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有情懷但不是票房靈藥

2021-01-22 鈦媒體APP

出行需坐輪椅,坐下來得用小枕頭墊著腰,因為迎風流淚,還得不時拿出手帕擦拭眼睛。很難想像,這位71歲的高齡導演還在拍片。

他是吳宇森,一個從影50年,在經歷了港片的輝煌,好萊塢的巔峰之後,重新進入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在各種類型的嘗試之後,再一次回歸自我的電影人。

11月24日,在距離上一部動作片《記憶裂痕》14年之後,吳宇森帶著他的新片《追捕》再次回歸,吳氏風格裡讓人如數家珍的雙雄、白鴿、槍戰等橋段都一一再現。據說,這可能是吳宇森最後一部動作片。

在中國,幾乎每一個60後,甚至他們的前輩,四十年前都曾為高倉健版的《追捕》傾倒過;而對80後來說,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更是無數人年少時期最深刻的電影記憶。當60後與80後的情懷符號疊加在一起,註定會引起巨大關注,吳宇森版《追捕》就是這樣一個產物。

可以說,在《追捕》身上有兩重情懷,一是對於1976年日版的懷念,二是吳宇森二十年後再次執掌自己的成名題材——雙雄戲。毋庸置疑,這雙重情懷正中許多人的痛點,要知道,「追捕」、「高倉健」、「港片」、「吳宇森」這些關鍵字所涵蓋的觀影人群有多麼龐大,所以影片從立項之初就高舉高打,備受矚目。

事實上,多年來在中國販賣情懷都不失為電影營銷的有效手段。那麼,這一次,在雙重情懷的加持下,吳宇森和他的《追捕》能捕獲新一代電影觀眾的心麼?

40年前,高倉健版的《追捕》曾風靡全國

40年來,中國人最熟知的海外IP是什麼?《追捕》第一的寶座幾乎無人能撼動。

眼下,吳宇森執導的新版《追捕》正在內地熱映中,許多年紀較大的觀眾的思緒又被它拉到了40年前。那時高倉健主演的原版《追捕》在內地播出,引起空前反響,不但讓高倉健成為了一代全民偶像,更是影響了一代中國百姓的審美取向。

《追捕》正式在中國大陸上映是在1978年,這是改革開放後國內引進的第一部外國影片。那一年,中國引進了一大批刪減版的日本電影,像《遠山的呼喚》《人證》《望鄉》、《砂器》、《幸福的黃手帕》、《寅次郎的故事》等等,很多都是高倉健主演的,但影響最深、傳播最廣的當屬《追捕》。

當年《追捕》進入中國後,一時間大街小巷,從鄉村到城市,商店的大喇叭裡播放的全是那首「啦呀啦」的無歌詞哼唱。在國內電影,劇場,相聲等所有文藝形式都把這部電影的對白、音樂拿到文藝作品裡來。其中最著名的是楊振華和金炳昶《下棋》,講的是一個《追捕》狂熱粉絲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活學活用電影臺詞。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主流電影觀眾80後、90後的父輩幾乎都是高倉健的影迷。

事實上,《追捕》在中國已經不止是一部電影。崔永元曾經在《電影傳奇》一期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杜丘式的風衣被搶購一空,很多人在不颳風的時候豎起衣領,戴上不捨得撕去商標的蛤蟆鏡,到處是「真由美」理髮店,商店裡有「真由美」化妝品和帽子,大家用橫路敬二來罵人,背誦大段的臺詞甚至充滿炫耀地向朋友們講述《追捕》續集的內容,杜丘和真由美的後來......」

「追捕」的風潮席捲了中國。據日本人在1999年的一個調查,80%的中國人看了這部電影。按照當時10億人口來計算,至少有8億人看過此片。

《追捕》在中國的爆紅,自然與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有關係。當時正值文革之後,國門大開之時,據知情人士回憶,「是《追捕》讓我們知道了人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我們這一代人知道什麼叫現代化,知道人的自由應該是個怎樣的自由,知道作為人性善的代表高倉健與中野良子,要歸功於這部電影。」

40年後,吳宇森版的《追捕》表現如何?

