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是人們最喜愛的食物之一,種類很多。如:枕頭餅、油鍋盔、煎餅果子、蔥花餅等,中國人把「餅」吃出了花樣,而在國外,人們對「餅」也是鍾愛有加,有許多獨特又美味的烹飪方法,中國大江南北制餅都頗具特色,北方餅厚實勁道,南方餅則秀氣精緻。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幾款比較好吃易做的餅類和您分享!
芝麻燒餅
原料:麵粉950克、面肥105克、芝麻52克、豆油155克、椒鹽適量、鹼液適量。
做法:1.先將芝麻小火炒熟2.麵粉325克加入適量的豆油,和成油酥麵團
3.麵粉625克加入面肥,和溫水305克,和成水麵團,揉透揉勻,放置一旁發酵
4.發酵好的麵團兌入鹼液,反覆揉搓後,按壓成中間厚,周邊薄的面片,然後包入油酥麵團,
捏緊收口, 擀成厚約0.4釐米的長方形薄片,撒上椒鹽,然後從上向下捲成圓筒,揪成23個
面劑,逐個收攏劑口成圓球形,在光面沾上少許清水,粘上芝麻,按扁,然後擀成1.2釐米
厚的圓形餅坯
5.將餅坯放進烤箱中烤制,大約9-10分鐘,餅面呈金黃色熟透即可。
發麵燒餅
2.酵面加入溫水澥開,放入麵粉和適量的清水,和成麵團,揉透揉勻,放置發酵;
3.發酵好的麵團加入鹼液,揉透揉勻,放置餳面10分鐘左右;
4.餳好的麵團稍揉,搓成長條,揪成每個約重74克的面劑,放在案板上,取其中的一個面劑分成
10個 小面劑, 再用小面劑沾上豆油和花椒鹽包入大面劑中,捏嚴收口,成為饅頭狀,然後按扁,
擀成直徑約為8.5釐米的圓餅,即成發麵燒餅生坯;
5.先在烤盤內抹上豆油,然後將生坯擺放在烤盤內,放進烤箱,用200度的高溫烘烤,待餅面呈金
黃色,熟透即可。
椒鹽麻餅白芝麻適量、清水適量。
做法:1.麵粉中加入乾酵母,用少量的溫水融化,然後加溫水揉成三光麵團,發酵至二倍大;2.將發好的麵團平均分割成8份,滾圓鬆弛10分鐘;
3.將每個面劑擀成橢圓形,把椒鹽餡料塗抹在上面,然後逐個捲起,捲起後把兩頭捏在一起,團成圓
形,壓扁擀開成圓形或橢圓形,即成椒鹽麻餅生餅坯;
4.在餅面刷水,粘上白芝麻,烤箱200度預熱後,中層烤約25分鐘至餅面呈金黃時熟透即可。
肉火燒原料:麵粉500克、豬肉250克、蔥末250克、花椒麵0.5克、豆油125克、鹽10克、味精1克、芝麻油10克、
薑末5克。
做法:1.豬肉剁成肉末,加入鹽、味精、薑末、花椒麵、蔥末、芝麻油,調拌成餡料;
2.麵粉200克放入豆油100克,調成油酥面;
3.麵粉300克放入豆油25克,加入溫水和成麵團,揉透揉勻,成為水油麵團,放在案板之上,然後包入
油酥面,再擀成長方形薄面片,從外向裡捲起,搓成長條,切成20個面劑,然後逐個按扁包入餡
料,捏緊收口,收口處向下放在案板上,然後擀成圓餅,即成肉火燒(肉火勺)的生餅坯;
4.平鍋加熱,將餅坯放入,待餅兩面呈黃色,取出放在叉子上,放進烤爐內烘烤,熟透即可。
盤絲餅原料:麵粉990克、酵面93克、芝麻65克、鹽47克、花椒13克、芝麻油48克、鹼面0.9克。
做法:1.芝麻25克翻炒至微黃色;
2.將花椒和鹽放入鍋中,用小火翻炒,炒至花椒香味撲鼻時取出,然後和炒好的芝麻一起研磨成細
末,成為芝麻花椒鹽;
3.麵粉加入撕碎的酵面和清水330克,和成麵團,揉均勻,放置發酵一會;
4.發酵好的麵團加入鹼面,揉透揉勻,擀成長95釐米、寬65釐米的面片,抹上芝麻油,均勻地撒上芝
麻花椒鹽,從一邊向另一邊捲起,收口處抹上清水後壓緊,然後搓成直徑成為2釐米的長條,先將一
