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黃河看小康②丨古棗林中是我家

2020-12-12 瀟湘晨報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宋朝 劉景華 實習生 康梓涵

有文化的黃河好像也懂英文一樣,在靈寶市與陝州區交界的地方拐成了一個大大的「A」字,「A」字中間是被黃河三面包圍的一大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林中藏了一個村子:靈寶市大王鎮後地村。

「後地本來是沒有村子的,就是靈寶老縣城後面的一片地,我們從三門峽庫區淹沒區搬出來在這裡安營紮寨後,後地就成了村名。」57歲的後地村黨支部書記樊國正說。

7月13日下午6時,67歲的後地村村民高立民才開個三輪車出動,他要去棗林裡把幹透的棗樹枝拉回家:「講環保,不能在田野裡點火了!」

三門峽黃河沿岸,幾乎所有人都知道「335」這個特別的數字,海拔335米是三門峽水庫設計的蓄水高程。

「儘管三面都是黃河、還在庫區,古棗林的海拔是352米,絕對安全。」樊國正說。

560戶2260口人的後地村共有棗林6000多畝,問村民:「有幾畝棗林?」村民都很迷茫,沒有準確的答案,得問:「你家有幾棵棗樹?」

後地村共有15萬棵棗樹,人均66棵;560戶,家家有棗樹。是家家都有嗎?樊國正說:絕對是!

後地人有棗樹、愛棗樹、靠棗樹。

愛到什麼程度?村委會主任亢會霞說:村裡的街道並不整齊劃一,有的民宅凸出來、有的民宅凹進去,原因就是為了給古棗樹讓地方,房前屋後保存下來的古棗樹有500來棵,村民們都叫它們搖錢樹。

村北連片的棗林裡根本沒有一家一戶的所謂分界線或「界石」,棗林下真沒有一棵草,中耕過的沙土十分鬆軟,一腳下去整個人就矮了幾釐米;棗林中新修了觀光水泥通道,所有的通道都讓著古棗樹;「年長位尊」的古棗樹上掛了紅布條,紅布條隨微風而飄,一派神聖。

黑框眼鏡、禮帽式遮陽帽,說話時手舞足蹈,高立民活脫脫一個「鄉村卓別林」!

「你問我家多少棵棗樹?你讓我說真話還是說假話?」高立民說。

有區別嗎?

「說假話數少,說真話數多!」說真話!

高立民伸出四根手指頭:「400棵」!收益咋樣?

「去年不行!」高立民又伸出四根手指頭,「4萬!」

你記憶中一年收入最多的是多少?高立民伸出兩根手指頭,「20萬!」400棵棗樹收入多少你基本滿意?高立民說,至少要8萬!

後地村村南原來還有700畝糧田,現在也都栽上棗樹了,村東是棗樹、村西是棗樹、村南是棗樹、村北還是棗樹;出村向北下坡,更靠近「A」字尖的是1500畝黃河灘涂,樊國正說,灘涂南高北低,南北向分給了村民,原來都種花生、豆子等,現在也種了一些林果。

前一段村裡建停車場,佔了樊轉蘭家的地:「我可不依,我嫁過來那年栽的棗樹,20多年了,捨不得,我不要錢,只要樹!最後村裡從另外的地方給我置換了棗樹!」

後地人「捨不得」棗樹是因為它是掙錢的依靠,全村15萬棵棗樹的年收益至少是1500萬元,人均就超過了6000元,況且投入也不大,不種棗樹真有點傻了。

後地的棗叫囤囤棗,個大、上下一般粗、核小、肉厚、有彈性、後味香,歷史上都不是專門食用的,主要藥用、做中藥的「藥引子」。樊國正說,至今在廣東、廣西、雲南、四川,靈寶後地的大棗依舊名聲顯赫,廣東人還把後地棗起了個名叫「蘋果棗」。

「種棗樹能溫飽,但兒子要結婚、要買房,整體小康不能靠種棗,我們現在依託古棗林做鄉村遊,就是要把黃河岸邊的生態變現,把無形資產變成有形資產!」樊國正說。

7月15日,後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在村裡張貼告示:後地村民宿開發面向全體村民招募股份,每股1000元,每位村民限入兩股。

後地村古棗林每立方釐米的負氧離子很多,對於城裡人來說,這是一種最大的健康誘惑。

村裡現在有4家農家樂,生意不錯。為了不佔棗林,村裡第一期規劃了一道街6戶的屋頂民宿,建成後至少有24間客房50張床。

「全村去年的人均純收入已達1.5萬元,唯一的貧困戶荀鐵平已經脫貧,唯一的五保戶張保生住在大王鎮養老院,不存在脫貧攻堅問題;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古棗林煥發青春,讓良好的生態變成村民增收的途徑,讓在外打工的後地人都回來,全家團圓!」樊國正說。

