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2020-12-16 丹青中國

【丹青中國】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吳昌碩篆書

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書法的各種形態以及書法的趣聞軼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書法五種字體的練習方法,以便於使那些想學書法的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個書法之「門」如何走進。

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篆書的種類較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即甲骨文、大篆和小篆。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屬於殷商時期的佔卜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因甲骨文多為鍥刻文字,故筆法瘦勁挺拔,線條似鋼筋鐵線一般。大篆包括籀文、金文和石鼓文,以西周青銅器銘文為代表。金文盛行於東周,其用筆與甲骨文風格不同,它以粗壯雄渾、樸茂厚重見長,結體上講究參差變化,造型呈現出絢爛多姿的風貌。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統一六國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書寫的一種簡化而規範的文字,所以小篆也稱作「秦篆」,小篆的筆法圓轉平正,筆畫圓起圓收,線條粗細相近,字形修長,結體勻稱平衡,成章則顯得十分整齊規矩,故又被稱為「玉箸」篆,即其線條如玉質筷子一樣圓潤。

篆書於今的實用價值,雖然與楷書、行書幾乎無法相比,但學習寫篆書,可以從中了解到文字的產生與演變過程,增進古文字學知識,所謂追本溯源,以求根深葉茂。特別是篆書的筆法要求筆筆中鋒,藏頭護尾,筆力集中,線條端莊、樸茂、凝重,行筆沉著而有力,可為學寫其他書體的用筆,練就出堅實的基本功,增強筆畫的厚度和力度,免去輕佻與浮滑。若練習篆刻,則更必須要寫好篆書。對於初學篆書者,從小篆人手最為適宜。因為小篆線條均衡,結構規範,造型平穩,有規可循。

篆書

篆書的難度在於把握它的結體,一般的書體跟我們現在掌握的漢字結體基本一致,只是用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需要寫成繁體字。而篆書不僅僅是繁體的問題,它的結體基本保留著古文字的風貌。學習篆書,需要在學習筆法章法的同時,要多記住一些篆書的字體,以便為今後的篆書書法創作打下基礎。

第一,篆書用筆。篆書用筆的最大特徵就是圓,即圓潤、圓轉。應該說,「圓」是篆書最主要的審美特徵。其用筆的起收,以圓筆為主,線條也以圓轉居多,藏頭護尾,圓起圓收。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篆尚婉而通。」所謂婉,即婉轉、婉曲;所謂通,即圓通、貫通。篆書在圓轉中又講求勁直,即筆勢內撅,線畫均勻,力集聚而凝重,筆畫盡顯渾厚沉穆之態。篆書的用筆特點:一是以中鋒為主,其運筆方法採用逆鋒起筆。行筆要不偏不側,沉穩中正,收筆時先頓筆之後再回鋒收筆,動作自然,提按適度,使線條的首尾乃至邊緣皆成圓狀。一般來說,起、收筆處務必沉穩,行筆舒緩,用力趨於均衡,提按的幅度變化較小,以使線條粗細均勻,厚重凝練,似森森古柏之堅勁。二是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篆書的筆畫示人以圓潤、婉轉、貫通,筆鋒內斂而不外露,含蓄而不張揚,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它的起筆與收筆方面,即運用了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的筆法。所謂藏頭,即逆鋒起筆,不使鋒芒外露,不出現尖鋒或方折形狀,而將尖鋒掩藏於線條之內,使得起筆圓渾含蓄,豐滿強勁。所謂護尾,即收筆時講求穩健回鋒,不減力,不外拓,力聚畫中,其圓潤與起筆同形。篆書的這種藏頭護尾筆法充分展示了圓起圓收的特徵。唐代顏真卿的楷書筆畫雄健,結體寬博,氣勢磅礴,在中國書史上獨樹一幟。而顏體楷書的起收筆多為藏頭護尾,圓渾厚重,主要是吸取和運用了篆書的筆法。故篆書的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為隸書和楷書的起收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圓轉過渡,光滑銜接。「圓」是篆書最主要的審美特徵。當筆畫與筆畫銜接時,篆書採用圓轉過渡,不僅筆圓而且勢也圓,婉通柔韌,且能於圓曲之中充盈著勁直之力,圓得有精神,圓得雄健,體現出曲中寓直,直曲相滲,過渡自然之美,銜接處光滑圓潤,雖有些圈線需幾筆拼接寫成,但銜接得不露痕跡,天衣無縫,婉轉而通達,流貫而暢通。篆書的筆畫相對其他書體筆畫來說比較簡單,種類也主要有橫畫、豎畫、弧畫等。只有正確地掌握各種筆畫的用筆方法,才能寫出規範化的線條來。篆書的橫畫線條平穩,粗細均衡,首尾圓渾,形同壯士手中鐵棍,堅實而勁直。其運筆方法為:逆人回鋒起筆,再提筆中鋒舒緩運行,至末端先頓筆之後即順勢回鋒收筆。篆書的豎畫挺拔勁健,如擎天柱一般,堅不可摧,可對整個字起到支撐和確定重心的作用。

