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篆書起源到各時期的發展,從篆書欣賞到篆書的學習:雜談篆書

2020-12-13 杉石

篆字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篆書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一,它和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一道構成了獨特的中國漢字書法藝術。篆書的很多書法經典佳作,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至今仍被書法愛好者所學習和欣賞。

在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中,篆書恐怕是最神秘,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種書體。它如何的起源與演變?又在歷朝歷代各個時期如何發展?我們應該如何欣賞篆書?又如何學習篆書?當代篆書發展現狀?

這些問題,恐怕書法愛好者並不太熟悉。本文就試著就這些問題做一回溯與分析,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引來更多對傳統書法文化的研究與討論。

篆書起源

歷史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被稱為「先秦」。

先秦時期的文字包括以下四種:

1、從文字誕生之初就產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由巫師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都是佔卜、或祭袍活動的文字。

2、商朝時期誕生的金文;金文是商朝時期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其有名的代表作有《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等。金文起源於商朝只是目前的普遍看法,還有待確切考證。事實上,關於金文涎生的時間是有爭議的,一種認為金文是由甲骨文發展而來。另一種則認為,金文的起源早於甲骨文。

3、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石鼓文,石鼓文為東周戰國時代的秦國刻石,是秦王命人鑿造的十枚石鼓,上面內容都是用籀文刻的四言詩,記載一些秦王遊獵之事。

4、還有竹簡木牘、帛書等。

先秦時期產生的這些文字被後世統稱為「大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文字、貸幣、車轍和度量衡等,即「車同軌,書同文」。他命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的工作,李斯以秦國文字為文字統一標準,撰寫了一批文字,刻在全國各地的名山上供人參照學習,有《泰山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琅琊臺刻石》。

秦始皇統一後的文字被後世稱為小篆,也叫秦篆。

大篆和小篆被統稱為篆書。

李斯始創了小篆,被後世稱為小篆的「鼻祖」。李斯在皇始皇統一文字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篆相比較大篆,在形體筆畫上都作了省略,在字數上比大篆有所增加,在書寫上更加有規可循。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小篆字體修長端莊,結構疏密有致。線條勻稱,以中鋒用筆為主,章法上上密下疏,排列整齊。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由於小篆是官書,只在正式隆重的場合使用,在民間的普及程度有限。在民間,人們仍大量使用簡牘、帛書和民間的刻符等。

篆書的發展及演變:

漢代篆書:秦朝之後的漢朝,是中國文字演變和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是多種書體共存並互相影響的時期,篆書、隸書、章草等都書體都處在應用與發展變化之中。一方面,古文字逐漸完成歷史使命,走向終結。另一方面,今文字日趨發展,並逐漸成熟。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文字逐漸顯現出藝術自覺性。

篆書在漢代,呈現出兩方面特點:

一是仍然保留通用性。在漢代的官方高級文書和重要儀典,如詔書、碑額、官印、宮磚等場合,篆書依然是通用文字之一。

二是漢代篆書也逐漸的由實用性上向藝術性上演變。受新興文字的影響,西漢的篆書體勢由秦代的弧圓變得方正,呈現出方圓兼備的特點。東漢的篆書無論是從筆法,還是外形結構上都呈現出不同於小篆的各種風格特徵。漢篆著名的碑額有《韓仁銘》、《西狹頌》、《華山碑》、《孔宙碑》、《袁博碑》等,這些篆書碑刻風格逈異,各具風貌,是後世了解漢篆的一個重要窗口。

漢《韓仁銘》

漢代篆書既有對秦代小篆的傳續,更有對秦代小篆的發展變化。在小篆的延續和發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國兩晉時期的篆書:在三國兩晉時期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逐漸發展成熟,書法藝術步入完全自覺性的歷史新階段,篆書發展在這個時期陷入低谷,在篆書理論和篆書藝術表現上均乏善可陳。

其實,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篆書在這段時期的衰落實屬必然,篆書的特點是書寫繁瑣,通用性差,一直是作為官方的文字而存在,即使在小篆一統文字後的秦代民間應用也極不廣泛,接受度也不高,只被當成官書。在那些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時才會應用到。而三國兩晉時,楷書、行書、草書等書寫更簡單便利的書體逐漸發展成熟,漸漸的取代了篆書和隸書等書體的實用空間。而且隨著書法藝術逐漸自覺化,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在藝術表現力上更具優勢的書體就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所以說此消彼長,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在三國兩晉的繁榮發展壓縮了篆書、隸書的發展空間,篆隸漸漸衰落也就成為必然

