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可以說是衡量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當代,因為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身高也在不斷的增長,那麼在古代人們一般都是多高呢?其實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古人的身高也有所不同。在春秋戰國時期,據《呂氏春秋》記載,當時秦國標誌男子成年的標準身高達到了七尺,而當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23cm,也就是說,當時秦國男性的平均身高最起碼應該在1米61以上。而在根據秦國人骨架的分析可知,秦國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約是在1米68左右,女性的平均身高在1米54左右。但也有一些特例,根據推斷,孔子的身高達到了1米97,就算放到當代也屬於非常高的個子了。秦末還有一個代表人物,那就是項羽,他的身高是八尺二寸,折算下來也是將近1米9的身高,可見其身高在當時也算是非常高的。而漢代是緊接著秦朝的,所以男性的平均身高與秦朝時相差不大,也應該就是1米7左右,據記載當時著名的宰相霍光,身高為七尺三寸,也就是現在的1米68,而《漢書》中形容他是中等身材,所以秦漢時期的男性平均身高大約是在1米7左右。而等到了隋唐時期,古人的平均身高不增反減,出現了下降趨勢。
根據記載和後世出土的屍骨分析,隋唐時期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米66,女性的身高為1米56,反而出現了下降。而對於出現這種下降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因為西晉末年的民族大融合的因素。除了古人的平均身高在下降之外,他們北高南低的地域差異也在變得十分明顯。在秦漢時期,南北方人之間的平均身高差距大約是6cm左右,當然那個時候的南方只到達了長江流域,但等到了宋朝我國的南方開發以後,南北方的平均身高差異也越來越大,有的時候平均身高的差距甚至達到了10cm。當然,這是在古代,現代南北方的平均身高差距其實並不是很大,歷史學家給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在秦漢時期,北方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米66,而南方男性的身高是在1米6,相差還是比較大的。通過大量的考證推斷出,在我國古代,男性的身高在1米六七左右,女性在1米53左右。
我們再來看一下外國人的身高,美國在建國初期平均身高也不高,跟我國差不多是在1米六七,而當時的日本人身高只有1米4,可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努力,我國的平均身高與西方人有了很大的差距,現在我國男性的平均身高是在1米7,而西方人已經達到了1米76左右了。
其實決定身高的因素有很多。第一個就是遺傳,人的最終身高70%取決於遺傳,一個人的遺傳因素在娘胎裡就已經確定,想要長得高,只有充分發揮後天因素。後天因素其一就是營養,身高是由營養堆砌起來的,蛋白質是人體主要的建築材料,即使擁有再好的遺傳基因,如果營養不良,個子也不會長得高。此外,精神營養也會決定孩子的個頭,如果孩子從小生長在缺乏家庭溫暖的環境當中,他的身高會比同齡兒童要矮小。另一個原因就是發育,以下幾個因素都會影響到孩子的發育。第一是性早熟,性早熟的孩子骨骼發育早,但閉合也會提前,最終身高會低於正常發育的孩子,有句老話很有道理,完整的孩子長得高。還有很多原因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高,比如睡眠不足對身高有著重要的影響,還有後天的姿勢習慣。有些孩子不太注意站坐、行走的正確姿勢,習慣性的低頭含胸駝背,致使肌注變形,也會影響長高1-5c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