其運筆方法為:筆尖觸紙:筆尖觸紙自下而上逆鋒徐徐上引,略頓筆後再轉筆澀筆向下運行,柔中帶剛,收筆時略頓後則向上收鋒收束。篆書中的弧畫較多,即行筆略帶曲線。要寫好弧畫,把握弧彎的大小是其關鍵所在,過大則顯得疲弱無力,過小又流於生硬呆板。因此,適度地控制好弧彎,才能使線條剛柔相濟。

第二,篆書結體。篆書的結體總體來說是比較整齊嚴謹的。在這方面的表現,小篆最富有代表性,可以說小篆的結體已成為公式化的格局,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因而更有規可循,有矩可依。它的結體特點:一是形體修長。通過比較印證,小篆的外形屬於長方形,而大篆金文近方近圓均有。小篆沒有撇、捺、鉤的筆畫,只有直線或弧線。觀察小篆的整體造型,給人以修長秀美之感。書寫時要做到橫畫短,豎畫長,但長與短鬚勻稱,不可過分誇張。若比例失調,將字形寫得太瘦長,則無美感可言。因此,確定整體造型修長之後,對各類部件間的關係要處理得當,比例合理,搭配均衡。二是上密下疏。上下結構的字,無論是上寬下窄,還是上窄下寬,上部件都要安排得緊湊集中,下部件則應疏鬆開朗,形成上緊下松之勢,以顯出體態修長、亭亭玉立之姿。組合時,上部件諸筆畫當緊而短,下部則松而長,一緊一松,一收一放,疏密相問,鬆緊適度。三是左右平衡。小篆中左右結構的字,兩邊要顧盼照應。左寬則右讓左,右寬則左讓右。左長右短鬚右倚左,左短右長則應左附右。若寬窄相近,可平分秋色。小篆對左右結構的字很講究平衡對稱,主次分明,且又能將左右兩部件融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

第三,篆書臨摹範本學習小篆宜從秦篆人手。小篆有不同的流派。一派是以李斯為代表的「秦篆」,唐李陽冰遙接李斯衣缽,獨步一時,世稱「二李」。他們寫的小篆,筆線粗細均勻,道麗流暢,結體平正端莊而飄逸有致,宛如「銀絲盤曲,玉箸縱橫」,因此被稱為「玉箸篆」、「鐵線篆」。另一派是以清鄧石如為代表的「清篆」,吳熙載、楊沂孫、吳大澂、趙之謙等,均是這一流派中的佼佼者。他們寫的小篆,突破了筆線粗細一致的傳統寫法,運用了輕重、提按、頓挫等筆法,寫出的筆線有豐富的變化。初學者可以可以參考李斯的《泰山石刻》和《嶧山碑》,李陽冰的《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吳熙載篆書,趙之謙篆書,吳昌碩篆書等等。

