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春日溫暖的微風,行走在梁子湖區的阡陌平疇,一幅幅美麗鄉村圖立馬呈現於眼前:村民樓房圍牆上繪滿各種漂亮的移風易俗圖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打著鑼鼓的大媽們面帶笑容;孩子們歡樂地在健身廣場上跑來跑去……村民們感慨:如今的生活比城市裡還愜意。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和靈魂。如何喚醒文明鄉風,厚植鄉村文化土壤?近年來,梁子湖區積極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鄉風文明為目標,著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努力實現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助力鄉村振興。
傳 讓「非遺」歷久彌新
一張長桌、一桿筆,成了91歲的熊克梓「疫情」期間的必備品。
「聽說貴醫援助鄂州,父親就在家寫書法送給他們,表示感謝。」熊克梓的兒子熊友金說,「沒事的時候父親就會叫上我和兒子『切磋』,要是父親覺得我們手法退步了免不了一頓吼。」
熊克梓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張裕釗的曾外孫,與其子熊友金、孫熊超皆研習張體書法,著有《蘇齋文存》。
「灣裡幾代人都在練寫張氏書法。」熊克梓說,張氏書法是先賢留下的寶貴遺產,必須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2016年底,塗家堖鎮書畫研究會掛牌成立,不論哪個村的人,只要是對書法感興趣的,熊克梓都不厭其煩地教授。這幾年,老人印製了不少書法冊頁,打算留給後人。他說,只要還活著一天,就要讓更多人了解書法。
古樸的建築、張裕釗的遺蹟……沼山鎮張裕釗文化園展現著梁子湖區對歷史記憶、傳統文化的珍視。
「要真正保護好張裕釗文化,一定要留住他的『魂』。」近年來,在園長張紹銀的張羅下,收羅了近500份張裕釗文物。
在東溝鎮茅圻村張家灣積澱的民俗文化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些楹聯,有古有今。張家灣後人學習書法蔚然成風,農忙之時,钁鋤為筆,農閒之際,鋪紙潑墨,形成了和和樂樂、翰墨書香的濃厚氛圍。今年1月17日,「鄂州市楹聯學會創作基地」在茅圻村正式掛牌,並為村民送去了200副木製楹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財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印記,是一個地方珍藏的記憶,一個地方文脈的延續……梁子湖區不斷加大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力度,著力延續悠久歷史文脈,守護傳統文化的根與魂。
4月24日,在太和鎮陳太村,陳世如創編的湖北大鼓《眾志成城戰疫情》正在上演,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觀看。「欣賞完湖北大鼓欣賞牌子鑼,這些文化精髓怎麼看都有韻味。」一旁的村民津津樂道。
2007年6月,牌子鑼被列入湖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太村第五代牌子鑼領隊人陳國民介紹,讓他欣慰的是現在第六代牌子鑼的成員多為90後,為了讓他們學好牌子鑼,陳國民傾囊相授技術。
在沼山鎮橋柯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20多名灣裡的婦女在這裡向七八名老者請教古鄂玉連環技藝。
橋柯古鄂玉連環,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工尺譜的代表,是鄂州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橋柯玉連環,一環傳5代。到了86歲的柯傳貴老人這一代,全村會演奏的表演隊1個,如今隊員只剩下5個年邁老人了。為了培養一批青年傳承骨幹,確保古鄂玉連環薪火相傳,沼山鎮婦女玉連環隊應運而生。
對於沼山鎮人而言,玉連環與張體書法、雙推車、牌子鑼、穿花龍舟一樣意義重大,是沼山鎮文化藝術名片。
張裕釗文化園基地、橋柯村玉連環基地被定為我市首批非遺傳承示範基地。
融 留住鄉愁喚醒記憶
「最美不過家鄉,難忘莫過鄉愁。」如何緩解遠離家鄉人們的思念之情,留住鄉愁?
