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松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周鈺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川普的離任和拜登的接任基本已無懸念,在川普執政的四年中,中美貿易整體呈現出相較以往更為明顯的對抗性。直至今年1月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籤訂,中美兩個大國的貿易摩擦才逐漸趨於緩和。
第一階段協議整體完成具有一定壓力
縱觀中美貿易摩擦的整個過程,雙方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籤署無疑具有裡程碑意義。為促成摩擦的儘快解決,我國在擴大了自美進口、人民幣匯率以及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做出了相應讓步。其中,在進口方面,我國承諾以2017年為基期,在2020、2021年兩年間擴大自美進口2000億美元,主要包含農產品、製成品、服務業以及能源產品等種類。海關總署數據表明,受疫情的前期影響,我國今年1-11月自美進口規模相較2017年同期有明顯下滑,完成2020年相應協議內容具有一定壓力。但另一方面,在部分商品領域我國預計將超額完成協議內容。以農產品為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估算表明,截至9月底,我國已完成農產品進口規模的71%,考慮到我國進出口的季節性特徵,基本可以確定能夠落實農產品章節內容;同時,協議中包含對於因不可抗力導致一方延誤進而展開雙邊磋商的補充,我國在確實無法完成某些協議內容的情況下亦可訴諸該條款。
川普貿易態度趨於溫和
在川普即將離開白宮之際,12月7日,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我們不打算對中國加徵任何關稅了。」 這雖然與川普2017-2019年間強硬的貿易保護手段相悖,但卻符合其在疫情以來,下半年相對溫和的對外貿易政策做法。值得一提的是,9月1 日,美方延長了我國在智能手錶、醫用口罩等領域的出口關稅豁免。
實際上,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川普及其團隊著重聚焦於大選,在對華貿易問題上,川普政府以往的激進政策已經引起了國內政、企、民在內不少人的反感情緒。因此川普在疫情與大選交匯的敏感之際,改用溫和的對華貿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緩解這種情緒。而其在落選後,則集中於處理交接事務以及行使總統特權,無心調整對華貿易政策,也不願為未來拜登政府與我國的貿易談判添加更多籌碼。
拜登執政後的雙邊經貿展望
相較於商人出身的川普,拜登更了解國家層面在貿易領域的對華策略,他曾多次批判川普所採取的加徵措施,也曾公開指出對華加徵的關稅明顯轉移到美國國內企業以及消費者身上,並於今年8月提出當選後會取消相應對華加徵關稅。可以預測,其下一階段大概率不會採取對華加徵關稅。然而12月2日,《紐約時報》報導稱,拜登將暫時保留第一階段協議,並徵詢亞洲、歐洲等盟國的觀點,同時暫不撤銷關稅。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拜登政府當下重心在於解決國內問題,提振受疫情打擊的美國經濟,觸動中美第一階段協議不利於雙邊經貿穩定;另一方面,保留關稅項目有利於未來與我國經貿談判增添籌碼。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我國快速經貿崛起與國際地位上升的既定事實,即使美國兩黨存在巨大分歧,但在對華經貿態度上卻尤為一致。相較於川普政府 「立竿見影」的關稅制裁,拜登更可能採取諸多非關稅措施限制我國貿易發展。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拜登同樣表示,應對我國的最佳策略是聯合其他盟友,這將是其就任前的優先任務。而最具代表性的盟友當屬歐盟等歐洲發達國家以及日韓等亞洲國家,而最為有效的聯繫策略則是通過利益交融的經貿協定達成穩定合作。可以預計,未來美國將進一步加強TTIP、美日、美韓等貿易協定的推進,旨在通過在智慧財產權、投資規則、國有企業等規則的全面升級以實現對我國未來經貿發展的打壓。對此,我國應好好把握當下的緩衝期,提早布局,為未來可能更為嚴峻的外貿環境做好準備。(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