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開欄話:
蜿蜒的營口城市邊界線,勾勒出滋養營口人生活的廣闊土地。市界線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市界線更是營口人逐夢奮鬥的熱土。9月起,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推出大型融媒體專題報導「市界行 看小康」,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獻禮新中國成立71周年。
營口新聞傳媒中心的記者們踐行「四力」強內容,知行合一再出發,他們將以浮渡河橋為起點,沿著市界線奔向營口的四面八方。採訪活動歷時60天,行程約240公裡, 通過全媒體形態聚焦20個邊界鄉鎮,展綠水青山澄澈底色,看百姓生活幸福圖景,見證「小康生活」非凡蝶變。
走進蓋州市萬福鎮柞樹甸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新風新貌。一眼望去,村屋錯落有致,空氣中瀰漫著成熟季節的果香,倡導樹立文明風尚的宣傳標語格外醒目,村民的為人處世之道流露出移風易俗的新變化。
柞樹甸村地處蓋州市東南部,與大連莊河市僅一嶺之隔。村內有10個村民小組,村民1296人。這裡民風淳樸,鄰裡關係融洽,彼此互相信任,如同家人一般相處著。但正是這濃濃的鄉情,曾一度給村民帶來不小的經濟壓力。幾年前,村內大操大辦婚喪嫁娶成風,村民之間互相攀比宴請的問題普遍存在,不僅給村民們增加了經濟負擔,更放緩了文明村莊建設的步伐。
時間久了,「份子錢」變味了。動輒數百甚至上千,結婚彩禮越來越多,大辦喪事,鋪張浪費,吹拉彈唱,不僅花銷大了還擾亂了村民的正常生活。面對這種情況,駐村書記楊耀彬和黨支部書記孫培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2020年3月,柞樹甸村將移風易俗作為打造文明村莊的切入點,積極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節辦,杜絕鋪張浪費,摒棄婚喪陋習,並制定《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通過制度措施來規範和約束操辦酒席和請客送禮的標準,以此減輕村民人情負擔,樹立鄉村新風尚。
有了規定,就要執行到底。為了讓村民自覺響應移風易俗的號召,兩位書記帶領村幹部反覆開會宣傳、講解,誰家不支持就入戶走訪談心。村裡老黨員王國臣以身作則,蓋房不請客。疫情期間,村委及村治安隊成員更是放棄與家人團聚,挨家挨戶告知減少聚集、摒棄陋習。就這樣,村民們漸漸理解了創辦紅白理事會的初衷。
作為支持移風易俗整治工作的「第一人」,村民許永權說出了真實想法,「蓋房子上梁是人生大事,本想辦場酒席,請村裡老少爺們喝幾口。但經過紅白理事會幹部們的勸說,我轉變了思想,想著村裡還有很多人條件不如我,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我還是黨員,就更該起個帶頭作用。」
(圖為許永權家的新房)
而對於建檔立卡貧苦戶隋淑花老兩口而言,這個改變更讓他們對新生活充滿希望。「這幾年國家幫我們蓋新房,日子越過越好,但就是人情帳真的承擔不起,每年在人情上的花費,要佔上家裡支出的一大半。如今,村裡推行移風易俗,我們舉雙手贊成。」老兩口估算了一下,現在每年大約能省下4000多元的人情開銷。「真是幫我們老百姓把心頭的重擔卸下來了,」老伴兒王玉成說道。
談及文明鄉村建設,兩位書記充滿信心。未來柞樹甸村將繼續加大移風易俗整治力度,通過帶領村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探索致富新道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另外,將充分發揮本村鄉賢的引領示範、協調作用,探索鄉村治理新途徑。如今,該村村史正在補充完善,已完成26000餘字,為鄉村文化積澱留存歷史記憶。
●
●市界行 看小康④︱電力十足!照亮村民幸福路
●市界行 看小康⑤丨以路串景,以景興村
總監製 / 王忠陸 監製 / 張旭勇
原標題:《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