以上種種足可見日版《追捕》不僅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有深厚的情感積澱。一年前吳宇森翻拍《追捕》消息露出,不用宣傳就不脛而走,不得不說,是情懷為他做了最早和最廣泛的宣傳。

但是,情懷是座神壇,可以捧紅一部電影,也可能捧殺一部電影,從《追捕》的宣發動作中也可以看出片方對此還是小心翼翼,主打的還是吳宇森的金字招牌。

作為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代表人之一、暴力美學的開創者,吳宇森本身也具有與《追捕》類似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他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烙印著幾代人的青春,和那個令人回味無窮的錄像廳時代,不過,屬於吳宇森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上個世紀的事了,所以留在71歲吳宇森身上的,沉澱成為另外一份情懷。

當影片情懷與導演情懷碰撞,不得不說《追捕》也算得上今年的情懷大片之一了,除此之外,影片宣傳中還在這方面做了更多動作,比如讓重映版《英雄本色》打前哨,先於《追捕》前一周上映,提前調動起觀眾觀影氛圍。

此次,除了安排重映版本的《英雄本色》先上映預熱,發行方還聯合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吳宇森從影50周年影展」,在11月6日至11月10日五天內將《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變臉》《碟中諜2》五部影片進行系列展映,除了讓大家重溫經典,也有助於大家對於導演人設的重新構建,吳宇森本人也出席了在電影資料館舉辦的放映見面會。

此外,作為感情牌的一部分,《英雄本色2018》也將於明年1月份重磅上映。三部帶有吳宇森符號的影片在三個月內密集呈現,整體營造出了一片濃鬱的江湖氛圍。

從《追捕》的影片宣發動作上也可以看出,宣發方精心搭建了一個「英雄局」,打得一手的「感情牌」。

可是,觀眾會為此買單嗎?

事實上,《追捕》的市場表現取決於中國現代觀眾對吳宇森、對暴力美學的接受程度,時過境遷,不知道有多少年輕人能靜靜地坐下來看一部劇情版動作電影,在某種程度上說它已經不是一部全民電影。更像是一部為特定的人群定製的一部小眾情懷片。

這樣的推斷也從《追捕》上映後的票房表現中得到了印證。

11月24日上映首日,有情懷加持的《追捕》,以2800餘萬元的票房超過了好萊塢大片《正義聯盟》。可進入周末後,該片不僅票房沒有展現出勢如破竹的氣勢,就連網絡口碑也一路下滑,對比高倉健版8.2分好評,網友只肯給「新人」4.8分,離及格線還有一定的距離。

其實,從種種表現來看,在吳宇森和《追捕》之間,究竟是個人成就電影還是電影成就個人,這個問題現在雖難以回答,但毫無疑問的是,曾經的暴力美學大師、在好萊塢拍出《變臉》《碟中諜2》等票房冠軍大片的吳宇森,如今面臨內地市場已經陷入了窘境。

而回看吳宇森在內地電影市場的作品成績,08、09年接連上映的《赤壁》上下兩部大賣,總共收穫5.81億票房,但是影片口碑一般,14、15年的《太平輪》仍舊被拆分成兩部上映,但是有由於上部的口碑崩塌,導致下部只有五千萬票房,是吳宇森作品在內地的最差表現。

所以不可否認的是,之前四部作品對吳宇森有一定程度的口碑消耗,此次回歸自己擅長領域,《追捕》能否扳回一局,形勢似乎並不樂觀。

情懷雖好,但成不了「票房靈藥」

說起吳宇森的電影,多數人會從《英雄本色》說起——那是「暴力美學」的發端。此後,吳宇森又與徐克合作了《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等賣座電影,此間逐步奠定了吳宇森的個人風格,也引起了國際影壇的矚目。《喋血雙雄》之後,吳宇森開始進軍好萊塢。

