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佛門裡經常說「請某某法師開示」,「開示」這個詞是佛門裡特有的,世間沒有這樣講的,世間說領導來作報告,或者是教授來講課。「開示」這兩個字,典故出在《法華經》,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四個層次叫開、示、悟、入。它的義理是很深的,我們這裡不談那麼深。開,就是開發、開啟,開啟眾生佛的所知所見;示,是顯示佛知見;悟,是證悟佛知見;入,是進入佛知見。「開示悟入」四個字,就簡稱為「開示」。所以,開示是一件大事情,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講《法華經》,才有資格說為開示。
現在是對法師表示尊重,請他開曉佛法的道理,顯示佛法的修行路徑等等,說「請法師開示」。所以,這個詞聽起來很大。有的法師謙虛地說:「不敢不敢,我不敢開示。」其實這倒不完全是謙虛,如果以釋迦牟尼佛《法華經》來講,就是佛陀、祖師的境界了。當然,在名詞的使用、歷史的演變當中,它慢慢就變了,現在我們也是隨順習俗。
像這樣的情況有很多,比如說「法師」,法師這個名稱其實是很高貴、很尊重、很響亮、很有內涵、很高深的,現在一般出家人受完戒就稱為法師了。又比如說「和尚」「大和尚」,這些都是非常高貴、內涵很深的,一般人稱不起。現在這樣講,成了這個樣子,也只好隨俗流變。
開示悟入四個階段,如果查佛學詞典,或者看《法華經》,有比較詳細的說明。不過,我們可以簡單地打個比喻。好像寶匣裡有一顆摩尼寶珠,開,就是把寶匣打開;示,就是讓你看見它;悟,就是把它取出來讓你看得更清楚明白,這個要給你;入,就是得到它:是這四個階段。這種說法是讓大家清晰好記,知道它有四個階段,也許不那麼準確、妥貼。
摘自:《淨宗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