梁子湖區的做法是:發展農旅融合,留住鄉愁記憶。
在梁子鎮鄉愁傳承館裡,鄉愁正以不同的形式被呈現出來。老物件、傳統手工藝品、漁具等,總有一樣會勾起大家的回憶,同時也讓外鄉遊客被本土民俗文化所吸引。
老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被實景展示出來,古老的紡車、農耕用具等一件件實物,洋溢著傳統文化的濃厚氣息,仿佛訴說著古老的生活場景與悠久農耕文化的根脈,喚起人們兒時的記憶。
尹福星,鄂州市非物質文化微雕傳承人。他將過去的家具、農具等物件進行縮小版的雕刻,放置在鄉愁傳承館供大家參觀,深受村民喜愛。
目前,梁子鎮已建有廟下劉灣文化禮堂、打船墩高家灣文化禮堂、高家咀灣非物質文化傳承館和農耕文化展示館等。
為深入發掘農耕文化,記錄太和鎮金壢村發展歷程及百姓生活變遷的歷史記憶,再現漸行漸遠的家園影像和曾經熟悉的生活場景,金壢村打造了一所「鄉愁記憶館」。
走進記憶館,可發現樸實的「外殼」之下別有洞天,每個房間各有用途,古厝內充滿了文化氣息和悠遠記憶。石碾、石磨、紡車、鋤頭、煙盒、徽章……從一個房間踱到另一個房間,仿佛穿過「時間隧道」,走進過去的時光,每一件展物都是故事。
「鄉愁記憶館不僅是要讓大家記住鄉愁,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大家的距離,在外的遊子回鄉後,多了一處可以走動的場所,看到這些展示的物件,更是勾起他們小時候的記憶,勾起了鄉愁。」梁子湖區相關負責人說。
農耕體驗、民俗文化、老物件做成的微景觀……梁子湖區大力實施農旅融合發展戰略,打造完善一批景色美、配套全、功能齊的鄉村旅遊景點,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又記住了鄉愁。
倡 移風易俗引領新風尚
春節,本是宴會、聚餐的高峰期,然而今年春節很不一樣。梁子湖區從新區到鄉鎮,從企業到社區,從黨員幹部到人民群眾,取消聚會、不赴宴會、不辦酒席……移風易俗「戰」疫情成了全區廣大群眾的共識。
「疫情過了我們再結婚。」東溝鎮徐山村村民徐鵬飛與未婚妻黃玲,原定於大年初八結婚,請柬也已經發出。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他和妻子決定推遲婚禮,逐個給親朋好友打電話告知婚禮延期,這一決定也得到了家中親友的理解和支持,大家紛紛為這對新人「點讚」。
「哪怕只有1%的概率,我們也不想拿大家的生命健康來賭博。現在防控疫情最當緊,婚事推遲幾個月辦沒關係。等疫情過去了,我們再高高興興地慶祝。」太和鎮獅子口村村民朱韻林是一位90後準新娘,取消了婚禮後便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當起了志願者。
而在梁子鎮,白事簡辦也成為群眾積極抗疫的自覺。大年初二,梁子鎮長嶺居委會居民餘叢林母親過世,親戚朋友都為之惋惜,想前來弔唁。然而,特殊時期,餘叢林按照政策要求,只操辦了簡單的葬禮。
當下,「反對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反對大操大辦,提倡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在梁子湖區各個村灣蔚然成風。
沼山鎮朱山東村楊一凰灣為改變部分村民攀比成風、鋪張浪費嚴重的現象,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喜事新辦標準,倡導「不要彩禮、不收禮金、不設帳桌、不留剩菜」之「四不」新風。與此同時,灣裡還推出了食材安全控制、婚慶宴席桌數控制、用餐標準控制等新規,受到了村民的積極響應。
「以前,農村辦喜事非常講排場,結個婚,家家戶戶放煙花,吃流水席,一擺就是三四十桌。」該灣紅白理事會成員楊學軍說,隨著一個個村民響應,村裡紅白喜事越辦越節儉。
合 志願服務奏響「和諧曲」
連日來,梁子湖區太和鎮柯畈村「和事佬」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心情大好:該志願服務隊榮獲我市2019年學雷鋒活動示範點。
20餘年前,柯畈村以「彪悍」的民風聞名。然而近年來,村「兩委」將「掃黃打非」與德治、法治相結合,進行了一場村級綜合治理實驗,變成了全國「掃黃打非」進基層示範點、湖北省級綜合治理文明示範村。
變化得益於村裡成立的「和事佬」志願服務隊。該服務隊由10名「五老」人員共同組成,對農戶進行幫扶調解,一個個生活中的小矛盾、小糾紛在村民小組裡就地、就近得到解決。
同時,東溝鎮茅圻村巧巧志願服務隊志願者餘巧榮獲我市2019年崗位學雷鋒標兵。「有煩惱,找巧巧」。一張小小的工作室名片已連接千家萬戶。自2016年進村工作開始,餘巧便走街串巷,這戶村民家缺點啥,那戶村民家有什麼需求,她都樂呵呵上門幫忙。疫情期間,餘巧主動請戰,組織志願服務隊給隔離村民代購物資,共服務村民近2千人(次),服務次數達2千人(次)。
「巧巧工作室」從茅圻村走向全鎮,覆蓋東溝鎮8個村,志願者達100人。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件事到百件事,道德的力量在增長,文明的力量在傳遞。
「榜樣的力量是在不斷傳遞的。」東溝鎮伯巖村村民劉會棟榮獲我市2020年一季度楷模。劉會棟右臂致殘,卻主動參加一線防疫工作,貢獻自己的「一臂之力」。從大年初一開始,無論是分發資料、入戶宣傳,還是人員排查、卡點值守,他都風雨無阻,出色完成任務。他不僅做宣傳工作,還幫助村民代買代購,解決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一袋袋米、一壺壺油,全靠他的一隻手搬上車、搬下車,送到村民家中,有時忙到午飯都沒有時間吃,得到了村民的廣泛稱讚。
以榜樣為鏡子,樹立一種形象;以榜樣為標杆,弘揚一種作風。在梁子湖區,樹榜樣、學榜樣、爭當榜樣的新風已然形成。
記者 胡倩 特約記者 李君亮 胡倩 通訊員 孟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