於不成熟階段,各部分的器官比較柔弱,運動水平比較低,動作協調性差。
其次是思想的片面性。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幼兒對自己行為將會產生的後果無法預見。
再有是心智的不成熟性。由於對世界缺乏認知,幼兒對很多事物都有極強的好奇心。但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什麼該碰、什麼不該碰,更不顧及這些東西是否會造成傷害,因此很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家長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要做好密切看護。孩子表達能力欠佳,安全意識薄弱,家長一定要時刻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切不可專注玩手機、做飯或任由孩子獨自玩耍。另外,家長要給幼兒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做好安全保護措施,儘量確保家裡每一處對於幼兒來說都是安全的。
徐報融媒記者 魏欣
呂品 攝影 視頻
編輯 崔強 校對 珵智
責編 辛安然 總監 李峰
徐州資訊全覆蓋盡在快哉APP
關於厄瓜多冷凍南美白蝦防疫排查情況的通報
徐州這13家!高風險!被約談!
關於進一步加強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佩戴安全頭盔管理的通告
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