篆書發展的這種頹勢,一直持續到了隋朝未期,隨著唐朝文化盛世的到來才有了改變。

唐代篆書: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政治開明,國力強盛,無論經濟還是文化都極大的繁榮。唐代的書法藝術也得益於此,各書體皆得到蓬勃發展,篆書也隨之復興。唐代的帝王們對書法極為重視,據史料記載,唐代皇帝中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等人都善習篆書。

《碑帖敘錄》記載:「《代國長公主碑》唐玄宗李隆基篆額。」據《金石錄》載:「《唐工部尚書來曜碑》肅宗篆額。巜唐慈恩寺常住莊地碑》大曆六年代宗篆額。

唐代篆書復興的代表性人物是李陽冰,他與秦朝的李斯被後人稱為篆書上的「二李」,李陽冰酷愛篆書,他對李斯的小篆用功極深,並在李斯小篆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出「玉箸篆」和「鐵線篆」。其篆書體勢修長,結構端莊,用筆纖細勻稱。李陽冰的篆書存世作品有《三墳記》、《謙卦銘》、《怡亭銘》等。

李陽冰《三墳記》

唐代還有史惟則、瞿令問等篆書名家。

唐代篆書在歷史上頗負盛名,人們普遍認為唐代在篆書上的成就,是秦朝李斯始創小篆之後的另一座高峰。

宋代篆書:宋代在篆書上的成就不如唐代,但也不差,儘管宋代沒出過李斯、李陽冰那樣有名的篆書大家,但擅篆者也不少,比如宋代釋夢英、徐鉉、徐錯、郭忠恕等人。

釋夢英是宋代高僧,擅長篆書。據史料記載其:

」效十八體書,尤工玉箸。」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夢英」與郭忠恕同時習篆,皆宗李陽冰。"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宋代釋夢英和郭忠恕的篆書師從唐代李陽冰。釋夢英的篆書筆法精緻老道,其篆書水平並不在李陽冰之下。宋人陶毅在其所著《夢英篆書千字文碑序》中贊曰:史籀沒而蔡邕作,陽冰死而夢英生。」

釋夢英的篆書作品有《篆書千字文》、《篆書夢英十八體詩刻》等傳世。

釋夢英的篆書《千字文》

後世皆知宋朝書家們在行書上成就很高,卻對宋代書者的篆書了解很少,這一方面是他們行書上的光芒過於耀目,掩蓋了其在篆書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宋朝書家們的篆書作品傳世極少,人們對他們的篆書不甚了解。宋代書法大師黃庭堅以行書和草書名揚千古,為人所熟知。據史料記載,其在篆書上也用功很深,也很有造詣,只是其篆書作品未有存世者。

黃庭堅對習篆非常重視,他曾說:

今士大夫不知(篆籀)十室而九夫,不學篆籀書,真行草都難工,今世書家,都不究其理。

黃庭堅認為:不學好篆書,其它的書體也很難學好。

宋代書法尚意,宋代的文人書家講究詩書情趣,宋代的篆書也因為脫離了實用性,而完全成了文人書者欣賞把玩的藝術愛好。宋代金石學大興,文人書者們對篆隸、金石碑刻興趣大增。在這種背景下,宋代在古文字學的研究上頗有建樹,留下了很多這方面的著作,有王厚之著《鐘鼎款識》、郭忠恕著《汗簡》、薛尚功著《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歐陽修著《集古錄》等。這些著作為之後的元、明、清在篆書與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整體來說:宋代早期,篆書取法唐代李陽冰,篆書風格與唐人篆書並無二致,後期風格呈現多樣化,裝飾化,個性化的特點。

元代篆書:元代書法泛起復古思潮,研習篆隸的書家很多,在篆書的理論著作方面頗有建樹。有名的著作有趙孟著《印史序》、楊桓著《六書統》、周伯琦著《說文字源》、應在著《篆法點畫辨決》等等。