相關焦點

  •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現在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書法老師選擇讓初學書法的小學生練習隸書或者篆書,這雖然不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歷史上就早已有之,但在當代卻明顯更多一些,我覺得原因有兩個。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行書篇他們留下來的不朽之作是後世學習的範本,是書法入門的鑰匙,也是創新的基礎。行書之「行」,張懷瓘解釋為「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行書,大體保留了楷書的字形,部分吸收草法,使之像草書那樣適當減省、連帶,既便捷易識,又活潑灑脫,富於生動之美。還是以「書法三要素」為框架做一簡單的介紹。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隸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隸書篇隸書在筆畫形態、結構方式以及書寫方式上與篆書相比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質,大大的豐富了書法的藝術表現力。隸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書風。按照歷史順序可分為秦隸、漢隸、魏隸、唐隸、清隸。秦隸處於隸書的萌生期,具有不成熟性和過渡性的特點。隸書初定,尚留有篆書餘痕。漢隸就是指的是漢代的隸書了。隸書在漢代幾經發展變化,隸書進入了成熟期。
  • 河北書法名家馮寶麟,精選18幅篆書佳作:丰神秀逸,不弱鄧石如
    馮寶麟 篆書眾所周知,書法的筆法是有共性的。比如楷書寫得好的人,不可能不會寫其他的書體,甚至比一開始就上手練習其他書體的人可以更快的熟練掌握。這樣講,又有一些寫篆書的書法愛好者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篆書對點畫、線條的質量要求和審美的要求並不低於楷書。尤其是鐵線篆,描摹其形是寫小篆的大忌諱,看不出問題?只要把寫出來的東西掛起來,問題有多大比楷書還容易看出來,比如結構,鐵線篆對對稱性的要求比楷書高多了,一條線5釐米多長,寫的要婉轉還要挺拔。
  • 書法名家石開篆書非驢非馬,網友批其鬼畫符,專家:篆書的大貢獻
    石開教授中國書法發展這麼多年來,人們對這門藝術的認知也在不斷變化,但是無非是兩種。石開篆書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書法故事是石開教授。石開教授是福州人,他學習書法較早,又接受過謝義耕等書法名家的書法指點。因此石開教授在很小的時候就把書法基本功打得很深了。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楷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楷書篇章法是書法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欣賞書法作品 時不可忽略的一個指標。它不僅涉及字與字之間的連綴和搭配、行列之間的分布以及幅式、款識的安排等內在因素, 還關係到視覺心裡、審美習俗和書法作品的周圍環境、氛圍等外在影響。章法,簡言之,指謀篇布局的法則,或者書法作品的整體形式設計與布置。
  •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中書協是書法家隊伍的頂尖組成人員,在這個書法系統內,又按照書法理論、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類別,分成了一些不同專業的委員會。事實上,這種分法有科學性,也有非必要性。
  • 從篆書起源到各時期的發展,從篆書欣賞到篆書的學習:雜談篆書
    篆字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篆書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一,它和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一道構成了獨特的中國漢字書法藝術。篆書的很多書法經典佳作,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至今仍被書法愛好者所學習和欣賞。在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中,篆書恐怕是最神秘,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種書體。它如何的起源與演變?
  • 練習篆書,什麼樣的毛筆更適合初學者
    毛筆是練習書法必備的工具,每個學書的人,都應該對筆的選擇和使用上,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識。並且隨著練習內容的調整與書寫水平的提升,對筆的應用和選擇也會隨之調整,本文就和初學篆書的朋友,一起探討一下筆的選擇。