端壓扁,然後將頭捲起,然後把長條把長條繞著頭盤起(每一圈之間不能盤太緊但一定要粘合在一
起。如沒有粘合,可在該處抹少許清水, 然後捏攏),成為圓餅形,然後在餅面上抹少許清水,將
芝麻均勻地撒在餅面上,這樣,徽式盤絲餅的餅坯就做 好了;
5.平鍋加熱,刷上芝麻油,將餅坯放入鍋中烙制,適時翻面,烙約8成熟時,將餅坯放進烤爐用小火烘烤,熟透即可。
荷葉餅
特點:餅薄如紙,綿軟潔白,嚼之富有彈性吃時卷上蔥醬,另具風味。
【制餅】:將揉好的面做成20個面劑,擀成2毫米厚的餅;將10個麵餅逐個刷上油,另10個麵餅與刷好油的10個麵餅摞在一起(即一個刷過油和一個沒刷過油的摞在一起),擀成薄餅。
【烤烙】:將擀好的薄餅上鐺,用中火烙,熟後分離為兩張即成。
做法步驟做法一
1、綠葉菜切碎加少許水放攪拌機打成汁後用紗布過濾加入少許油備用。
2、用少許溫水把酵母化開,和菜汁一起倒進麵粉裡, 把所有材料攪勻後揉成光滑的麵團,收圓放盆裡, 合蓋靜置1小時,發酵完成。
3、麵團揉制好後,分成小劑子,餅的大小,以各家喜好
4、每分搓圓按扁,擀成橢圓形,用刀背輕輕在中間壓出中線。
5、對摺後,在對摺處用手捏出一個尖角。然後用刀背壓出荷葉的紋路。
6、全部做好後醒10分鐘左右。
7、做好的面坯醒10分鐘後,放入蒸格,冷水入鍋,中火蒸13分鐘
8、熄火後燜3分鐘再開蓋。9、隨自己口味,夾進喜歡的菜,我放的是紅燒肉。
做法二
主料:麵粉400g;
輔料:花生油少許、食鹽1小捏、涼水60g、沸水180g;
做法:
1.麵粉300克放入盆裡,衝入沸水
2.一邊衝,一邊用筷子攪拌
3.攪拌成絮狀,蓋上蓋子放涼
4.麵粉100克放入大碗裡,加入涼水60克
5.用筷子攪拌成絮狀,蓋上保鮮膜待用
6.待燙麵放至手溫時,揉成麵團
7.放入用涼水調拌的麵粉
8.使勁揉,揉成光滑的麵團
9.用保鮮膜包好,靜止30分鐘--1個小時
10.醒好的麵團分開,搓成長條,切成30克左右的劑子
11.取一個劑子壓扁,刷少許的油
12.再取一個劑子合在一起
13.擀開與平底鍋大小相宜
14.平底鍋乾鍋燒至7成熱,務必小火,放入擀好的餅
15.看到底部微微氣泡,快速翻面,薄餅非常好熟,兩面均已變色,即可取出
16.取出的餅,從旁邊快速揭開,小心燙手
17.烙好的餅用乾淨的布蓋著,吃的時候卷上喜歡的菜,OK
主料:麵粉250g;
輔料:黃瓜150g、豬裡脊肉1條、土豆1個、杏鮑菇適量、胡蘿蔔1個;
調料:色拉油適量、食鹽適量、醋適量、蒜適量、料酒適量、生抽適量、老抽適量、酵母粉2g、白糖適量、小蔥適量;
做法:
荷葉餅的做法:
1.材料:普通麵粉250G,黃瓜汁150G(其他液體125G即可,我用的帶渣的黃瓜汁,所以多加了些)酵母2G
2.打成泥的黃瓜加酵母攪拌,使酵母溶解。(打黃瓜時可加少許水)
3.加入麵粉揉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醒發半個小時(這樣後面擀的時候也不容易回縮)
4.醒好的麵團分成50G一個,並滾圓
5.麵團都擀成牛舌狀,表面都薄薄刷上一層油。(擀的時候臺面撒粉防粘)
6.擀好的麵餅對摺,先用鋸齒刀的背面在餅的側面壓出荷葉的形狀。再用刀的鋸齒面在餅的表面壓出荷葉的莖。最後在底部捏出荷葉的根(壓的時候用力些,以免醒發後花紋太淺而消失)
7.蒸鍋加水稍加熱,放上荷葉餅,醒發半個小時(鍋內的水只能熱不能燙,以免把餅燙死不醒發。放餅的紗布須刷油防粘)
8.水開後中火蒸15分鐘左右,再關火虛蒸5分鐘後開鍋
9.包上自己喜歡的菜餚即可享用
餅夾小炒的做法:
1.材料:裡脊肉,土豆,杏鮑菇,胡蘿蔔
2.裡脊肉切絲加料酒,鹽抓勻醃製片刻
3.土豆和胡蘿蔔都切絲
