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看小康:我家民宿的幸福帳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我家民宿的幸福帳(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26))

  宋琪明在民宿工作。資料圖片

  傍晚,太湖邊下過一場雨,空氣清冷而溼潤。

  剛將一批客人送到附近的景區,宋琪明回到自家民宿,和大家打過招呼,便拿起手機,忙著對接又一批來客的行程和需求。

  這裡是江蘇無錫市濱湖區和平村。小院內三層小樓,雅致的裝修,跳躍的色彩,簡約又時尚。恰是飯點,吃飯聊天、打牌唱歌、觀景拍照的聲音交織,顯得熱熱鬧鬧。

  「有景有茶有朋友,收入情懷都兼顧,就在自家門口,這樣的生活多好啊!」宋琪明露出了大大的笑容。

  小築開業

  宋琪明是土生土長的和平村人。這個緊挨著太湖的村子,位於無錫市濱湖區的馬山半島,曾經偏僻寂靜,上世紀70年代初,才通過圍湖造田與城市連接起來。為了富民增收,村裡開過礦山,辦過換熱器廠、冷卻器廠。

  2007年宋琪明大學畢業,恰逢村辦企業發展走上了軌道,和不少人一樣,他選擇了家門口「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在換熱器廠從一線工人一路幹到車間主任。不過,這名衝勁十足的年輕人卻總念叨著出去闖蕩一番。工作6年後,宋琪明轉行到一家大型企業從事外貿營銷工作。

  像是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他去了許多國家和地區,拼出了銷售業績,也結識了不少朋友。工作之餘,宋琪明喜歡觀察體驗各地的風俗文化、住宿環境:「義大利的民宿,滿是油畫、擺件,很有藝術感;瑞士的民宿一般建在半山腰,有種怡然自得的樂趣;俄羅斯的民宿提供豐富的早餐……」

  常年在外奔波打拼,家裡條件改善不少,為了多些時間陪伴家人,夫妻倆決定回村安頓下來。

  做什麼好呢?附近拈花灣景區的開放帶來了契機。經過調研,宋琪明決定開民宿:「還有比將『詩和遠方』與家門口的小康生活結合起來更美好的日子嗎?」

  說辦就辦。2018年,他與在另一家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妻子陳靜怡雙雙辭了職。兩口子投入積蓄,又向親友借款,加上當地創業免息貸款共計200萬元,將老屋翻建、裝修。當年9月,他們家的「和平小築」民宿正式開業。

  錯位競爭

  在當地多個民宿排行榜上,宋琪明民宿的評價一直排在前列。儘管做民宿沒多久,但宋琪明自有一份心得,總結來說:得有辨識度。

  自家民宿開業時,村裡已有10多家各式民宿。「只有別具風格,才能錯位競爭。」宋琪明要博採眾長,又著力與眾不同。

  「現在很多遊客注重社交和娛樂,房間不是越多越好,而要重視公共空間的布置。」為此,宋琪明用了不少心思。在一樓客廳,兩張長桌取代了沙發,方便客人圍坐一起喝茶聊天;照片牆上留下了許多遊客的回憶,富有故事性;頂樓設計了山景玻璃房,不時舉辦自助燒烤、生日聚會,還能遙看星空。前臺的桌上有飲品、點心和糖果,還放著免洗洗手液、消毒酒精等,一家人力求替客人想到方方面面。

  在各大平臺上,很多留言都誇讚店主「會接送客人」「親手做飯,有種家的感覺」。民宿的生意很火,去年營業額超過100萬元。

  服務行業最怕差評。兩年來,他們也曾收到過一次。

  去年暑假,有個三口之家到拈花灣旅遊,因為孩子有點中暑症狀,提前聯繫宋琪明到景區門口接待。宋琪明早早到達了約定地點,但手機突然故障接聽不到電話,和客人走岔了。客人還沒有入住就在APP上打了一星差評。回來後,宋琪明十分自責:「要是主動打個電話就能發現問題了。」他向客人真誠道歉,端出降暑的涼茶和孩子愛吃的餅乾,將原因細細解釋,往後幾天都負責接送,客人表示理解和認可。

  信心底氣

  樓上樓下12間客房中,有4間特別受歡迎——窗外就是青山,視野開闊,一片綠意,風景像是從畫中流淌出來。窗前擺個地臺,沏上一壺好茶,正適合約一二好友相敘。

  一開始,宋琪明把這些房間稱為「親子房」「標準房」,後來聽了客人的建議,改稱「臨溪房」「山景房」,邀來攝影師拍攝宣傳照片。雖比其他客房略貴,入住率卻還高出50%。「這都是好生態的功勞啊!」宋琪明說。

