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中國】
中國書法的練習之篆書篇
中國書法的歷史演變過程,書法的各種形態以及書法的趣聞軼事。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書法五種字體的練習方法,以便於使那些想學書法的人,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知道這個書法之「門」如何走進。
篆書是漢字之「祖」、書體之「源」。篆書屬於古文字,自隸書等今文字出現以後,篆書的實用性就降低了,但藝術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仍然是人們從事書法藝術的創造時重要的一種字體。象其他的如隸、楷、行、草等種種書體均是由篆書繁衍派生出來的。篆書的種類較多,基本可分為三大類,即甲骨文、大篆和小篆。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屬於殷商時期的佔卜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因甲骨文多為鍥刻文字,故筆法瘦勁挺拔,線條似鋼筋鐵線一般。大篆包括籀文、金文和石鼓文,以西周青銅器銘文為代表。金文盛行於東周,其用筆與甲骨文風格不同,它以粗壯雄渾、樸茂厚重見長,結體上講究參差變化,造型呈現出絢爛多姿的風貌。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統一六國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書寫的一種簡化而規範的文字,所以小篆也稱作「秦篆」,小篆的筆法圓轉平正,筆畫圓起圓收,線條粗細相近,字形修長,結體勻稱平衡,成章則顯得十分整齊規矩,故又被稱為「玉箸」篆,即其線條如玉質筷子一樣圓潤。
篆書於今的實用價值,雖然與楷書、行書幾乎無法相比,但學習寫篆書,可以從中了解到文字的產生與演變過程,增進古文字學知識,所謂追本溯源,以求根深葉茂。特別是篆書的筆法要求筆筆中鋒,藏頭護尾,筆力集中,線條端莊、樸茂、凝重,行筆沉著而有力,可為學寫其他書體的用筆,練就出堅實的基本功,增強筆畫的厚度和力度,免去輕佻與浮滑。若練習篆刻,則更必須要寫好篆書。對於初學篆書者,從小篆人手最為適宜。因為小篆線條均衡,結構規範,造型平穩,有規可循。
篆書的難度在於把握它的結體,一般的書體跟我們現在掌握的漢字結體基本一致,只是用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需要寫成繁體字。而篆書不僅僅是繁體的問題,它的結體基本保留著古文字的風貌。學習篆書,需要在學習筆法章法的同時,要多記住一些篆書的字體,以便為今後的篆書書法創作打下基礎。
第一,篆書用筆。篆書用筆的最大特徵就是圓,即圓潤、圓轉。應該說,「圓」是篆書最主要的審美特徵。其用筆的起收,以圓筆為主,線條也以圓轉居多,藏頭護尾,圓起圓收。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篆尚婉而通。」所謂婉,即婉轉、婉曲;所謂通,即圓通、貫通。篆書在圓轉中又講求勁直,即筆勢內撅,線畫均勻,力集聚而凝重,筆畫盡顯渾厚沉穆之態。篆書的用筆特點:一是以中鋒為主,其運筆方法採用逆鋒起筆。行筆要不偏不側,沉穩中正,收筆時先頓筆之後再回鋒收筆,動作自然,提按適度,使線條的首尾乃至邊緣皆成圓狀。一般來說,起、收筆處務必沉穩,行筆舒緩,用力趨於均衡,提按的幅度變化較小,以使線條粗細均勻,厚重凝練,似森森古柏之堅勁。二是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篆書的筆畫示人以圓潤、婉轉、貫通,筆鋒內斂而不外露,含蓄而不張揚,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它的起筆與收筆方面,即運用了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的筆法。