在好萊塢的日子遠比想像中艱難。從最初《終極標靶》的慘敗,到吸取教訓重新爬起來,吳宇森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而隨著《斷箭》的賣座,吳宇森迎來了不止在好萊塢,甚至在全球的輝煌歲月。《變臉》令他口碑、票房雙收,《碟中諜2》的驕人成績又使他位列美國選出的全球八百名最具票房影響力導演第七位。

作為中國導演進軍好萊塢第一人,盛名之後,接著而來的是口碑與票房相繼失守的《風語者》《記憶裂痕》。儘管此時吳宇森已經拿到了象徵導演地位的最終剪輯權,並成為華語電影中少有的能指導好萊塢A級製作的國際大導演,他依然決定離開好萊塢,進軍下一站——中國大陸。

從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間,觀眾在院線只看到了吳宇森的兩部電影《赤壁》《太平輪》。因為成本高昂,加上經歷了預算超支、臨陣換主演、導演中途患病等原因,兩部電影都分為上下集上映。

不過,離開了標誌性的「暴力美學」的英雄片,轉拍歷史和愛情題材的史詩大片似乎並沒有給吳宇森帶來好運。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壓力下,念舊的觀眾開始質疑,「我們熟悉的吳宇森哪去了?」

這一次,吳宇森重拍《追捕》,意味著,兜了一圈之後,這位71歲高齡的老人最後又回歸到了自己熟稔的暴力美學之中。

可是,隨著觀影主力的更迭,吳宇森的《追捕》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成績,在票房下滑,口碑走低的「失常」表現下,有人在質疑,這是否真的是吳宇森的作品;更有影評人表示,面對新《追捕》的失常可能我們得承認吳宇森真的老了。

其實,在文創資訊看來,《追捕》不理想的成績背後,並不能單純地歸結於電影質量不行,原因是多方面的:

1.沒有摸準市場脈搏

縱觀吳導近年執導的《赤壁》上下集和《太平輪》上下集兩部大製作都賠了,拍《追捕》本來是衝著市場去的,可這畢竟是部屬於少數人的情懷之作,並不能被大眾普遍接受,反響自然平淡。

時過境遷,《追捕》裡的人和事,離現實太遙遠了,這也註定不討影迷喜歡。事實上,《追捕》與《赤壁》《太平輪》一樣,都離中國影迷的生活現實較遠,儘管片中有中國人面孔,然而杜丘身上並沒煙火氣,只有亂槍打不死的主角「光環」,與影迷沒什麼親近感。而反觀近年票房大熱的影片,基本都是貼近現實的題材,因而影迷更買帳。

要知道,如今的中國影壇再也不是憑個人喜好拍電影的時代了。吳宇森令人敬佩之處就是用電影藝術手段表現了歷史大事件赤壁之戰、太平輪沉沒,他的「情懷」可敬,但現實卻很骨感,因為影市主力是90後、00後,吳導個人喜歡歷史和《追捕》,並不代表這代人也喜歡。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憑個人喜好拍電影很冒險。大數據時代,個性終將被大數據裡的共性淹沒。

2.玉珠在前,改編有風險

之前很多人說吳宇森版本的《追捕》是對於76年版本《追捕》的翻拍,這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影片當初並沒有拿到日本《追捕》的翻拍版權,而是拿了原著小說《涉過憤怒的河》的改編權,吳宇森對於影片中背景、人物設定也都做了修改,將故事背景放在當代,主人公杜丘也從東京地方檢察官變成一名中國律師,還加入了兩位女殺手角色等。

如何在經典舊版和現代市場環境中站到中立位置,對於吳宇森版《追捕》也很重要,畢竟不能讓大家覺得影片在貼金或者在背離,珠玉在前對於後來者永遠是個巨大的挑戰,即使他是吳宇森。

新版《追捕》中,吳宇森延續了老版的硬漢審美。但人們也明顯地感覺到了老版和新版的差距,就拿演員來說,日本版的高倉健,硬中有沉著和大義凌然,到了張涵予這兒,總覺得怒目圓睜的拿腔拿調更多些。