在元代,篆書的應用更加廣泛,除了碑刻、墓蓋、匾額等篆書常用場景外,篆書還大量的被應用到書畫作品的題跋中,還出現以篆書作「引首」。

在元代以前,篆書多以石刻的方式留存,在元代,以篆書書寫的墨跡作品很多,這使得篆書的表現形式更直觀,更多樣化。

在篆書的藝術表現方面,有成就者也不少,如趙孟、虞集、錢良佑等人。

書法大家趙孟在篆書方面也顯現了他超常的藝術天賦,他大篆、小篆皆擅長。趙孟的篆書師出《石鼓文》、李斯的小篆和唐代李陽冰的篆法。

他的篆書端莊秀麗,雅韻多姿,非常精緻。其篆書代表作有《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張總管墓志銘卷》、《湖州妙嚴寺記》、《光福寺重建塔記》等等。

趙孟篆

元代篆書在趙孟等人的影響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篆書的傳承上和延續上做出了貢獻。

明代篆書:明代篆書繼承了元代趙孟等人的衣缽,明代的書家們也大都深受趙孟復古主義的影響。在明代早期的篆書中我們可見,更多的是對秦篆及唐人篆的良好傳承,雖然明代早期的篆書個性化不太明顯,但書風傳統,篆法古樸,對傳統經典有很深的研習。

在經過早期的積累後,明代的篆書在中後期迎來個性化大發展、大轉變,以李東陽、喬宇、徐霖等為代表的書家開始嘗試新風格,從早期的對篆書傳統的繼承開始向個性化發展轉變。

李東陽篆

晚明時期的書法家趙宦光是明代篆書篇章中,必須提及的名字,趙宦光精於篆書,在篆書創作和理論上皆有建樹,他在篆書中摻入草法,開「草篆」書法之先河,在篆書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另開篇章,堪稱大膽的創新與嘗試,對後世學篆者如鄧石如等人產生了深刻影響。

他還著有《篆學指南》等理論著作,對明代篆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趙宦光篆

明代的書家們在篆書的發展創新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篆書藝術個性化的展示上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清代篆書:篆書發展到清代,進入鼎盛時期。清代篆書的繁榮與復興與當時的學術環境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其中樸學(即考據學)和金石學等的影響對清代篆書的發展極為關鍵,這些學術研究與思想為清代篆書大發展、大繁榮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清代中期,碑學興起,文人書家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研習篆書的書者大量出現。清代篆書的風格上也發生了轉變,書家們追求個性化的展現,紛紛的從秦篆的束縛中突破出來,他們從商周鼎彝、金文、石鼓刻石、漢代碑額、瓦當等古文字中吸取精華,形成了篆書的不同風格和流派。

清代有影響的篆書名家鄧石如、劉墉、吳昌碩、趙之謙、翁方綱、錢坫等人在篆書發展歷史上擁有顯赫地位,都堪稱篆書大家。

鄧石如篆

清代的篆書無論從藝術水平、篆書風格的多樣化、高水平有影響的書家的數量、篆書相關的理論著作和研究等各個方面都堪稱歷史最強。說清代是篆書發展的盛世毫不為過。

當代篆書:篆書發展到了近代和當代仍然有很頑強的生命力,仍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儘管當代篆書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但他仍然以其珍貴的藝術價值吸引了很多書法愛好者欣賞它,學習它。在當代中國書協主辦的書法展賽中,高水平的篆書參展作品總能見到,這說明篆書這一古老的書體在當代被很好的傳承。

當代國展入選篆書作品

如何欣賞、學習篆書?

篆書是古老的文字,來自於我們祖先,他們通過觀察世間的萬物,而獲得靈感,才創造出這些偉大的文字。這些文字中包含著天相地勢、陰陽聚合。這些文字或象形、或會意,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我們的祖先們通過對平衡、重心、對稱、等距、勻稱等體勢上的把握,將篆書之美展現在形體中。通過避讓、照應,顧盼等方式將筆畫間的矛盾轉化為藝術之美。這些篆書結構上的安排處理,將篆書的結構之美,展示得淋漓盡致,也處處體現著古老的東方哲學思想。

篆書的筆法,講究中鋒用筆,用飽滿、圓潤的線條展現篆書的高古和莊重。篆書線條柔中帶鋼、蘊含力量,充滿質感,絲毫不顯疲軟虛垮。

篆書在筆畫處理上,粗細變化不求明顯,以勻稱、典雅的線條形態來展現靜態高雅的、略顯神秘的篆書氣質。在用筆的起收上,篆書含蓄內斂。可以說:篆書的優雅氣質全靠筆畫線條來展現。

