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是什麼意思?

2021-02-19 淨土教言

答:佛門裡經常說「請某某法師開示」,「開示」這個詞是佛門裡特有的,世間沒有這樣講的,世間說領導來作報告,或者是教授來講課。「開示」這兩個字,典故出在《法華經》,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四個層次叫開、示、悟、入。它的義理是很深的,我們這裡不談那麼深。開,就是開發、開啟,開啟眾生佛的所知所見;示,是顯示佛知見;悟,是證悟佛知見;入,是進入佛知見。「開示悟入」四個字,就簡稱為「開示」。所以,開示是一件大事情,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講《法華經》,才有資格說為開示。

現在是對法師表示尊重,請他開曉佛法的道理,顯示佛法的修行路徑等等,說「請法師開示」。所以,這個詞聽起來很大。有的法師謙虛地說:「不敢不敢,我不敢開示。」其實這倒不完全是謙虛,如果以釋迦牟尼佛《法華經》來講,就是佛陀、祖師的境界了。當然,在名詞的使用、歷史的演變當中,它慢慢就變了,現在我們也是隨順習俗。

像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比如說「法師」,法師這個名稱其實是很高貴、很尊重、很響亮、很有內涵、很高深的,現在一般出家人受完戒就稱為法師了。又比如說「和尚」「大和尚」,這些都是非常高貴、內涵很深的,一般人稱不起。現在這樣講,成了這個樣子,也只好隨俗流變。

開示悟入四個階段,如果查佛學詞典,或者看《法華經》,有比較詳細的說明。不過,我們可以簡單地打個比喻。好像寶匣裡有一顆摩尼寶珠,開,就是把寶匣打開;示,就是讓你看見它;悟,就是把它取出來讓你看得更清楚明白,這個要給你;入,就是得到它:是這四個階段。這種說法是讓大家清晰好記,知道它有四個階段,也許不那麼準確、妥貼。