4.杏鮑菇切絲並焯水備用
5.起油鍋,入蒜末爆香,再倒入肉絲翻炒至變色即盛出
6.另起油鍋,入土豆和胡蘿蔔絲翻炒片刻
7.倒入杏鮑菇翻炒並加少許鹽調味
8.倒入肉絲加生抽,老抽,糖和少許醋炒勻,出鍋前撒上蔥花(調味汁可事先調好後直接倒入,加醋只是為了增加味道的層次,並不要吃出酸味,所以只要很少的量)
餅的由來
在中國古代,餅是各種麵食的總稱,由麵粉製作的食物,大多可稱作餅。
上古時期,祖先們以稷、黍、麥、菽、稻(五穀)等各種糧食為主食,由於尚未發明磨盤,吃麵食的現象很少。
至西漢初年,有關麵食的文字記載就多了起來。相傳漢高祖劉邦登基後,將其父劉太公接至長安皇宮裡安享清福,可本是山野村夫的老爺子過不慣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整日裡悶悶不樂。無奈中,兒子一道諭旨,按老家的格局,在京城裡建了一個村邑。不僅街道房屋、狗窩雞舍一仍其舊,就連酒肆餅鋪也原樣複製,可見當時吃餅的習俗已經十分盛行了。
魏晉以後,餅的花樣漸漸多了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種是籠屜蒸熟的,也就是蒸餅。開始時是死面的,之後人們發明了發麵的方法,麵餅就變得鬆軟可口多了,這就是今天饅頭的雛形。但蒸餅這個稱呼卻一直延續了很久,直至北宋時期,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蒸與禎字音接近,為了避皇帝老子的名諱,於是蒸餅就改叫炊餅。《水滸》中,武大郎沿街叫賣的就是這玩意兒。之後人們又在其中夾了餡,就成了今天的包子。
另一種是在火上烤熟的,叫做爐餅。後又撒上胡麻(芝麻),故又叫胡餅或麻餅,也就是今天的燒餅了。經過改進後,又出現了餡餅。
還有一種是直接下到水裡煮熟的,叫湯餅。就是把面揉制好了,直接揪下來,放到水裡煮熟就可以食用了,又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麵條。
此外還有油炸的油餅、春餅、月餅之類的,都是在原先餅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
手抓餅原名蔥抓餅,起源於中國臺灣地區。2004年在臺灣夜市被發現並於2005年正式從臺灣引進至內地。新鮮出爐後的手抓餅,千層百疊,層如薄紙,用手抓之,面絲千連,其外層金黃酥脆,內層柔軟白嫩,一股蔥油與麵筋的香味撲鼻而來,讓每個人來不及等待,抓起就吃。
至今一直風靡全國,可搭配雞蛋、豬肉叉燒、牛肉餅、糧心香腸、藤椒雞排、培根、方火腿、雞柳、蔬菜等輔料,也可搭配醬爆汁、孜然香辣醬、番茄沙司、麻辣汁、甜辣醬、甜味沙拉醬、黑椒醬、排骨醬等醬料,香酥可口,老少皆宜。
現有原味、蔥香芝麻味、全麥味、梅乾菜味、海苔味、紫薯味等多種口味。手抓餅在家也可輕鬆烹製。
臺灣手抓餅
做法一
1、麵粉放入容器,加開水,邊加邊攪拌,拌均勻成雪花狀;
2、然後加冷水揉至成團,案板灑麵粉,繼續揉面至表面光滑;
3、用保鮮紙把它包好靜置30分鐘;
4、麵團擀成方形大薄片,刷一層薄油並灑上鹽;
5、將麵皮如摺扇子般摺疊成一條長條;
6、將長條捲起來,盤旋成一個圓形,麵團靜置10分鐘後按扁;
7、小火燒熱平底鍋,用把餅放入用中火煎烙(同時不斷拍打擠壓餅面);
8、一面煎成金黃以後再煎另一面,趁煎緊第一個的另一面將;
9、第二個一起放進去煎,煎好就可以吃了。
做法二
製作食材
主料:高筋麵粉
輔料:黃油、雞蛋、生菜、培根/牛肉餅/雞排
調料:鹽、味精
製作流程
1、取500克麵粉加入一個雞蛋、25克黃油、250克水,揉製成麵團後醒發15分鐘備用;