  早前可不是這樣。陳靜怡告訴記者,村莊曾經垃圾亂堆、河道汙染,也沒有公廁,原本沒啥遊客。拈花灣景區建成後,村裡進行整體規劃,民宿村漸成規模:道路平坦了、路燈明亮了、配套設施完善了,連換熱器廠和冷卻器廠也在前些年搬遷入園,鄉村愈發美麗了。

  春天,沿著環山路漫步,陽光從紫薇樹縫隙間灑下,路邊搖曳著薔薇、月季、杜鵑花;夏天,楊梅、翠冠梨掛滿枝頭,樹底有小貓戲耍;秋天,銀杏葉子鋪了滿地,踩上去松松蓬蓬的;冬天,天空湛藍,太湖閃動著波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了本地民宿業健康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裡民宿曾暫時關停。「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產業,歸根到底還要看品牌響不響。」憑藉積攢下的口碑,宋琪明利用這段時間在線上推廣自家種的土特產,上千斤李子很快銷售一空。其他村民也經營著茶葉、桑葚、楊梅等農副產品,加上民宿聯盟的齊心協作,村裡的民宿沒有一家倒閉。

  「4、5月份重新營業之後,客流慢慢上來了,目前基本恢復正常水平。政策上有支持,未來發展更有信心。」宋琪明說,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入住率達到90%,比去年同期還略有提升。如今,貸款已經還清,收入也頗可觀,「算算經濟帳,算算生態帳,再算算幸福帳,怎麼算都是我賺到了!」