事實上張涵予被設定為一個有身手、有知識、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是可以通過編排解除危機的。但吳宇森為了回歸自身擅長也備受影迷認可的雙雄設置,卻將福山雅治飾演的矢村聰的戲份和作用做了大大升級強化,福山雅治更似一個偉光正的化身,客觀冷靜,堅持伸張正義。於是硬漢張涵予版的杜丘,在屬於他的這版《追捕》裡,僅剩了亂槍打不死的主角光環,至於魅力,實在不知從何談起。而犧牲掉杜丘這個人物,建立的雙雄並進機制,因為整個大環境中沒有了江湖,自然也就沒有了感人肺腑或者振奮人心的道義。

吳宇森骨子裡是個浪漫的人,這些年更是逢人就說自己想拍愛情片。他給片中幾乎每一個人物都設置了一個深情的背景故事,可是這些背景故事跟主線真的都沒有半點關係,甚至對於人物性格的影響都是牽強的交代。

據說,《追捕》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的時候,出鴿子的鏡頭,放映廳裡觀眾們都笑了,還有人鼓起掌來。這顯然不是劇情渲染所致。想來影迷們還是愛吳宇森的,也從那些飛舞的鴿子身上看到吳宇森想要找回自己的努力。

不過,就電影論電影,《追捕》的失落,即便有鴿子和情懷,都救不回來了。

據說,吳宇森的下一部作品,將是與好萊塢合作的一部中等製作,一個殺手的故事,接下來還會有國內的一部大製作戰爭片。表現又會如何呢?不得而知。

(鈦媒體作者:文創資訊,文/黃梅梅)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吳宇森暴力美學巔峰之作:票房不足2000萬,成功叩開好萊塢大門
    1986年,《英雄本色》票房口碑齊飛,讓吳宇森擺脫「過氣導演」稱號,不過真正奠定其暴力美學大師稱號的作品還是1989年的《喋血雙雄》,票房上面斬獲1825萬港幣,位列年度票房榜第8位,而且吳宇森也斬獲金像獎最佳導演獎項。
  • 《喋血雙雄》:吳宇森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回顧經典,向經典致敬
    說起吳宇森大家肯定會想到一個詞:「暴力美學」,他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這樣的一個類型,從最初的《英雄本色》到最後的《眾橫四海》和《辣手神探》,他香港的暴力美學的電影基本就已經封山了,之後他才轉戰到了好萊塢,拍出了《斷劍》和《奪面雙雄》這樣的叫好又叫賣的好電影。
  • 吳宇森闖蕩好萊塢十年:《變臉》登上巔峰,《風語者》票房慘敗
    雖然該片攝影師卡朋特和吳宇森不和,鬧得很不愉快,但該片攝影鏡頭還是延續了吳氏暴力美學,動作場面火爆,視覺衝擊力極強,但由於沒有了男性之間的江湖義氣(美國人不吃這一套,吳宇森初到話語權不大),因此人物暗淡,沒有心靈上的震撼,因此該片上映後票房慘敗,初到好萊塢的宇森「水土不服」。
  • 周潤發《喋血雙雄》翻拍,情懷「殺」了那個香港電影!
    吳宇森當導演的日子也很早,但前期作品可以忽略。因為吳宇森聞名中國,再到以「暴力美學」風格的類型電影聞名於世界。都是源於1986年的《英雄本色》。這部電影的成功,最後成就了三個人。當時周潤發從電視劇轉戰電影界,但演的電影票房都很爛,周潤發一度被稱為「票房毒藥」。當時的周潤發也是憋了一口氣,直到遇到了馬克這個角色。穿風衣,叼牙籤,雙手持槍的「小馬哥」,那句「三年,我等了三年,不是為了證明我多麼了不起,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
  • 第一位進軍好萊塢的華人導演吳宇森,是如何一步步跌下神壇的