在章法上,一幅好的篆書作品要自然整齊,字勢流暢,間距合理,疏密得當。

總之,一幅好的篆書作品能讓欣賞者感受到古文字的莊重氣質,能讓欣賞者感受到篆書優雅的形體結構之美和線條圓潤流暢之美,能讓欣賞者感受到篆書書法獨特的藝術魅力。

我們要學習篆書,就要對篆書的基本知識有一些了解,要先學習一些古文字學,先學會認識那些古文字,然後才是動筆書寫。在學習篆書時,也要像學習其它書體一樣,臨習一些篆書經典。

一般來說,學習篆書從小篆入手是比較好的選擇,小篆結體工整規律,用筆圓轉流暢。以中鋒用筆為主,這些特點非常適合初學者。待學習有了基礎,可以上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去感受、領略大篆的古文字藝術魅力。

可供學習、臨摹的小篆經典石刻有秦代李斯的《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澤山刻石》、唐代李陽冰《城隍廟記》、清代鄧石如《自氏草堂記》等等。

篆書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我們了解古代文明的一個窗口,我們應好好地將它傳承發展下去,讓一代代的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都能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受到篆書書法那莊重和典雅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

《元代篆書探究》

相關焦點

  • 淺談篆書的發展
    篆書是最古老而又最年輕的書法,中國文字起源於結繩、象形等六藝,並一直延續不斷,從簡單的記事,到形象表述,再到秦始皇的「書同文」、規範化、統一化,且頑強地根植於象形圖案化的文字土壤,並延伸、演變出隸書、章草、今草、真書等多種書寫形式,在幾千年的漫長演變過程中,不僅篆書沒有完全被後來發展的書體所取代,而且歷代都有相傳、繁衍,真正從記事的符號功能轉變為藝術的功能,使這種古老而新穎的字體煥發出燦爛的光輝
  • 學篆書,從識篆字開始
    篆書是最早出現的漢字書體。學習書法不單是要學習寫字,還要了解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和與漢字書寫有關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一方面了解篆書基礎知識方面的內容,包括哪些主要的字體樣式,發展變化的基本過程,了解篆書的用筆、結字和章法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 書法名家石開篆書非驢非馬,網友批其鬼畫符,專家:篆書的大貢獻
    石開教授中國書法發展這麼多年來,人們對這門藝術的認知也在不斷變化,但是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堅持傳承,要在傳統的書法特性上一成不變的繼承下去;一種是要在傳統的書法特性上有創新的去發展。兩種做法,第二種更能適應書法藝術的生命力,也是大多數人堅持的。
  • 張旭光:寫好草書的秘密:必須學習篆書
    而草書因為書寫速度快,對線質和書寫水平的要求則更高,如果缺乏篆書書寫的這種能力的話,草書肯定是寫不好的,因為線質難以過關。自古以來,古人們在學習草書時,都把篆書作為一門必修課來完成,我們每讀一個古人的簡歷時,他們都是精通於篆書的,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基礎,他們在寫起草書書法時,往往都顯得很輕鬆。
  • 它讓漢字有了標準——篆書
    篆書的來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國建立後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
  • 如何練好篆書
    篆書是一種非常美觀的書體,形體修長,結構對稱,線條圓轉流暢且有韻律,婉麗瀟灑,氣魄宏大,是書法藝術的瑰寶。這麼漂亮的書體,我們又如何練好呢?要想練好篆書,必須學會筆筆中鋒,筆畫粗細均勻。篆書筆畫以圓畫為主,多圓轉而無方折,圓勁細挺是篆書筆畫的基本審美特徵。學篆書必須從基本筆畫入手,循序漸進,掌握好偏旁書寫技巧及章法的運用,是學好篆書的關鍵。
  •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中書協是書法家隊伍的頂尖組成人員,在這個書法系統內,又按照書法理論、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類別,分成了一些不同專業的委員會。事實上,這種分法有科學性,也有非必要性。
  •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字體-篆書
    篆書的來源 春秋戰國時期, 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 一字多形的情況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篆書的種類較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即甲骨文、大篆和小篆。
  • 李建軍篆書作品:明德守道,篆文煥彩
    從小學、中學到下鄉,他很喜歡辦宣傳欄,抄黑板報。1977年考上大學之後,他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化作品和文學名著,直至畢業從政20多年,也買了很多古代名家字帖和書法集,心摹手追,得到了極大的精神享受,提升了審美眼光和鑑賞能力,也為自己思想境界的升華尋找到一個最佳突破口。  提到李建軍的人品,同事和朋友沒有不豎大拇指的,他內柔外剛,熱情直爽,豪邁坦蕩,同時兼具儒雅、智慧和靈氣。
