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有聰明才智,能夠成為一個機智聰慧的人。所以,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尋找「益智」的各種方法,都嘗試提高孩子的智力。
但孩子智力的高低其實從小就能觀察出來。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聰不聰明,智力的高低,都體現在手上,不用等到長大再觀察。」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加拿大神經外科醫師Wilder Penfield曾經對這方面做過調查研究:我們常用的十根手指和手掌對大腦有非常明顯的刺激。
就算手部細小的動作也可以充分刺激大腦,提高智力水平。不過,像我們平日裡用筷子吃飯、或者用手機打字等等動作,由於已經固化,大腦已經形成習慣,就不會再有刺激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手一般都是用來感知物品,或者拿取物品。這個過程就都需要運用大腦皮層,所以,只要可以同時刺激左右腦的話,就可以充分地激活大腦,提升孩子智力,那我們做著什麼可以充分地調動兩個腦區一起活動呢?答案就是摺紙。
摺紙大家並不陌生,相信小時候大家都折過。紙飛機、紙衣服、紙褲子等等厲害一點可以折出蜘蛛、千紙鶴等等小動物。雖說摺紙是小孩玩的遊戲,但是,摺紙也並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孩子在摺紙的過程中,首先要認真觀察每一個細節,然後充分活動自己的手腕、十指,並且還要準確快速地判斷物體的形狀、大小、方向等等。所以說,摺紙不僅可以成功刺激大腦皮層,還可以鍛鍊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識別能力。所以,家長越早讓孩子摺紙,對孩子的好處就越多。
摺紙的同時,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因為在摺紙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折錯或者方式不對等問題,導致摺紙失敗,折成不了想要的形狀。所以,孩子要反覆記憶摺紙的方式自己出現錯誤的形狀。並且隨著摺紙造型的不斷變化,指尖的力度也要隨之改變,在提升記憶力的同時還能鍛鍊忍耐力。
在日本,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很喜歡摺紙。摺紙並不是一項只屬於小孩子的娛樂。他們在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教孩子摺紙,從最開始簡單的造型逐漸提升難度,最後甚至可以折出三維立體的物品。
日本的摺紙文化非常濃厚,也出現了許多摺紙大師。比如山本勝博、神谷哲史、中村開己等。其中,中村開己曾經折出過一套有趣的動態摺紙而深受許多人民的喜愛。
平平無奇的一張紙,通過孩子的雙手就可以變成顏值高還有趣的各種生動的小物品。
靈活的企鵝、可愛的小猴子、圓圓的桃子等等,通過孩子的雙手創造出來的物品往往都是充滿生命力的,父母應該把孩子們的作品珍藏起來,留給孩子長大後觀看,也是記載孩子成長歷史的重要見證。
這套摺紙玩具還沒有引進中國前,很多寶媽通過代購從日本高價買原版,一本書就要花200多,中國引進並進行改良後原價為128元,現在搞活動,僅需99元便能為孩子帶去18個小驚喜,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璐璐媽,一個女孩的媽媽,母嬰行業培訓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業育兒領域創作者,為上千家長提供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