摘自:《淨宗問答》

相關焦點

  • 〖講堂開示〗:《如何懺悔》四
    因為這些大乘經典,方等經典就是大乘經典的意思。方正、廣大,大乘經典。因為這些方等經典說佛的聖深智慧,因此是諸佛之眼。佛因為這些方等經典,所以佛具足五眼,佛不僅具有肉眼、天眼,而且佛具有慧眼、法眼。所以,只要有佛眼,前面四種都有。即使是佛,那麼佛有三種身,這三種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也是從方等經典所生,因為般若智慧是諸佛之母,所以佛的三身也是從智慧生。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他說「三皈依」就像這一張票一樣,時時刻刻不能離開,離開你就不是佛弟子了。  「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意思要懂,佛就保佑你了,你覺悟就不迷惑了。
  • 關於「智慧之眼」的開示
    關於「智慧之眼」的開示上師:是「
  • 【慧律法師經典開示】三從四德
    【慧律法師經典開示】三從四德「為說三從四德,」三從四德要解釋一下,三從,很多人大概都背得出來,四德就沒辦法了。
  •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中國傳統的文學史上,許多文學大家都蘊含著佛學的思想。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六祖曰:「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解譯:六祖曰:「善知識!
  • 六祖慧能大師曰:開示悟入「覺」之知見,才是修行的正道!
    ……」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能有很多意思,但在禪宗這裡,在六祖慧能大師這裡,「佛」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覺」。《妙法蓮華經》裡講:佛因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六祖慧能大師這裡直接將「佛」釋義為「覺」,那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更為明了的成為了「開示悟入覺之知見」了。禪宗的修行惟以「覺悟」為根本。
  • 引火自焚——索達吉堪布開示「害心的可怕」
    小僧人問:「聽到了什麼?」上師說:「與我們不好的那個上師有女人了。」小僧人說:「噢,上師呀,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我還以為您面見本尊得到授記了呢。」帕·單巴桑吉尊者聽到此事後說:「幸災樂禍的上師比破戒造罪的上師罪過還大。」這位幸災樂禍的上師就是所謂的「噁心武器傷自己」。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借假修真(宣化上人)
    人身就像一個化學工廠,且看你放進去什麼原料──假如放進去良好的材料,則有良好的產品;若放進去不良材料,則有不良產品。佛性根本上能控制這個身體,但有時候身體不聽話,不守規矩,做不合法事。你教它不修行,它高興得不得了;你教它忍耐,它覺得很不容易;你教它發脾氣,它覺得很容易。再講一個簡單的譬喻,一般青年男女,你若叫他修道出家,他很不願意,你若叫他快點找對象,他則高興得不得了。
  • 古佛大德的經典開示,悟懂其般若妙義,身心清安受用一生
    開示:處處沒有自己,處處理解、幫助別人。《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無所求、無所住,生清淨心。時時不為自己求安樂,處處只為眾生得離苦,理解、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讓他人能夠身心清安,自在生活。三:為什麼我經常放生,可是還是不順?
  • 開示悟入佛知見
    故而該經最關緊要的精髓,即在開示悟入佛知見。歷代宗師為敦促學人用功,誘導行人省悟,輔助後人升進計,對此用功關鍵,皆各有微妙而明徹的宣揚、評唱,這在禪錄中實不少見。法華寶經全經的要旨在開示悟入佛知見,其中奧意,歷代祖師皆各出手眼,有層層入勝的開示與宣揚,確是如華似錦,美不勝收。大家讀了,無不敬仰讚嘆,獲益匪淺。但那是各位祖師的,不是你們自己的。拾人家的唾餘,住在文字、語句上,於悟道無益。今天我要你們各自從自己胸襟中流露出的說來,看誰具有真知灼見。」發祖道罷,從籤筒中抽出一枝標有名字的竹籤點名云:「楚泉(揚州高旻寺來果和尚的法祖),你先來說。
  • 2019.12.29 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解七開示
    涓流充電的意思是以恆定低速的方式,讓手機恆常保持在有電的狀態。若要電池隨時可用,則要提供涓流之充電器長期接駁。就好像修行時時刻刻地覺照自心,禪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無時無刻不禪修,行住坐臥皆是禪的理想境地。禪七中,還有另一讓人動容的分享,方丈和尚謙虛地說,他不是來開示的,而是分享佛法。方丈和尚說,聖嚴師父圓寂前,曾有次跟他說,要他多微笑。
  • 佛教裡的「法師」是什麼意思?
    訓是訓導、教育的意思。匠人、工匠就是以訓導為職業的一類人,因此把老師叫訓匠。「法雖可軌,體不自弘,通之在人。」從法義本身來說,法是一種軌範,但是其本身不能夠開口講話。要想理解法義,就要靠師對法義的宣導和弘通。總的來說,法師有兩種含義。一、以法為師,自行成就「舉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為師,師於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師。」
  • 許願不看異性的開示
    許願不看異性的開示他那幾天走路或者做什麼眼睛都不看異性。結果同修晚上就做夢,夢到師父幫他看蓮花,說是蓮花很高、很亮。請問師父,這個夢可能是真的嗎?)是真的,當然了。就是他現在意識當中已經能夠做到這麼高的境界了,他就不看異性了,你說他怎麼沒有蓮花啊?(許願不看異性,是很大的功德嗎?)那當然了。這就是斷除你的淫根。
  • 佛教裡面所說的「法供養」是什麼意思?
    佛當為汝廣說開示。王子月蓋聞天語已。即便往詣藥王如來。恭敬殷勤頂禮雙足。右繞三匝卻住一面白言。世尊。我聞一切諸供養中。其法供養最為殊勝。此法供養其相云何。  藥王如來告王子曰。月蓋當知。法供養者。謂於諸佛所說經典。微妙甚深似甚深相。一切世間極難信受難度難見。
  • 【行腳開示】慈悲喜舍 在四合一
    (攝影者:傅彥馨)【證嚴上人7月6日新竹溫馨開示】7月6日,證嚴上人行腳行程來到新竹,過往走入新竹靜思堂時,總是會有一個熟悉的身影陪伴在上人左右,然而這次,她不在了⋯⋯ 新竹資深帶後進 慈悲喜舍四無量新竹資深志工鄭妝投入慈濟三十二年
  • 【開示系列之五】打坐基礎 調身心息的方法
    因為你沒有在工作,也沒有在參與什麼事,所以這時候要放下所有的事,心才容易靜下來,否則心太躁,也不可能讓心達到息的狀態。所以,這時候好的、壞的都不想。第二,身體要放鬆,就像剛才說的,從頭到腳放鬆,哪怕腳趾尖也要放鬆。第三,就是剛才說的觀想。
  • 淨空法師: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講得最好,印光大師都五體投地,讚嘆蕅益大師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嘆讚嘆到極處了。我有一年在新加坡,拜訪演培法師,也是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師,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他講經。
  • 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一個故事,揭開了人生的真相
    釋迦摩尼佛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讀來如醍醐灌頂,頓然冰釋。在一個寂寞秋天的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上,一位旅者急匆匆的趕著路。旅行者突然發現,在昏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些白色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骨頭。
  • 仁煥法師開示:把克變為生,把逆變為順
    懂得了,什麼時候都開心;不懂得,永遠也找不到開心之路。真正的報恩,不是你想辦法給誰好處,而是有一個簡單的做法:互相給予方便,更重要的是互相原諒一切過。我首先肯定自己不是絕對的好人,不過我是嚮往好、學習好的人,因為原本也是業障深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