    迷茫時期吳宇森的電影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暴力美學」,這個網友們應該都聽過。雖然他只有中學學歷,但是吳宇森指導的電影充滿暴力而又浪漫,讓觀眾在血脈噴張的萬丈豪情感知中又感到一絲悲涼。其實吳宇森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風格,早年間吳宇森也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小導演。吳宇森可以說出師不利,人生中指導的第一部影片《鐵漢柔情》,不僅在片庫放置了兩年,做了大量的修改才上映,上映後票房和口碑還都雙敗。
  • 暴力美學:用藝術釋放人類本性中的暴力.
    山姆·佩金法《稻草狗》後來,暴力美學電影在香港導演吳宇森的探索下逐漸發展得更加成熟。在吳宇森去美國發展後,吳式暴力美學的影響範圍也漸漸擴大。現在我們提起最具代表性的暴力美學電影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就深受吳宇森電影風格的影響。
  • 張國榮和周潤發說:不是吳宇森導演我們就不演,就這樣「逼」出一部...
    其作為香港「暴力美學」的大家; 自從出道以來,就以精彩而激烈的槍戰畫面而出名。 更是其暴力美學的代表作。
  • 張國榮和周潤發說:不是吳宇森導演我們不演,就這樣逼出一部經典
    其作為香港「暴力美學」的大家;自從出道以來,就以精彩而激烈的槍戰畫面而出名。特別是由「小馬哥」周潤發主演的《英雄本色》以及《縱橫四海》;更是其暴力美學的代表作。而今天阿樂樂就與大家一起;聊一聊吳宇森「暴力美學」的代表作 --《縱橫四海》該劇上映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由吳宇森執導;周潤發,張國榮以及鍾楚紅等人主演的一部槍戰片
  • 《變臉》:吳宇森在好萊塢的巔峰之作,尼古拉斯凱奇的完美演出!
    吳宇森進入好萊塢後,真正意義上的揚名之作,就是《變臉》。先後拍攝了《終極標靶》和《斷箭》後,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獲得了歐美市場的認可。尤其是《斷箭》,最終在全球斬獲了超過1.4億美元票房。吳導的出色表現被派拉蒙影業看中。
  • 吳宇森好萊塢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
    狙擊鏡裡面的亞瑟已經把兒子深深地攬在懷裡,此時狙擊手扣動了扳機,亞瑟背後中彈,連帶著兒子一起摔到地上,木馬的頭部卻有了大片的血跡。倒地的亞瑟艱難地抬起頭,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兒子撲了過去,原來這一切都是亞瑟在辦公室的回憶,殺他兒子的狙擊手叫凱斯,是一個國際大毒梟,雖然追蹤了8年但是還是沒有凱斯的下落。
  • 從幽默文化到暴力美學,深度解讀北野武電影《座頭市》
    這部電影對於北野武有著重要意義:不僅代表著北野武個人獨特影像風格的形成,更象徵著以吳宇森為代表的的暴力美學迎來華麗回歸。 吳宇森的信徒 暴力美學是電影中的美學風格,指電影中的暴力畫面以一種藝術化的形式展現,從而使得電影畫面產生特定的儀式感和美感。暴力美學的概念起源於美國好萊塢,卻因為香港導演吳宇森而揚名國際,1986年吳宇森執導的《英雄本色》上映後,讓槍戰動作美學得到質的飛躍。
  • 吳宇森隱秘往事:英雄本色中最虧欠張國榮,因口吃改行做導演
    提到吳宇森,無疑是華語電影的殿堂級人物。他於1986年執導的電影《英雄本色》掀起英雄片熱潮之餘,還開啟了香港電影輝煌時代。此外,他在電影裡所表現出的暴力美學被無數人推崇,也奠定了「吳氏美學」的電影風格。
  • 吳宇森拒拍《英雄本色3》,徐克親自下場執導,結果終結了該系列
