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愛的早餐分為兩類:
1.衝動的懲罰
2.味如嚼蠟吃營養。多數情況下,出於對自己的人道主義,我會將兩者融合。
衝動的懲罰類型包括:
- 01 -
牛角包/學校門口大街疙瘩湯/油條
是挺丟人的對吧?我對牛角包有種蜜汁執著,夢想中的金城武牛角需要同時具備「雲朵般的柔軟」和「一丟丟酥脆」。正因為此,我對巴黎又愛又恨,恨它的勢利和社會治安,愛它到處可見的金城武牛角包,明明這才是可以代替法棍的國粹,對不對?在北京有個「xx村」專售各種牛角,但說實話,帝都幹這個真不在行,我在五星級酒店的早餐裡也沒有吃到過巴黎小店的味道。一到巴黎,肯定是吃麵包,羅浮宮旁邊那間就很不錯。
大家都知道我在微博上吹本校門口驢肉火燒大姐家的疙瘩湯好多次,其實是因為這大姐肯放白胡椒,我就好喜歡那種熱乎乎的勁兒,似辣非辣,入口刺激。每次上早晨的課,我都會可以提前15分鐘起床,緊趕慢趕就為喝兩碗。
Real兩碗,因為食量比較大,導致有時候飯館裡坐著幾個本校學生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大聲點單,都是偷偷繞到廚房說「大姐,兩碗疙瘩湯,老樣子」。全程低頭喝,假裝看不見對面桌投來的驚奇目光。
油條也是至味。因為不健康,所以吃得不多。以前刷夜之後會去永和大王來兩根,安定門分店見證了多少我灰頭土臉啃油條的時刻。當然最好吃的並不是永和,而是在一個私人俱樂部裡吃到的早餐。
那個油條看起來很乾淨,淡淡的金黃色,剛炸出來的輕鬆酥脆,切成三段,咬在嘴裡輕輕咔嚓一聲,hmmmm……拿破崙般的享受,還要什麼自行車?就因為這個油條,我再三光顧那個俱樂部,遠在門口溝的一個地圖上都沒標註的好地方。
- 02 -
味如嚼蠟吃營養類型
好吧,來幾個固定老夥伴,讓你們知道我也是個有理智的女人。早餐吶,
至緊要是營養……省略的2000字你聽過無數次,我就說說自己會固定搭配的東西吧。
超級綠色/紅色蔬菜螺旋藻混合粉末衝水,醒來之後二話不說來一杯,的確是提神醒腦、破壞食慾的好幫手!其難喝程度和營養成正比,一杯下去,全日食慾都被驅魔般驅走咗。這些基本我都買國外有organic認證的,也許是心理安慰吧,但澳洲之類的品質的確很可能更加過硬,最近我在喝的是Mel什麼鬼牌子。
豆漿。我不愛豆製品,喝豆漿純粹是因為醫生跟我說痤瘡膚質如果避免乳製品(鮮奶、酸奶、奶酪)會更好,加上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我家就自己榨豆漿喝,幾乎每天一杯。
水煮蛋。這玩意絕對是全世界食物內最難吃的前五名之一,剝開的時候還有微臭,沒辦法,生啃進去,用我的理智戰勝欲望,每天一次,人生必將輝煌。
請所有人都不要提及腸粉,這是我內心永遠的痛,再也撿不回來的美好,是我遺失過的最無價的東西,別提,求求你們。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內蒙,經受了腸胃和精神的雙重洗禮,單就早餐這一項,就顛覆了我對早餐的認知。
我們到內蒙的時候已經是傍晚,就吃了一頓羊肉。第二天早晨一起來,我被拉到一個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燒麥店,十分鐘之內,我眼前就出現了如下場景:
都說內蒙的早點非常硬,但是早晨起來吃燒麥我覺得還好,北方人早餐也有吃餡餅吃包子的,本質上我覺得沒有什麼區別。
我其實不愛吃肉餡,餃子包子都是只能吃素餡,所以第一次在北京吃內蒙的羊肉大蔥餡兒燒麥的時候,我本能就非常抗拒,勉強吃了一兩個。但是內蒙本地的羊肉燒麥實在是太好吃了,好吃到我現在寫這篇文章都在發抖。剛出爐又熱又香,配上陳醋和鹹菜,我一個女的能吃一兩最少。內蒙燒麥的「兩」是指燒麥皮的重量,上圖這種一籠就是八個,也就是一兩。燒麥麵皮透明但是不破,裡面是羊肉大蔥和一點點薑末。
面對著滿桌子的燒麥,我覺得自己非常富有,有一種「老娘坐擁萬畝良田,頓頓白酒燒麥」的豪氣。
第二天早晨吃的早餐是羊雜湯和「焙子」。焙子就是下面這種麵餅,每家餐館做的都不太一樣,這是用發酵的白面裡面加了糖,鹽和雞蛋,所以本身就非常有味道。就算讓我單獨吃也吃的下去,更何況一般在內蒙早餐吃焙子都是用來配羊雜湯吃的。
我的同事曾經跟我說,第一次跟我吃飯的人很多菜可能不好意思點,比如動物內臟。這只能說我長的太隱蔽了,我可是著名的內臟愛好者。
內蒙的羊雜湯簡直太對我胃口,因為羊好肉好,一點都不羶,而且還是辣的。有的地方裡面會放土豆條,也有的地方不會。早晨我吃了好幾碗,絕對可以列入我吃過最幸福早餐系列。
