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小說常常看到,某人身高八尺,那麼這個身高八尺到底是多高呢?
有學者研究,最早記載中國人身高的是《靈樞經》。《靈樞經》第十四篇《骨度》中,提到了古人身高:「人長七尺五寸」,並以此身高為標準,給出了古人身體各部分骨骼長度。但在《靈樞經》第十二篇《經水》中,又提到了古人的一個常見身高數據:「八尺之士」,後世小說中常用的「身高八尺」的說法最早即緣於此。
另外每個朝代尺寸規格也不樣,
如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大多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今日丈夫一詞必緣如此。
商代以後尺寸慢慢變大,
如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據傳,最早的一尺是從拇指至中指的長度距離,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一尺是根據當時皇帝的手肘長來定的,所以歷史上的尺寸不能一概而定,每個朝代規格不一,所謂身高八尺,也高不過姚明。
因古代大數老百姓生活條件差,長得並不高,普通百姓男人以1.5米~1.6米左右居多,女性則更矮,偶爾見到一個1.8~1.9米那麼高的人,自然被稱為巨人。在古代打仗以冷兵器為主,如果身高有八尺,必然佔盡優勢。故小說之中描述身軀偉岸的將帥、猛士、力士等,多會用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等詞。
如古代典籍中明確記載的有:
項羽,《漢書》中記載,項羽身高「八尺二寸」,這裡的單位「尺」是漢尺,根據考古出土實物測算,項羽的身高接近1.9米。
劉邦,《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河圖云:「帝劉季口角戴勝,鬥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按漢朝尺寸,也就1.85米左右。
韓信,身高八尺五寸,就是2米左右。
水滸傳
玉麒麟盧俊義身高九尺,如果按宋朝尺寸,達2.85米,似乎不太現實,應該是施耐庵用的舊時尺寸,大約2.1米。
大刀關勝身高八尺五,就是1.96米。
三國志記載
呂布身高一丈,2.42米。
關公身高九尺,2.17米。
那麼中國歷史上有沒有身高達到八尺以上的呢?
那還真的有,如清朝未年,出生於安徽省婺源縣(今屬江西)浙源鄉虹關村的詹世釵。身高達3.19米,是世界有史以來最高的人。目前還沒有打破這個記錄。
據《婺源縣誌》記載:清道光年間,婺源虹關有「長人之家」。父詹真重,身高八尺(約2.48米),二子世鍾,身軀也達八尺;老四世釵,身高竟有十尺三寸(約3.19米)。
看這一家人都是巨人,其父詹真重,拿到今天也是世界最高巨人,詹世釵更是不在話下,可見家族巨人基因強大。
據史料記載:詹世釵青年時在上海玉映堂墨廠做小工,後因特殊身高被美國人看中,重金聘請他加入表演團,並隨表演團週遊世界進行表演。詹世釵後來加入英國國籍,並娶英國女子為妻,年老在英國去世。關於詹世釵詳細情況,《夜雨秋燈錄》卷四「長人篇」、《拍案驚奇》、《今古奇觀》等均有記載。
古代尺寸肯定是短於現在的尺寸的,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齊國國相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如果太高,走路都不方便,何以能擔任國相。太高不說身體不行,智商也會令人堪憂。當然齊國屬於北方,個子高大一點也無妨,按周代尺寸鄒忌至少也有1.8米以上,鄒忌顯然是古代比較高的相國。
古代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周代的一尺是現在的19.91釐米。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
每個朝代的算法不一樣,各諸侯國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就聊這麼多了,所謂身高八尺大約是1.9米左右,放在今天,打籃球的大多都是,所以不必驚奇。
往期回顧
三月匡河——花開正豔
英山籍黃埔軍校將官學員名錄
羅田大河岸名人——清末進士姚晉圻
羅田因為有這樣一群文人墨客,而驕傲自豪
匡河四口塘村——曾為羅田縣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