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已經成為僅次於春節的一個重要節日。團團圓圓,才是中秋的主題,每到這個時候,即使再忙,也會一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這已經深深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理。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可能有很多人並不清楚。「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這裡的「仲秋」僅指時序,代表秋季的中間,即為八月十五。同時《禮記》還記載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裡「夕月」就是祭月亮,也就是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帝王祭月、拜月了。
而到了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不過都沒有廣泛傳播開來,一直到了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又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中秋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而中秋節真正確定又是在北宋,正式將八月十五定位中秋節。及至明清時期,已經成為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更是讓很多詩人留下了不少關於中秋的詩篇。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而關於中秋的習俗,最為大眾熟知的就是賞月與吃月餅了。賞月暫且不提,而中秋吃月餅,最早是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詩句。唐和五代時賞月的食品只見有「玩月羹」等,未見有月餅。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始見於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漸漸地,吃月餅的習俗就確定下來了。
古人常用月圓月缺代表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旅客更是以月來表達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等,都是千古絕唱。
而到如今,每到中秋,大家仍是儘可能的回家團圓,一家人做在一起吃著月餅,聊聊天,看著院子裡秋收的莊家,喜不自勝,樂不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