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戰後75周年報導組
每年盛夏的8月,日本各大媒體都會毫不吝嗇篇幅地推出與「終戰紀念日」相關的系列專題報導。其內容看起來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則主題單一——堪稱是記錄、描述、甚至可以說是絮叨日本人的「二戰受害史」。而這些堂而皇之被叫做「戰爭證言」的「苦難回憶」,已然成為日本和平反戰教育的最後一道防線。現在還肯關心時事、關心過去的日本年輕人,都是通過這些個人的、片面的回憶,來了解當年戰爭的「可怕」的。
1978年10月,近2000名各個級別的日本戰犯被秘密合祀進入靖國神社。這其中就包括14名甲級戰犯。從此,日本對過往戰爭的認識有了180度的轉彎,日本右翼的心靈有了歸宿。
那還是在1985年,在日本媒體當中,《朝日新聞》第一個挺身而出,公開批評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主張「此舉會刺激中國,中國正在以嚴厲的目光盯著首相的舉動」。此後,中日兩國每逢年度「8·15」,都會有一場媒體激戰、外交激戰、情感激戰。
在戰後75年的今天,《朝日新聞》又是如何宣傳反戰和平的呢?翻開該報「戰後75周年特集」,可以看到這樣一些題目——《通過著書來傳遞被奪去家族的現實,失去雙親的86歲老女人成為繪本的主人公》、《家人都以為是幽靈,活著回來的原特攻隊員的補償》、《因戰爭中斷的棒球,原松山中學棒球隊員曾我部桑的回憶》、《肉彈三勇士,25歲記者的追擊》、《豐州空襲的畫作公開中,畫家在原海軍工廠辦展》、《透過被服支廠看軍都廣島的慘狀》、《高倉健的戰爭記憶,24人的證言變成了書籍》、《柳樂優彌扮演核彈研發人員,戰後75年感到的恐懼》……
依舊是通過戰爭經歷者的恐怖記憶,來讓年輕人懼怕戰爭,懼怕做政府的工具人、懼怕做炮灰。
1982年,日本《廣告批評》雜誌上曾經發出一份反戰海報,題目是「恭請首相先上前線」。這句廣告語一時流行起來,在安倍政權宣布解除集體自衛權時,又被當代年輕人拿出來當作自己的態度。但是,這句走紅的廣告語話的背後,顯現的不過是日本年輕人對戰爭的反感,對自己可能「被犧牲」的懼怕,絲毫看不到對侵略戰爭的反思與反省。日本戰後的和平反戰教育,有一個死角就這樣持續存在著!
如今,就連對二戰究竟是在哪一天結束的,日本也與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認識。2010年,俄羅斯決定將每年的9月2日定為「對日勝利紀念日」。後來,經過日本的多方遊說,最終妥協為措辭稍緩的「二戰結束紀念日」。2014年,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將每年的9月3日定為中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日本人呢,則是把每年的8月15日,稱為「終戰紀念日」,因為昭和天皇在這一天通過「玉音放送」的形式,向全日本宣布「戰爭終結」。時至今日,日本文部科學省認定的歷史教科書中,只有「終戰」一語,而沒有「戰敗」一詞,更不要說「反省」了。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第二波來勢洶洶,在戰後75周年的今天,靖國神社為了避免集體感染,已經宣布將8月15的「終戰參拜日」,改為8月8日到8月16日的「終戰參拜周」。成立於1981年的跨黨派國會議員聯盟——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之會,也首次宣布取消集體參拜。此外,已經有19個地方城市的「遺族會」宣布取消上京參拜,他們擔心高齡者感染新冠。象徵和平的放鴿儀式等,也不允許普通民眾參加。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局勢下,往日的「悲情」,無法在靖國神社釋放;過往的苦難,無法在靖國神社再訴;那些餘年不多的老年人也無法到靖國神社仰望天空與死在戰場上的兒子相約再見。由此,也可以看出「靖國參拜」背後的虛偽性。那些所謂的「英靈」當年可以為國捐軀,如今日本上上下下為了「保命」,就可以在戰後75周年將他們置于靖國神社而不顧了。這裡,凸顯的不僅是日本的「戰爭觀」,更是日本的「生命觀」。惟有了解了日本人的「生命觀」,才會對日本有更加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