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了評委的「好色」,這件篆書在書法國展獲獎

2020-12-18 書法田園

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小品書法展上,書法家張紅傑的篆書作品獲得優秀獎。這件作品取法清人篆書,氣息純正,也體現了較高的書寫水準。

張紅傑首屆小品展獲獎作品

對於這件獲獎作品,好的地方不多說了,來看看有哪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在當今書壇一切為展覽的大環境中,書家為了獲獎人展而精心準備作品,理所當然,適當地拼接一下也未嘗不可。

12屆國展作品,可看出作品裝飾性很強

書家這樣做,也是緊跟展覽風尚,和評委的「好色」也不無關係。縱觀全國展中的獲獎、入展作品,沒有幾幅不是拼接的,也沒有幾幅是一種色調的,但過於裝飾不免使書家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一切為展覽而創作,去迎合評委的喜好,不少人喜歡將書法作品「包裝」、「深加工」,來提高獲獎入展的機率。張紅傑此作便是大環境下的典型產物。

12屆國展作品

於明詮先生有一篇說「展覽體」的文章,文中說道:「展覽成了比技法精緻到位、比設計花樣奇特出新、比八尺巨嶂條幅對聯而且落款蠅頭小楷密密麻麻,老作者能比過年輕作者嗎?要麼初評就敗下陣來,要麼免戰牌高掛,告別參展。因此,今後人書俱老是不可能了,人書俱年輕是必然的大勢所趨。」

張紅傑作品,和他小品展作品異曲同工

張紅傑這幅作品正印證了於明詮先生的這段話,也是精緻到位,花樣出新,為了獲獎、入展,可謂花盡心思,題頭、正文、落款分別用不同的書寫材料,用了三種色宣和四種書體來表現,小篆與小楷也有一定的功底,視覺效果很強烈,作品內容也很豐富,這種章法安排也很容易打動評委。

張紅傑小品展獲獎作品細節

但這畢竟是一幅小品書法,未免做過了,而且字形排疊刻意,楷書落款捺畫重複、雷同出現橫豎看都是平行線,極其對稱。

此件作品正文和落款顯得主次不分,僅有56個篆書的作品,用好幾百的小楷去陪襯,有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如果小楷字數減少一些,應該更好。

張紅傑篆書作品

再說正文篆書,師法於清代大書法家吳熙載,吳煕載的篆書速疾圓轉,痛快淋漓,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柔相濟,體勢勁健,舒展飄逸,提按有度,顯得婀娜多姿。使得吳熙載的篆書富有醇古之氣,又自然生動。