  • 王金泉談書法:篆書學氣,隸書學厚,楷書學法,草書學逸
    王金泉主修草行書和隸書,同時呢,兼顧楷書和篆書,諸體皆能。至於他的學書成績,咱們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反正就是獲了一大堆獎。王金泉同時兼顧那麼多書體,他是怎麼想的呢?或者說,他為什麼要學那麼多呢?不是說需要專和精嗎?
  •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特別是狂草,幾乎是一筆到底(又稱「一筆書」、「連綿草」),其體勢連綿,「如流水速、拔毛連茹、上下牽連」;常「借上字之末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連但要注意牽絲、縈帶的使用必須恰到好處,出之自然,不可刻意追求、狂怪繚繞,造成點畫不明、字跡不清,虛張聲勢。連綿要以輕細為宜,方可自然生動,如「精、乃、獻、致」。第三是節奏強烈。
  • 以篆書著名——書法大家吳大澄手札品讀
    吳氏文物收藏的聚散經歷差一點就被寫入中國近代外交屈辱史。清代民族英雄、愛國大臣吳大澄像吳大澂(1835~1903),字清卿,號恆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罷歸。一生喜愛金石,並工詩文書畫。
  • 迎合了評委的「好色」,這件篆書在書法國展獲獎
    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上,書法家張紅傑的篆書作品獲得優秀獎。這件作品取法清人篆書,氣息純正,也體現了較高的書寫水準。縱觀全國展中的獲獎、入展作品,沒有幾幅不是拼接的,也沒有幾幅是一種色調的,但過於裝飾不免使書家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一切為展覽而創作,去迎合評委的喜好,不少人喜歡將書法作品「包裝」、「深加工」,來提高獲獎入展的機率。張紅傑此作便是大環境下的典型產物。
  • 書法之門從這裡開啟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學書法應該從篆書入手。因為從書法歷史的角度看來,是先有了篆書,然後再次第有了隸書等字體。這個觀點明顯是不對的,甚至不需要花時間去辯駁. 如果單論字體出現早晚的話,哪怕不上溯到結繩,也要追溯到甲骨文呢。這明顯就不合理嘛。更何況,魏晉之後,書法發展史上,各字體發展歷程犬牙交錯,例如說同是草書,章草脫胎於隸書,今草的淵源則與楷書更接近。
  • 初學篆刻,我們為什麼要學好篆書書法?
    我是強烈主張學篆刻一定要練好篆書書法的。今天就來詳細說說這個問題。我的看法跟有些朋友的看法不一致,他們態度堅決並且持之有據:你看,漢代的工匠們,他們甚至可能都不認識篆書,更談不上篆書書法家,但是漢印卻成了千年之後的經典!
  • 淺談篆書的發展
    篆書是最古老而又最年輕的書法,中國文字起源於結繩、象形等六藝,並一直延續不斷,從簡單的記事,到形象表述,再到秦始皇的「書同文」、規範化、統一化,且頑強地根植於象形圖案化的文字土壤,並延伸、演變出隸書、章草、今草、真書等多種書寫形式,在幾千年的漫長演變過程中,不僅篆書沒有完全被後來發展的書體所取代,而且歷代都有相傳、繁衍,真正從記事的符號功能轉變為藝術的功能,使這種古老而新穎的字體煥發出燦爛的光輝
  • 篆書書寫的筆畫順序(組圖)
    學過書法的人都應該知道,篆書比較圓滑,簡潔明了,看著簡單寫起來難,其中是蘊含著一定道理的。怎樣才能寫好一筆篆書呢?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主要是前一筆的盡處無須回鋒,後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於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 書法,中國人的驕傲!
    齊白石《 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 4.255億 嘉德11年春拍 中國書法, 書法 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
  • 練習書法對人生的九大好處!
    二、練字、煉人字習書法者須天天臨帖.而在臨帖時須將全身之力通過腰、肩、臂、手的協調之力聚於筆端,在「八面出鋒」於紙上揮灑書寫時帶動了指、腕、肩、腰筋骨的鍛鍊,日久天長就可在練字的同時不經意中強健了筋骨,延緩了衰老,增強了體質。
  • 初學書法,從什麼字體開始練習效果最好,為什麼
    初學書法,從什麼字體開始練習效果最好,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既有欣賞價值,也有食用價值。有很多朋友,想學習書法,不知道該從何做起,有哪些基本知識要掌握。初學書法的人,不要自己隨意書寫什麼江湖體,也不能盲目隨意選擇字帖,一定要選合適的字帖。在字帖的選擇上,要選楷書(楷體),不宜選篆書、隸書,更不能選行書、行草和草書。而且,楷書,毛筆以顏、柳、趙、歐等四大名家為最好,硬筆以當代顧忠安、田英章、盧中南和司馬彥等為佳。楷書,一筆一畫,字體端正,筆畫均勻,書寫時行筆緩慢、穩妥、直接,尤其適宜初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