  • 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
    導語:秋天到了,「秋」字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怎麼寫才好看?秋天是個美好的季節,也是收穫的季節。今年的立秋時間是公曆八月七日。立秋後,人們將告別炎熱而迎來涼意。關於「秋」字的寫法,無論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有多種寫法。
  • 篆書書寫的筆畫順序(組圖)
    學過書法的人都應該知道,篆書比較圓滑,簡潔明了,看著簡單寫起來難,其中是蘊含著一定道理的。怎樣才能寫好一筆篆書呢?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主要是前一筆的盡處無須回鋒,後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於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一個是現在學習書法的環境變了,老一代書法家教給我們的經驗是學習書法要從楷書入手,最好是從唐代的楷書入手,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有其歷史的原因,因為明清時期,少兒啟蒙學習書法,比僅僅是學習書法,更是學習識字和寫字,當然是以實用為主,唐代的楷書就是他們識字寫字的模本,練習書法的同時,也能夠學會最實用的字體,楷書。
  • 篆書尋出路!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靈書道」免費學習海量書法視頻 篆書,在我國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書中,位居首位,充分說明了它與其他四種書體的關係。亦即是說,其他四種書體均由篆書衍變而來,從中可看出篆書在中國書體發生、發展中的首要地位。
  • 吳讓之丨16幅高清篆書真跡欣賞:靈動典雅,疏朗飄逸,不輸鄧石如
    在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中,甲骨文、金文之後出現的是篆書。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字體中,最古老的就是秦始皇時期的篆書。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在歷代書畫作品中常見的紅色印章,其中文字曲線多、難辨識,用的就是篆體。
  • 金針度人 授人以漁——讀仇高馳《篆書藝術十講》
    認識、了解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仇高馳的人,私底下都常常稱讚他的篆書"厲害"。待細細閱讀了仇高馳的新著《篆書藝術十講》之後,才知道群眾的眼睛真是"雪亮的",人們心中那個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兩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的人,在"篆書"方面的造詣,的確不一般。透過這本書,筆者覺得筆墨功力深厚的仇高馳已堪稱當今"向傳統要傳統"的篆書大家。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我是強烈主張學篆刻一定要練好篆書書法的。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跟有些朋友的看法不一致,他們態度堅決並且持之有據:你看,漢代的工匠們,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認識篆書,更談不上篆書書法家,但是漢印卻成了千年之後的經典!
  • 書法家鄧石如篆書朱晦盦為南康守四屏精品書法欣賞收藏
    鄧石如篆書朱晦為南康守四屏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精四體書。篆書沉雄樸厚,自成面目。篆刻蒼勁莊嚴,流利清新,世稱"鄧派",也稱"皖派"。揚州市博物館藏有一件朱拓鄧石如篆書四屏,其幅高一百二十七釐米,幅寬三十一釐米。條屏中的朱晦盦為南宋理學家朱熹,陸子靜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四屏內容是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一段名人軼事。
  • 《書法問集》604、學習某時期的篆刻印風,篆書也要對應學嗎?
    【篆刻是一門學問,篆刻並不僅僅只是刻篆書。】篆刻:雕刻印章。現在篆刻的定義已經,並不只是用使用篆書的印。現在連上面這樣的機器印章的字體刻出來的章,很多人都叫篆刻印章。千萬不要覺得篆刻就一定要刻篆書,而且現在關於篆刻所謂的「印風」,也是各有說法。如果你的印譜是秦漢印,你也不可能有多少秦漢篆書可以練習,並且如果看過印譜,印章風格的區別文字部分較小。僅僅漢印,有些人就有多種的說法。
  • 篆書筆法「三要」,如何具體寫出來?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吳昌碩篆書唐詩一首王澍在《竹雲題跋》中說:「餘常說篆法有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言恭達先生以多年的篆書實踐和書學思考對「三要」進行了闡釋。孫過庭曾說:「篆尚婉而通」,其義簡潔而深邃,既闡述了篆書線條圓轉之形狀,通暢之氣韻,又強調了其中鋒用筆所表現出的線條形態,即飽滿、圓轉、通暢。劉熙載認為孫過庭的觀點不夠辯證,補充道:「餘謂此須婉而愈勁,通而愈節,乃可。不然,恐涉於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