張紅傑此作妍美有餘,而古質不足。過於強調提按,特別是其轉折處用筆頓挫然後迅速轉細,使線條看起來單薄無力,缺少圓潤挺健之氣。

吳熙載篆書

正文篆書三點水偏旁的字居多,處理缺少變化,如「溪」字,如果寫成異體字的「谿」,這樣可避免重複三點水,也顯得用字古樸。

篆書正文整體太標準化,過於安排、設計,呈現出豎細橫粗的程式化結體。再有篆書題頭的「張旭詩鈔」和仿宋體的「張旭詩選鈔」兩次出現,未免重複。

好的藝藝術創作不僅需要長期的技巧和法度訓練,更需要對傳統精神的把握和深入,僅靠外在形式的新穎,無異於買櫝還珠。

相關焦點

  • 56字的書法,用了3種宣紙、4種書體,「花哨」就能獲最高獎?
    在當今書壇一切為展覽的大環境中,書家為了獲獎入展而精心準備作品,理所當然,適當地拼接一下也未嘗不可。書家這樣做,也是緊跟展覽風尚,和評委的「好色」也不無關係。展廳縱觀全國展中的獲獎、入展作品,沒有幾幅不是拼接的,也沒有幾幅是一種色調的,但過於裝飾難免使書家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一切為展覽而創作,去迎合評委的喜好,不少人喜歡將書法作品「包裝」
  • 柳體也能上國展,評委留下一句話,值得思考
    唐代楷書柳體也能上國展,評委留下一句話,很值得思考。國展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的簡稱,是書法界的盛會,每四年舉行一屆,至今已經舉辦了12界,被稱為書法界的「奧林匹克」,廣義上的國展還包括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其它全國性的書法大展,比如楷書展、隸書展、篆書展、婦女書法展等等。
  • 在書法國展上,隸書咋成了「弱勢書體」?
    國展論壇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同時舉辦的「國展論壇」上,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國展評委就曾坦言,當代隸書在國展上屬於「弱勢書體」。當前,不少人對秦漢碑銘、簡帛書、清人隸書往往淺嘗輒止,旋即抄襲(指書法面目的抄襲)當前所謂「大家」「名家」作品,以至看了多人寫的多件作品,似乎只看到一件。
  • 正體書法「國展」秀佳作
    正體書法「國展」秀佳作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1.01.09 星期六 備受關注的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於1月8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鐵博覽中心舉行,這一賽事歷經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現已成為凝聚廣大書家、推出精品、推出人才、集中展現當代正體書法藝術水平的高端平臺。本次展覽是疫情以來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個啟動並展出的高規格「國展」,也是新時期以來青島市首次由官方舉辦的「國字號」展覽。
  • 滿眼都是新「館閣體」的書法國展,就是我們追尋的未來?
    12屆書法國展現場當我們站在當代書法國展展廳裡欣賞書法作品時,直教人感嘆:形勢一片「奼紫嫣紅」,風格卻是「大同小異」。當然是為了迎合評委「口味」,創作出符合評委審美傾向的書法作品,這只是原因之一。試想一下,參加評審的評委肯定都會選自己認可的作品,這樣選出來的會有局限性。而「聰明」的創作者們,很善於發現展覽作品的特點,這就使得投稿者努力創作出符合評委喜愛的書法風格。久而久之、日積月累,就造成了書法的「風氣」,比如二王風、小草風等等流行展覽體。
  • 「6尺整紙寫28個字」,他以歐體大楷,在書法國展獲獎
    在中國書協主辦的第二屆「趙孟(兆頁)」獎全國書法作品展上,程志宏的6尺整張楷書作品,被評為獲獎作品。程志宏這件獲獎楷書作品,來源於歐體——歐陽通的楷書。程志宏對書法研習很深,卻選擇了常人很少涉獵的小歐的楷書,足見他眼光的獨到。
  • 高規格「國展」 將攜近18000件作品來青 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展2021...
    這也是今年來青島市首次承辦的最高級別專業「國展」。展覽共收到17409件作品。其中楷書10027件,隸書:4915件,篆書2467件。投稿作品,其中山東2033件,河南1390件,江蘇1244件。經過評委會嚴格評審,共有293位作者入展。據了解,在漢字發展演變中,篆、隸、楷三種書體通常稱之為正體。正體書法歷經漫長的傳承與積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審美傳統,成為中國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作品入書法大展就完美嗎?評委:這件秦簡作品還欠點火候
    從學習角度來講,學習篆書應該涉獵不同種類的風格,對各類篆書風格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取法局限在某一類的篆書風貌,勢必會造成視野狹窄,不易獲得對比和借鑑,從而影響習書者創作能力的提高。曹軍福作品從評選角度來講,這幅作品取法《裡耶秦簡》,寫得典雅穩重,敦厚自然,極大體現出作者對此類書法風格的研習用功之深,該作者能夠挖掘出秦簡所蘊含的古樸典雅的氣息
  • 沒有觀眾互動的書法比賽,有些獲獎作品爭議大
    最近,一些書法組織機構舉辦的書法大賽,那些獲獎的作品,評委給出很高的評價,但是觀眾卻不以為然,對這些作品嗤之以鼻,認為是這些獲獎作品純屬瞎搞,毫無美感,是對書法界正能量的詆毀。為什麼觀眾會有這些看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能一概否定這些作品的藝術性。
