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一個慣性思維,那就是認為中國古代人都長的很高。一方面是在古代影視作品中,都是身材挺拔的演員們在表演,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古代流傳至今的俗稱,比如「七尺男兒」。每當古人要表現自己的英雄氣概,肯定就會說「堂堂七尺男兒」之類的話,可見古人有很多人的身高都達到了這個標準。
表面上看沒什麼,但我們仔細一算,才發現問題大了去了。
如果真按照古代男子平均「七尺男兒」來計算,一米等於三尺,那豈不是說中國古代男子都是身高兩米三的大高個子嗎?比小巨人姚明的身高還要高,堪比巨人社會了。現在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才1米67,退化也太嚴重了吧。
實際上,許多人都已經明白了這裡的誤區所在,我們不妨再跟不了解的人解釋一下。以米為基本單位的計量手段來自西方,在中國兩千多年以來,人們都用尺來作為度量衡之一,現在的一尺相當於三分之一米,但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可不是如此。按照考古證據發現,一尺等於三分之一米,在清朝時期才出現,而此前基本是年代越早,一尺的長度就越短。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一尺的長度約相當於0.23米,所謂「七尺男兒」的說法,最早應該出自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也就是說,這是秦漢時期流傳下來的。這麼算下來的話,當時所謂的「七尺男兒」,約相當於現在的1.61米。1.61米算啥高個子?
不過,這也不能說明古人就比現代人矮。考古證據發現,在秦漢時期,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9米,唐朝時期男子平均身高約為1.67米,明清時期也差不多是1.67米,和現代人差不多。雖然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一個比一個高,但想要中國的平均身高再上一個臺階,恐怕還要等上二三十年才可以。
造成我們對古代人身高誤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一些文學作品上的描述了。
比如對孔子的體型描寫是「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就算按照當時的標準,孔子的身高也超過了兩米,再加上這腰圍,活脫脫一個日本相撲選手。很明顯,這其中有誇大的成分。對中國古人升高最集中的一次描寫,還要數《三國演義》了。
在三國演義中,名將的身高一個比一個高,比如我們熟悉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這些人一個比一個高。除了美化的因素外,其實說白了,這就相當於中國男子籃球隊的身高一樣,並不能代表中國的平均身高。在中國古代,能當將軍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力氣大,能騎射,揮舞各種重型兵器,高個子的人自然佔據優勢。在古代,一個一米八九的人不用有多麼高超的武藝,單憑這身板當個百夫長一點問題都沒有。
在中國古代以農耕為主的社會中,老百姓難得吃上一次肉,在沒有充足蛋白質的情況下,想要長高個是很困難的。跟他們相比,我們幸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