有一件事,網傳內蒙人從早晨開始喝白酒,這純屬謠傳,有些內蒙燒麥餐廳都是清真餐廳,想喝也不讓喝。所以早餐內蒙人真的不是一直在喝白酒的。
但是,除了早餐,內蒙人時時刻刻在喝白酒。在接下來的長文中,我會詳述,我一個山東漢子,是如何在內蒙人均兩斤白酒的圍攻下,殺出一條血路的。敬請各位關注。
我不是一個早餐人。有的人把早餐當作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而對於我,最重要的一餐是晚飯,沒吃晚飯這一天就等於沒過。同理,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有的人覺得沒吃早飯,這一天就沒有開始。
根據長時間觀察自己的習慣後我猜測,可能是我的生物鐘的問題,早上起床,有的人是大腦和胃口同時甦醒,而我,胃口要晚於大腦甦醒的時間,大概要起床兩到三個小時後才會有想吃東西的欲望。
而我又是一個朝鮮族,這件事情的重點是,雖然現在連鎖餐廳遍地開花,全國口味趨同,晚餐火鍋烤肉川菜粵菜湖南菜,宵夜燒烤小龍蝦,但對於早餐,卻還是堅定地忠於本地口味。上海的生煎粢飯,潮汕的薏米湯粿汁,武漢的乾麵豆皮,還有北方愛的豆漿油條發麵包子,總體來講特色都很鮮明,但一個大原則,就是好消化。
而我們朝鮮民族的習慣是,睜眼就吃大米飯。早餐和其它正餐並無不同,齁鹹的醬湯,和鋪滿辣椒麵的燜帶魚明太魚,早餐開始就會被擺在餐桌上。
是因為吃的前一天的剩菜嗎?不,我們朝鮮族的女人出了名的勤勞,一桌子飯菜都是早起現做的。小時候去長輩家串門時,常常六點半就被拉到餐桌邊吃飯,可想而知婆婆媽媽們要幾點起來準備。
你想想,一個早起根本毫無胃口的兒童,睡都睡沒睡醒,就要眯著眼睛跟著大人吃大米飯,痛苦可想而知。而且千百年來也從來沒有人覺得這種早餐結構有問題而試圖改變。說到底還是民族飲食缺乏多樣性,不如中華民族對吃更講究。
現在偶爾會吃早餐的情況基本都是出門時住的某個酒店的早餐特別出名,就也會試一下。
自助早餐並不容易做得好吃,畢竟不是每道現做新鮮出鍋。吃過最好的是曼谷的文華酒店,雖然早餐廳在渾濁的湄南河畔幾乎沒什麼風景,但自助早餐的質素卻是可圈可點,值得我強行喚醒味覺每天準時報到。每一樣水果都是選擇了最好的,芒果即使是在做為芒果大國的泰國也口味突出,尤其是炸土豆餅讓我非常難忘,鬆脆燙口,加入的洋蔥比例剛剛好,距離上次去已經五年,我還記得它的味道,而且之後也沒有吃到更好的。
其實文華東方系的早餐都相對不錯,臺北文華的早餐廳不光環境明快舒服,而且早上就可以吃到比如蟹肉班尼迪克蛋和鮑魚粥這種「大菜」,本地人周末都會攜家帶口專門來吃酒店早餐。
我還在這裡試過鵝肝醬塗炸土豆餅這種有今天沒明天的不要命吃法。
最棒的是還提供香檳,早起沒有胃口沒關係,一杯下去,香檳細密密的氣泡保證讓你立刻氣吞山河。為了那裡的早餐,我會特意早起,坐兩個小時慢慢吃慢慢喝,吃到扶牆而出,然後再回房間補個回籠覺,啊,美好。
更近一點的話廣州文華東方的自助早餐也是內地酒店中比較突出的,也成了我最常入住該酒店的理由。
非自助的定食類早餐吃過比較好的都是在日本。雖然日本跟隔壁我們民族一樣,傳統習慣都是睜眼睛開始吃大米飯,但日本口味更清淡,也更注重早餐時調淡菜品口味,也就更容易接受。
東京安縵的早餐好吃好看,有日式和西式可以選,都試過之後更喜歡
西式。果汁不需要你選,直接提供一排,挨個喝。
箱根強羅花扇圓之社一泊二食提供的早餐豐富到堪比大型正餐。試問誰睜眼看到這些會不開心。
不光器皿精緻講究,食材也都應時應景,櫻花季就有一朵醃漬櫻花在粥上做點綴。
北海道坐忘林提供的早餐也很符合酒店禪意肅清的氣質。
早餐雖是我最不看重的一餐,大部分時候都會直接跳過,但與吃過為數不多頓早餐的相關回憶卻都記憶猶新曆歷在目。
大學時跟同學在錢櫃通宵K歌后,走到後面武林路的新豐吃小籠包和粉絲湯,路上會經過西湖邊晨練的老頭老太太。
研究生畢業旅行去紐西蘭,為了趕大巴,車程漫長車上又不準飲食,冬天的清早站在大巴站,一邊喝風一邊吃冰冷難嚼的三明治。
說到底,能一起吃早餐的人都是重要的人,代表著親密關係,就算早上胃口沒有覺醒,臉常常很腫,不想說話也可以怡然相處,在我看來是比晚餐更曖昧舒適的約會。
怎麼樣,要不要約喜歡的人去吃早飯?還是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約會?眨眼。
換個意見 | 你的蛙還活著嗎?
換個意見 | 我們醉酒的那些事
換個意見 | 大家一起來翻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