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羊羔如折葵。——韋應物
神秘的海洋一直是人類探尋的目標。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畫家——聶璜,經過多年在福建、浙江、河北等地的遊歷考察,繪製了一部奇書,並命名為《海錯圖》。
「錯」在這裡有錯綜複雜的意思,形容海物數量繁多,不能理解為「錯誤」的「錯」。
雖然畫作裡面的錯誤確實不少。但在300年前的清朝,那個科技不夠發達、消息不夠靈通的時代,完成這樣一本奇書,聶璜需要跋山涉水、博覽群書,還要時不時親自詢問當地經驗豐富的漁民,才有可能把古書中記載的海洋生物逐一解密。
這樣一看,這許許多多「美麗的錯誤」,都可愛起來了。
一物一贊一吃法
聶璜稱這些海生物都是他親眼所見,我是不信的。看這幅鬼頭魚。傳聞中的鬼頭章魚,是類似人魚的奇怪組合。介紹講到這種鬼頭魚,有和人相似的身軀和頭肩,滿身長肉刺,叫聲綿長尖銳,遇到驚訝會長鳴不斷。但是無毒無害,它在被赤手空拳的漁民網獲後,就放棄了掙扎。
這樣在現代科技裡找不到的奇異物種,怕是活在300年前的口口相傳裡。
聶璜把自己多年所見所聞的海物,用最擅長的作畫形式展現給身邊的人。據統計,《海錯圖》中共有300多種生物,涵蓋海洋生物常見的大部分類群,也添加了海濱植物。整本圖冊畫風親民又歡快,像呆萌的現代漫畫,有些可愛的小生物讓人想捏一把。
畫作不僅畫出了聶璜心目中海物的模樣,還介紹有聽說研讀得來的物種習性、食草食肉、傳說趣聞等等。最重要的是,每一幅小畫旁都配有相關文字介紹和一首押韻的小贊,讀起來琅琅上口,簡單易懂。
更讓人對作者忍俊不禁的是,《海錯圖》也是一部食譜,是吃貨的福音。這不僅是一部海鮮圖譜,還是「如何做海鮮」的圖譜。
我們……似乎看到了重點?或者對聶璜來說,吃遍四海海物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機緣巧合入宮傳世
作者的創作動機已不可考,我卻欽佩作者的創作勇氣。幾年如一日的心血在動蕩的年代稍有不慎就會盡毀。《海錯圖》想有出頭之日,是需要機緣和運氣的。
聶璜在《海錯圖》全本的描述,並無進獻入宮的相關話術。但是雍正年間,這部書卻出現在了皇宮中。直到乾隆年間,此書被修補裝裱,放進了皇帝的居室,成為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的枕邊物。
這古怪離奇的海物,是皇帝一生見所未見的奇異物件,裡面有深宮中的皇帝對大海的全部想像。隨後幾年,《海錯圖》還被要求收錄在乾隆皇帝組織編撰、記錄皇室書畫珍品的《石渠寶笈續編》裡,其地位可見一斑。
未知的東西總是神秘而充滿想像。《海錯圖》吸引眼球的點正是他獵奇地探索未知世界的力量。在今天看來,《海錯圖》內生物學漏洞百出,連現代人了解的最基本常識都會錯。可是在那個時代,憑著想像能做到這地步,實屬不易。
就像這幅鱷魚,大家都知道鱷魚以「咬力」著稱,而這張圖的嘴巴明顯是個蜥蜴?他聽人說,鱷魚身長兩丈有餘,身上披著甲片,四肢很短也被甲片覆蓋。嘴巴是方形,很寬,尾巴尖尖的扁扁的。
其實,描述得還挺像鱷魚。可惜聶璜沒見過。這個「紅蜥蜴」就成了聶璜眼中的鱷魚,還為此做了一首小贊。
還有這個,你能想像這個不是會遊泳的豬,而是鯨魚嗎?除了會噴水,我連想不到二者相似的地方。鯨魚身軀龐大,非深海沒有它的蹤跡,聶璜沒見過也是正常的。憑藉想像畫出的畫,和實際出入一定會有,只是大小的區別。
關於人魚最早的記載,在先秦的《山海經》中,說人魚有四足,聲如嬰孩。你看《海錯圖》這個人魚,是不是更像傳說中的水鬼。或者像生活在水中退化了的人類。你信這世上真的有人魚嗎?
今天看來這本書就像小兒書一般可愛,不嚴謹、不合邏輯,但是它在歷史上的意義不容小覷。甚至《海錯圖》的誕生有著特有的人文意義,幫助史學家了解清代對海洋的認識程度。
拋去巨大的歷史意義,《海錯圖》還讓我們看到了古代人「較真」的可愛一面。這樣為了自己愛好踏百水千山的古人聶璜,有感動到你嗎?
美術生在紙上畫「辣條」,連老師都被忽悠,真是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