年年三月棗花開,棗花一開滿天白;古棗林中走一趟,甜蜜生活隨風來。

棗花在高立民和樊轉蘭眼中已是幾十年的常景了,他們最大的願望是每年秋天白露後的二三十天裡不要下雨。

那是大棗收穫的時段,一下雨爛的是棗、損失的是錢、傷的是心。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沿著黃河看小康:小村志做成大百科
    □本報記者孫雅琳馮佳志「每年的8月20日到9月20日,是黃河灘千畝核桃園流轉土地給付租金的日子,一畝地800元,一年一清,先給錢後種地。」武陟縣大封鎮東巖村黨支部副書記陳曉旭快人快語。地處武陟縣西南部的東巖村北依青風嶺,村南緊挨千裡黃河大堤,堤內是綠樹掩映下鱗次櫛比的紅瓦白牆小樓房,堤外是4800多畝的黃河灘地,修建了引黃補源生態治理工程。村民種植的主要經濟作物是四大懷藥,其中尤以山藥、地黃、牛膝為傳統特產。早在1996年9月,東巖村就被焦作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 沙漠中的綠洲:棗林和刺槐林,醫治現代人鬱悶抑鬱的好去處
    陝西大荔沙苑,有一處十多萬畝的棗林和洋槐林,景色美輪美奐,一年四季變幻,成了關中人的打卡地。我們在沙苑景區盡情遊覽,在金沙島騎了沙漠摩託,在金沙湖遇到了仙境美女,心情大爽。駛出金沙湖,繼續向西前進。站在地頭往棗林裡望去,清幽深邃。如果有時間,完全可以鑽進棗林裡,或躺或坐在草地上讀讀書,聽聽蟬鳴和鳥鳴,享受禪的靜幽。棗樹林旅遊的最佳季節是七八月份的雨季,最好一個人或者兩三知己,擎了傘,在棗林裡漫步,聆聽雨打棗葉的琴音,賞雨洗棗樹、花生的幻美。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能碰到披著雨披,抱著臉盆,在棗林間為花生施化肥的農婦。那種仙境,完全可以讓你忘卻世俗的煩憂,獲得靜虛與愉悅。
  • 旅拍黃河龍門古渡口:陰雨天拍攝要注意的五點
    古往今來,龍門古渡口留下多少穿行往來於晉陝兩省的商旅、遊人的足跡,後修建了鐵路、公路飛架於黃河之上,直到2020年在舊橋以南重新修建了高大暫新的黃河大橋,目前還尚未通車。黃河在中國的版圖上看,是從西向東而流,而從龍門渡口看,其流向是由北向南而流。
  • 南陽棗林街道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行動,治理市三十三小學周邊環境
    整頓亂停亂放取締戶外經營綜合整治後的道路直播南陽訊(記者 王勇 王雪 見習記者 黃天榮 文/圖)針對市民反映的黃河路(市三十三小學門前路段)上學、放學時間道路擁堵亂象多部門聯合發力,綜合整治出實效5月29日,南都晨報以《道路擁堵不堪,孩子和家長人堆裡互相尋找——黃河路一到放學就亂成一鍋粥》為題,對中心城區市三十三小學門前路段上學、放學時間道路擁堵的交通亂象進行了報導。報導刊發後,棗林街道高度重視,立即協調多部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
  • 黃河之濱的田園綜合體:山西臨縣探索林下經濟
    中新網呂梁5月6日電 題:黃河之濱的田園綜合體:山西臨縣探索林下經濟  作者範麗芳劉生峰  立夏時節,走進山西呂梁臨縣西部黃河岸邊的曲峪鎮前曲峪村,當地田園綜合體的林下養殖基地裡,一片現代化的標準雞舍掩映在紅棗林間,數千隻華北柴雞正在爭先恐後覓食。  「我們養的雞吃得健康安全,下的蛋營養價值高,很受市場歡迎。」
  • 曬曬我家小康生活⑩|王金香:養花種菜的悠閒愜意生活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即日起,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大眾網·海報新聞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組織開展採訪活動,通過視頻攝影對比、新舊圖對比、群眾講述等方式聯合推出《曬曬我家小康生活》專題報導,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幸福生活。
  • 中國夢·黃河情② | 山西黃河沿岸保護和發展的「算術題」這樣解
    9月18日-20日,採訪團一行赴運城、臨汾等山西數個市縣進行採訪,實地感受一年以來山西沿黃河地區的新風貌,尋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解題思路」。  文化+旅遊+一號公路=沿黃致富的「小康路」  黃河之魂在山西。
  • 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2020-10-13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這就是山東丨讓桑樹生「金」 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資源」變...
    2018年4月,夏津古桑樹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山東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模龐大,最盛時期夏津境內有8萬畝之多,歷史記載「此間樹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餘裡」,由於歷史上古桑樹群幾經浩劫,現僅遺存古桑樹6000多畝,1.2萬餘株。平原地區,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樹群落非常罕見。
  • 小家看小康:我家民宿的幸福帳
    宋琪明在民宿工作。經過調研,宋琪明決定開民宿:「還有比將『詩和遠方』與家門口的小康生活結合起來更美好的日子嗎?」  說辦就辦。2018年,他與在另一家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妻子陳靜怡雙雙辭了職。兩口子投入積蓄,又向親友借款,加上當地創業免息貸款共計200萬元,將老屋翻建、裝修。當年9月,他們家的「和平小築」民宿正式開業。
  • 陝西佳縣古棗:古韻滄桑更香甜
    千年古棗樹群落佔地2.4公頃,共有各齡棗樹1100餘株,其中有幹周在3米以上的古棗樹3株,最大一株幹周為3.41米;幹周2米以上的有30株;幹周在1.5米以上的106株;幹周在1米以上的有300株。這些進化過程中各種階段種群的存在,不僅為佳縣是中國棗樹的最早栽培中心地提供了有力證據,也為未來棗產業的發展保留了極其珍貴的各種資源。