所謂藏頭,即逆鋒起筆,不使鋒芒外露,不出現尖鋒或方折形狀,而將尖鋒掩藏於線條之內,使得起筆圓渾含蓄,豐滿強勁。所謂護尾,即收筆時講求穩健回鋒,不減力,不外拓,力聚畫中,其圓潤與起筆同形。篆書的這種藏頭護尾筆法充分展示了圓起圓收的特徵。唐代顏真卿的楷書筆畫雄健,結體寬博,氣勢磅礴,在中國書史上獨樹一幟。而顏體楷書的起收筆多為藏頭護尾,圓渾厚重,主要是吸取和運用了篆書的筆法。故篆書的藏頭護尾、圓起圓收為隸書和楷書的起收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圓轉過渡,光滑銜接。「圓」是篆書最主要的審美特徵。當筆畫與筆畫銜接時,篆書採用圓轉過渡,不僅筆圓而且勢也圓,婉通柔韌,且能於圓曲之中充盈著勁直之力,圓得有精神,圓得雄健,體現出曲中寓直,直曲相滲,過渡自然之美,銜接處光滑圓潤,雖有些圈線需幾筆拼接寫成,但銜接得不露痕跡,天衣無縫,婉轉而通達,流貫而暢通。篆書的筆畫相對其他書體筆畫來說比較簡單,種類也主要有橫畫、豎畫、弧畫等。只有正確地掌握各種筆畫的用筆方法,才能寫出規範化的線條來。篆書的橫畫線條平穩,粗細均衡,首尾圓渾,形同壯士手中鐵棍,堅實而勁直。其運筆方法為:逆人回鋒起筆,再提筆中鋒舒緩運行,至末端先頓筆之後即順勢回鋒收筆。篆書的豎畫挺拔勁健,如擎天柱一般,堅不可摧,可對整個字起到支撐和確定重心的作用。
其運筆方法為:筆尖觸紙:筆尖觸紙自下而上逆鋒徐徐上引,略頓筆後再轉筆澀筆向下運行,柔中帶剛,收筆時略頓後則向上收鋒收束。篆書中的弧畫較多,即行筆略帶曲線。要寫好弧畫,把握弧彎的大小是其關鍵所在,過大則顯得疲弱無力,過小又流於生硬呆板。因此,適度地控制好弧彎,才能使線條剛柔相濟。
第二,篆書結體。篆書的結體總體來說是比較整齊嚴謹的。在這方面的表現,小篆最富有代表性,可以說小篆的結體已成為公式化的格局,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因而更有規可循,有矩可依。它的結體特點:一是形體修長。通過比較印證,小篆的外形屬於長方形,而大篆金文近方近圓均有。小篆沒有撇、捺、鉤的筆畫,只有直線或弧線。觀察小篆的整體造型,給人以修長秀美之感。書寫時要做到橫畫短,豎畫長,但長與短鬚勻稱,不可過分誇張。若比例失調,將字形寫得太瘦長,則無美感可言。因此,確定整體造型修長之後,對各類部件間的關係要處理得當,比例合理,搭配均衡。二是上密下疏。上下結構的字,無論是上寬下窄,還是上窄下寬,上部件都要安排得緊湊集中,下部件則應疏鬆開朗,形成上緊下松之勢,以顯出體態修長、亭亭玉立之姿。組合時,上部件諸筆畫當緊而短,下部則松而長,一緊一松,一收一放,疏密相問,鬆緊適度。三是左右平衡。小篆中左右結構的字,兩邊要顧盼照應。左寬則右讓左,右寬則左讓右。左長右短鬚右倚左,左短右長則應左附右。若寬窄相近,可平分秋色。小篆對左右結構的字很講究平衡對稱,主次分明,且又能將左右兩部件融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
第三,篆書臨摹範本學習小篆宜從秦篆人手。小篆有不同的流派。一派是以李斯為代表的「秦篆」,唐李陽冰遙接李斯衣缽,獨步一時,世稱「二李」。他們寫的小篆,筆線粗細均勻,道麗流暢,結體平正端莊而飄逸有致,宛如「銀絲盤曲,玉箸縱橫」,因此被稱為「玉箸篆」、「鐵線篆」。另一派是以清鄧石如為代表的「清篆」,吳熙載、楊沂孫、吳大澂、趙之謙等,均是這一流派中的佼佼者。他們寫的小篆,突破了筆線粗細一致的傳統寫法,運用了輕重、提按、頓挫等筆法,寫出的筆線有豐富的變化。初學者可以可以參考李斯的《泰山石刻》和《嶧山碑》,李陽冰的《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吳熙載篆書,趙之謙篆書,吳昌碩篆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