2、將麵團取出搓成長條,撒少許薄面,擀成長方形的薄片狀,依次刷一層食用油、一層黃油,對摺後分別再刷兩次油,再次對摺成長條,將面拉起兩邊扯長後從一頭捲起成盤,再擀製作成薄厚均勻的圓餅,放入平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特點:層層分明,金黃酥脆。
做法三
家庭做法
材料:
1、中筋麵粉240克,開水半杯,冷水半杯,鹽適量
2、豬油或者色拉油6大匙(豬油香,色拉油也行,葵花籽油也不錯)
輔料:
雞蛋2個,火腿2片,培根2片,生菜2片,番茄醬20克,色拉醬20克,香辣醬20克。
製作過程與步驟
1、將麵粉放入容器,加溫水,邊加邊攪拌,拌均勻成雪花狀,然後加水揉成麵團,案板撒麵粉,繼續揉面至表面光滑,然後用保鮮紙包好靜置30分鐘時間;
2、麵團分好每個125克左右。擀成方形大薄片,刷一層薄油;
3、將麵皮如摺扇子般摺疊成一條長條;將長條捲起來,盤旋成一個圓形,麵團靜置10分鐘後按扁;
4、然後平底鍋放少量的油,小火加熱,把餅放入中火煎烙,同時要拍打擠壓餅面,一面煎成金黃在煎另一面。(注意要根據餅的大小薄厚調整火的大小);
5、煎好後,可以用2個擀麵杖拍松,也可用鏟子鏟一下,根據自己需要,這樣手抓餅就做好了。
餅的小故事
老婆餅:
相傳在廣州,有一間創辦於清朝末年的老字號茶樓,以各式點心及餅食馳名;某日,茶樓裡一位來自潮州的點心師傅,帶了店裡各式各樣的招牌茶點回家給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後,不但沒稱讚店裡的點心好吃,甚至還嫌棄地說:「茶樓的點心竟是如此平淡無奇,沒一樣比得上我娘家的點心冬瓜角!」
這位師傅聽了之後心裡自然不服氣,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給他嘗嘗!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麵粉,作出了焦黃別致的「冬瓜角」;這位潮州師傅一吃,風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稱讚起老婆娘家的點心!
隔日,這位潮州師傅就將「冬瓜角」帶回茶樓請大家品嘗,結果茶樓老闆吃完後更是讚不絕口,問起這是誰哪一間茶樓作的點心?師傅們說:「是潮州老婆作的!」於是老闆就隨口說這是「潮州老婆餅「,並且請這位潮州師傅將之改良後在茶樓販賣,結果大受好評!「老婆餅」因而得名。
東坡餅:
相傳蘇東坡被貶海南儋縣(現海南儋州)時,當地有一位賣環餅的年邁守寡老嫗,她的手藝好,環餅質量高,可是因為店鋪偏僻,不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活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數句,勾畫出環餅勻細、色豔、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釵的形象。老嫗將此詩高懸門上,果然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後來當地老百姓為紀念蘇東坡,就名之以"東坡餅",並在儋州流傳今。 "
-END-
美的黃金大餅電烤鐺
新年特惠199元
新年未到福先到!
廚房新革命答謝新老顧客
免費給大家送名家書法對聯福字啦!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