  • 書法大省江蘇,請張旭光老師評出的行書獲獎作品,請君賞析!
    江蘇是個書法大省,也是個強省。江蘇的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喜歡投稿,也經常拿獎,在歷屆國展中投稿數量基本上都在前三。說明書法人才多。最近看到一則消息,江蘇省書法院(有編制的組織)主辦的江蘇省中青年書法學術提名展活動,評選結束了。為體現評選公平公正,整了一套評分規則,行書部分邀請了中書協副秘書長張旭光及中書協行書委員會的諸位老師作為評委進行評選。
  • 國展上的書法,為何難以動人?裝腔作勢,失去藝術本真
    12屆書法國展作品我們今天在展廳中看到成千上萬件製作精緻乃至「鴻篇巨製」的書法作品,卻難得有如《祭侄文稿》《自敘帖》《寒食帖》乃至八大、弘一等那些自然真實、質樸無華的尺幅之作感人至深而過目難忘12屆書法國展作品孫過庭的「五合」之說,已涉及書法創作中的心理要素,但沒有揭示出蘇東坡所說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的深層心理機制。書法創作中,如何能進入「無意於佳」的心理層面?
  • 連入兩屆國展,獲書法最高獎,他是如何打造參展作品的?
    他在全國書法展中,入展、獲獎很多:獲過書法最高獎——蘭亭獎的佳作獎,連續在十一屆國展、十二屆國展中入展,至於其他的如青年書法展、草書展、冊頁展等中國書協的國展·系列展則更是數不勝數。趙立志書法作品趙立志第一次在書法大展中投稿是在2008年,投的是件小楷作品;後來在「瘞鶴銘獎」全國書法展、全國行草書展、全國冊頁展等展覽中,以行書創作居多;近年來,他多以小草風格投展
  • 「封龍山杯」書法作品展評審揭曉
    由元氏縣委、縣政府主辦的「封龍山杯」書法作品展徵稿活動經過半年的徵稿,共收到來自全國32個省市區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書法作品共計4100餘件,其中楷書作品1142件,隸書作品832件,篆書篆刻626件,(篆刻202件),行書作品955件,草書作品613件。
  • 「畫同樣的妝,穿同樣的裳」,國展書法,滿是「精緻利己」
    去年年底,第十二屆國展重中之重的行草展在陝西寶雞舉行,我專程去觀展,剛開始看很投入,感覺作品個個精到,件件成熟,但愈往下看,感覺都是一個調子,一個模式,這麼大的展覽,怎麼沒看到一件讓我激動、讓我放不下的作品。這可是全國展——被譽為書壇的奧林匹克!
  • 保安大爺「瘦金體」告示,為何能勝過書法國展的作品?
    國展上的瘦金體作品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有一件瘦金體作品入展,這在書法國展的歷史上是很少見的。 國展上的這件「瘦金體」書法,出自書法家龍雙紅之手。作品對「瘦金體」書法特點的掌握很到位,結構嚴謹精準,線條雖纖細卻有力、有彈性,起筆收筆同樣很講究。可以說這件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像——沒有絲毫個人想法,完全按照「瘦金體」的標準來寫。這樣的寫法,是好是壞,相信每個人的觀點也不相同。
  • 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書法估價2000元,網友驚訝篆書能這樣寫
    在書畫藝術品市場,看到了一件篆書委員會副主任高慶春的篆書作品,感覺這一估價2000元的書法作品,寫得很一般,網友見了這樣的篆書作品有驚訝,驚訝篆書能這樣寫!這樣的驚訝既是驚訝,也是反問。事實上,篆書是一種相當高古的字體,要根據不同的篆書發展階段,寫出不同的舊質風貌才是功夫。篆書應該怎麼寫呢?
  • 1500字楷書入國展,功力深卻沒個性,作者:沒個性也是個性
    在中國書協主辦的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上,浙江書法家雷淼餘以楷書作品入展。雷淼餘的這件作品以趙文敏的楷書為根基,含蘊文雅,精美靈動。:沒有個性也是一種個性雷淼餘的這件國展作品,讓人一眼看上去很舒服,但沒什麼亮點。
  • 書法國展上的歐體楷書,為何更青睞小歐?
    常有人說,寫唐楷難以入國展,其實這只是片面的認識。且不說在歷屆國展都能出現的褚遂良、顏真卿系列的作品,在十二屆國展上還出現了一件柳體作品。在當下的書法展覽中,有個現象就是取法精純的作品越來越受關注。12屆國展上的柳體楷書作品以十二屆國展為例,就有多件歐體作品,尤其是歐陽詢的行書風格的作品比較多。作為楷書,歐體風格的也有好幾件。
  • 從篆書起源到各時期的發展,從篆書欣賞到篆書的學習:雜談篆書
    篆書書法是中國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一,它和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一道構成了獨特的中國漢字書法藝術。篆書的很多書法經典佳作,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至今仍被書法愛好者所學習和欣賞。在書法的五大書體之中,篆書恐怕是最神秘,最不為人所了解的一種書體。它如何的起源與演變?又在歷朝歷代各個時期如何發展?我們應該如何欣賞篆書?又如何學習篆書?當代篆書發展現狀?
  •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小學生初學書法,書法老師讓練篆書,這樣可行嗎? 現在確實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越來越多的書法老師選擇讓初學書法的小學生練習隸書或者篆書,這雖然不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歷史上就早已有之,但在當代卻明顯更多一些,我覺得原因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