  • 大荔沙苑的棗林和刺槐林,境幽景美,醫治現代人鬱悶抑鬱的好去處
    陝西大荔沙苑,有一處十多萬畝的棗林和洋槐林,景色美輪美奐,一年四季變幻,成了關中人的打卡地。我們在沙苑景區盡情遊覽,在金沙島騎了沙漠摩託,在金沙湖遇到了仙境美女,心情大爽。駛出金沙湖,繼續向西前進。站在地頭往棗林裡望去,清幽深邃。如果有時間,完全可以鑽進棗林裡,或躺或坐在草地上讀讀書,聽聽蟬鳴和鳥鳴,享受禪的靜幽。棗樹林旅遊的最佳季節是七八月份的雨季,最好一個人或者兩三知己,擎了傘,在棗林裡漫步,聆聽雨打棗葉的琴音,賞雨洗棗樹、花生的幻美。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能碰到披著雨披,抱著臉盆,在棗林間為花生施化肥的農婦。那種仙境,完全可以讓你忘卻世俗的煩憂,獲得靜虛與愉悅。
  • 沿著黃河去旅行,不止有優美的詩詞,更有遠方的美景!
    黃河全長5464公裡,比最長的318國道還要長64公裡,知名的景點就有50多個,而且黃河本身就是一條史詩級的風景線,見證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無數文人墨客路過黃河時都留下了震古爍今的墨寶,黃河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沿著黃河去旅行,不但有詩更有遠方,本期我們從源頭順流而下分享黃河沿線的自然美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②|老家河南,今朝更出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全面小康質量高成色足、脫貧攻堅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全國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區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持續進行中第二站我們來到河南圖為2019年通車的運寶黃河大橋。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了不起的村莊丨王村光村:青棗飄香小康路
    多年來,王村光村圍繞「特色青棗種植」與「王惕吾故居」這兩張金名片,結合環境革命、治危拆違、產業植入、文化挖掘等行動,慢慢形成了集果樹種植、青棗加工、農業採摘觀光、運動騎行、文化教育為一體的「體育+」休閒旅遊品牌,逐步走上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的致富小康路。
  • 大遷建丨鄉村特色+古渡風情 黃河老村西紙坊村走上了「網紅」路
    編者按:為全面反映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生動實踐,山東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了五集紀錄片《大遷建》。真實記錄灘區幹部群眾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向世代為害的「黃患」發起挑戰,通過村居遷建、防洪安居以及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治本舉措,徹底改變60萬灘區百姓苦難命運,譜就新時代灘區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恢弘史詩。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1日訊 七月,正值黃河汛期,濱州濱城的黃河泥陶手藝人王超在河邊挖了近兩個小時,才從泥沙中找出一些精泥。
  • 滄州黃驊舉辦堤柳百年棗林農民詩會
    滄州黃驊舉辦堤柳百年棗林農民詩會現場滄州黃驊舉辦堤柳百年棗林農民詩會現場滄州黃驊舉辦堤柳百年棗林農民詩會現場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滄州6月8日電 4日,黃驊市舊城鎮小堤柳莊村的百年棗林裡詩意濃濃,翰墨飄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河岸蜜桃香 惠民桃農「覆草栽培」種出「小...
    編者按: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充分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頻道特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
  • 魯西北古盤河,獨具特色歷史文化,黃河故道的永久回憶
    魯西北古盤河是中國古代漢唐時期的黃河故道,也曾經是是古代黃河下遊的九河之一。在歷史上古盤河因支流眾多,像臥龍盤踞故名盤河,又因河道彎曲如鉤,也稱之為鉤盤河。隨著歷史的變遷,現在古盤河雖然已經被其他河流所代替,但它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遺蹟和民間傳說仍然可引起人們對中國母親河黃河故道的永久回憶。魯西北平原黃河故道自古以來就有水運和陸路交通的便利。在悠悠歷史歲月中,既有大禹治水的歷史足跡,也有后羿射日的民間傳說。是華夏文化、古代文明古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古茗】開一家古茗能不能掙錢,寫給想開古茗奶茶店的人
    古茗非常硬核!古茗主攻三、四線城市,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他在加萌區域的開放上比較謹慎,有一個原則是「黃河以北不開店」,據說是因為黃河以北冬天比較冷,街上人比較少,對於門店的收入會有比較大的影響;另外就是只在倉儲系統能覆蓋到的地方才考慮開放加萌,這樣能保證總部統一採購;創業丨古茗丨徽丨Oasis_1_,古茗還能退還加萌費,古茗的發展靠的就是口碑和提升單店成功率,做古茗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加萌商的審核通過率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