    咱們看過的經典系列電影都有一定的連貫性,通常都經過周密布局,並不是看著受歡迎就接著拍的,如果是那樣就該讓人懷疑是圈錢了。可是《英雄本色》系列卻有這方面的嫌疑,事情是這樣的。1986年,由吳宇森導演、徐克監製的《英雄本色》,在上映後創下了票房之冠,高達3465萬港元的票房,成為香港電影的裡程碑作品。於是新藝城就想開拍續集,遭到了吳宇森的強烈反對。由於徐克對吳宇森有知遇之恩,所以吳宇森不得不跟徐克合作又拍攝了《英雄本色2》,雖不及第一部但票房也達兩千多萬,也還算可以。
  • 影響警匪港片發展的名導:他比杜琪峯更冷酷,比吳宇森更暴力
    而吳宇森則因為兄弟情深的主題,極具視覺衝擊的暴力槍戰,獲得了許多影迷的厚愛。雖然都擅長拍攝警匪題材的作品,但吳宇森、杜琪峯卻像是兩個極端,一個喜歡利用節奏緊湊的劇情、震撼力十足的槍戰,刺激觀眾的嗨點;另一個則偏好深刻、冷靜的故事,對大眾內心深處的人性,進行審視、探討。
  • 《喋血雙雄》:吳宇森放話沒有周潤發不拍,果然創造了另一個經典
    吳宇森是香港著名的導演,香港電影界暴力美學的代表人物;其可謂是拍攝了大量經典的作品。例如《英雄本色》,《勇闖天涯》,以及後來進入好萊塢之後的創作的《碟中諜2》等等;都可謂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吳宇森在給湯姆克魯斯講解其中與「小馬哥」周潤發共同拍攝的《喋血雙雄》更是其暴力美學的代表之作;同時也小馬哥的經典代表之作。所以今天樂楓就為與大家聊一聊吳宇森的代表之作——《喋血雙雄》。
  • 《辣手神探》:吳宇森離開香港前,最後的倔強
    從1986年的《英雄本色》開始,吳宇森奠定了暴力美學的導演風格,到1993年遠赴好萊塢發展,期間,吳宇森拍攝的作品並不多。雖然只有零零碎碎的六部作品,但它們卻給予了他在香港電影史上的特殊地位。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有著不俗的表現。
  • 阿泰斯特:從暴力美學到追求世界和平,極具矛盾衝突的傳奇生涯
    在他的電影當中,似乎從來都沒有和「暴力美學」這四個字分開過。《無恥混蛋》,《低俗小說》,還有《被解救的姜戈》等這些電影,用「暴力美學」的藝術特點,釋放人類本性中的暴力。當然,當我們提到昆汀,就不得不提昆汀的偶像,「暴力美學」藝術大師,香港著名導演-吳宇森。
  • 吳宇森的封神之作:電影《變臉》背後,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至於導演,他選擇了剛剛憑藉《斷箭》成功上位的吳宇森。 02 吳宇森對於電影是有要求的。 他希望動作戲最好都是「實拍」,能夠不用綠幕布背景(特效)就不用。 為什麼呢?很多效果電腦特效明明可以完成,為什麼要實拍。
  • 在吳宇森去好萊塢之前,《無間道》的靈感來自這裡
    a樂樂將與您討論香港-吳宇森最著名的暴力美學導演。香港暴力美學的創始人起《英雄本色》;去美國好萊塢市場的吳宇森;他是香港電影業暴力美學的創始人。在進入好萊塢之前,在香港電影行業;吳宇森沒有拍攝太多暴力唯美影片,只有8部分散拍攝。然而只有八部電影毫不猶豫地在香港電影節上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尤其是發布的《辣手神探》是暴力美學的經典大成。
  • 31年前,吳宇森為何會說「沒有周潤發,就沒有《喋血雙雄》」?
    它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一代人的情懷。這部片子,在當時,火遍華語,徵服了西方影迷,燃聲一片。不得不說,它是一部很用心的電影。這部電影,讓吳宇森踏上了好萊塢之路,登上暴力美學的巔峰,同時,也讓他與最佳拍檔徐克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