  這不,手機一響,他又忙著接待新一批客人了。

  本報記者 何 聰 姚雪青

相關焦點

  • 我家民宿的幸福帳(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26))
    經過調研,宋琪明決定開民宿:「還有比將『詩和遠方』與家門口的小康生活結合起來更美好的日子嗎?」說辦就辦。2018年,他與在另一家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妻子陳靜怡雙雙辭了職。兩口子投入積蓄,又向親友借款,加上當地創業免息貸款共計200萬元,將老屋翻建、裝修。當年9月,他們家的「和平小築」民宿正式開業。
  • 我家民宿的幸福帳
    經過調研,宋琪明決定開民宿:「還有比將『詩和遠方』與家門口的小康生活結合起來更美好的日子嗎?」說辦就辦。2018年,他與在另一家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妻子陳靜怡雙雙辭了職。兩口子投入積蓄,又向親友借款,加上當地創業免息貸款共計200萬元,將老屋翻建、裝修。當年9月,他們家的「和平小築」民宿正式開業。
  • 曬曬我家小康生活|苟麗花:照顧好「小家」 看顧好「大家」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即日起,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大眾網·海報新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組織開展採訪活動,通過視頻攝影對比、新舊圖對比、群眾講述等方式聯合推出《曬曬我家小康生活》專題報導,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幸福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看,小康路上的幸福笑容
    細數增收帳的王春。 悠遠綿長的烏蘭毛都大草原。 有一種話語是暖陽,有一種笑容是希望,有一種幸福是小康……脫貧攻堅最大的任務是讓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小康路上最美的風景是貧困群眾綻放的笑容。
  • 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2020-10-13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雙手編織幸福生活(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31))
    2018年,他又在鎮村支持下辦起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等困難群體25人就業,靠著手工編織汽車坐墊脫貧奔小康。身體雖有殘疾,喬福軍卻磨礪出樂觀、堅毅的品性,總有股不服輸的勁頭。不服輸5歲時受傷導致脊柱變形,喬福軍落下殘疾。從小,街坊鄰裡見面,喊他都是「石頭」長、「石頭」短。喬福軍說:「這是大夥盼我像石頭一樣壯實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看!司莫拉人的「花樣幸福」
    她帶著遊客觀萬壽菊花海,徜徉層層梯田,穿過古榕樹林,來到佤族文化民俗館,再沿著村裡的石板路轉轉,去李發順家體驗製作大米粑粑,還指著一家小賣部說:「那是總書記到過的地方,東西樣樣好賣」!司莫拉在佤語裡意為「幸福的地方」。今年1月19日,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佤族鄉親們。如今司莫拉火了!天南地北的遊客慕名而來,在佤寨敲響三聲木鼓,感受「大米粑粑一樣甜」的日子。
  • 曬曬我家小康生活⑨|李懷軍:平凡日子裡的幸福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即日起,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大眾網·海報新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組織開展採訪活動,通過視頻攝影對比、新舊圖對比、群眾講述等方式聯合推出《曬曬我家小康生活》專題報導,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幸福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本刊記者 黎海華 王光煦「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博後村考察時闡發的這一重要論述,深深紮根於3600多名博後村村民的心底,也從這裡傳到大江南北老鄉的心坎裡,鼓舞全國億萬農民奮力奔向小康社會。
  • 小康路上看變化丨磐安盤峰鄉泥廬裡的幸福生活
    小石橋、泥坯房、石徑路……磐安縣盤峰鄉下初坑村恬靜地臥隱在山的環擁之中,雞犬相聞,炊煙嫋嫋,人和景美,好一派豐足的山村小康圖。時下正是避暑旅遊的黃金季,下初坑因為泥廬特色民宿早已名聲在外,儘管有疫情影響,它,因獨特的環境和特色的人文,吸引著一撥又一撥山外遊客來這裡消暑納涼、休閒養生。
  • 「一村一品」奔小康丨石燕湖村:小民宿大產業,託起村民致富夢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雨花區唯一農業鄉鎮的跳馬,小康成色如何?雨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將紮根一線,積極踐行「四力」,通過「解剖麻雀」方式,展現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曬曬我家的幸福照丨家有萌娃「小貝殼」
    這名叫楊鎧汐的小姑娘是我的女兒,4歲半的她看得懂軍銜,走得出隊列,敬得了軍禮,唱得響軍歌,大家都親切的稱她為「小小童子軍」,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名——小貝殼。小貝殼的爸爸是武警某部直升機支隊的一名飛行員,每當看見戰機從頭頂飛過,她總會自豪的挺起小胸脯跟幼兒園的小夥伴說:「看,這是我爸爸開的飛機」,那樣子別提有多自豪了。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我們家的優越條件就是有地下溫泉水,靠著溫泉水去吸引四面八方的客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 莫幹山民宿主嚴臨琪: 自食其力...
    湖州莫幹山鎮燎原村的老嚴開了家山居民宿,傍山而居,面朝竹海。民宿取名莫寧客棧,寓意莫幹山裡的寧靜之地,他希望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寧靜時光。老嚴,全名嚴臨琪,今年已經41歲了。小時候,他遭遇一場車禍,一條腿截了肢。雖然身體不便,但他天生「愛折騰」,曾經開過店、上過班,還創過業。
  • 總書記來過我們家:古老鄉村的小康圖景
    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在我家融合。」韓光瑩笑道。  說起韓家,今非昔比。上世紀90年代,韓光瑩開始外出打工,家裡一天比一天空落。老宅年久失修,門外「晴天一腳牛屎,雨天一腿汙泥」。  轉機起於2014年。韓光瑩獲知老家成功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四好農村路」編織全面小康「幸福網」
    決勝全面小康,交通力量強勁十足。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農村公路通車裡程超過18萬公裡,全省19412個建制村均已全部通行客車在今年脫貧攻堅收官之際《廣東新聞聯播》再聚焦全省「四好農村路」建設成果。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全面小康這張「幸福網」編織得牢不牢,很大程度上要看農村過得好不好。
  • 沿著黃河看小康②丨古棗林中是我家
    村民都很迷茫,沒有準確的答案,得問:「你家有幾棵棗樹?」後地村共有15萬棵棗樹,人均66棵;560戶,家家有棗樹。是家家都有嗎?樊國正說:絕對是!後地人有棗樹、愛棗樹、靠棗樹。愛到什麼程度?「你問我家多少棵棗樹?你讓我說真話還是說假話?」高立民說。有區別嗎?「說假話數少,說真話數多!」說真話!高立民伸出四根手指頭:「400棵」!收益咋樣?「去年不行!」高立民又伸出四根手指頭,「4萬!」
  • 三亞大茅村:小網格織就「小康幸福網」
    從曾經的貧困,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從昔日「髒亂差」蛻變「白淨美」……發生在吉陽區大茅村的可喜變化表明,只要基層黨組織強了,基層「網格」織牢了,黨員作用發揮好了,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帶頭人,村民的日子就會過得越來越紅火!
  • 幸福小康照相館 「小書法家」現場寫「福」送「福」
    昨天南京南站的「幸福小康照相館」,迎來了七獲中國對聯創作獎的楹聯專家魏豔鳴老師和一群七至九歲的小小書法家們。一張張福字,一副副春聯,小小書法家們的筆跡雖然稚嫩,卻帶著年味、喜氣和小朋友們最真摯的祝願。不少旅客領了小朋友的書法作品,小心翼翼鋪平等待墨水晾乾,把祝福帶回家。
  • 打卡小康線上線下網絡傳播超5000萬,幸福小康照相館傳遞幸福生活...
    「幸福小康照相館」的線下實景空間包括「時光穿梭區」「民俗文化展示區」「幸福小康照相館」三個展區。「幸福小康照相館」裡「綠皮火車」和「高鐵動車」的仿真車廂,成了整個候車大廳內最紅的「小康打卡地」。旅客們紛紛留下與綠皮火車和復興號動車的「穿越」合影,在擺滿豐盛年夜的「家」裡,輕按快門留下溫暖的瞬間,大伙兒在「照相館裡」提前感受到了「回家」的幸福。「時間過得好快,匆匆忙忙之間又到了春節回家的時候。看到幸福小康照相館,回憶了一下一年中的辛勞與收穫,覺得充實幸福。我已經把和『照相館』的合影發給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