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之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百病生於氣也。」「氣」就是情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怒就是發怒,喜就是高興;「悲則氣消」,悲是悲傷;「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jiong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些話,也是在說梅傑症候群的發病起源!
其實面部臟腑經絡各部病證有寒熱虛實的不同,在藥物配伍中,應有溫、清、補、瀉的選擇。如黨參、白朮、附子、肉桂、石膏、知母、大黃、枳實均入脾經、胃經,而性味不同。參、術甘溫,具有補氣健脾、資生氣血作用。附、桂辛熱,溫腎助陽,溫陽化氣。石膏辛甘寒,知母苦寒,清熱瀉火,清陽明氣分實熱。大黃、枳實苦寒,清熱導滯,清陽明腑實。
在梅傑症候群的論治中用法迥異。眼瞼下垂,胞虛如球,為脾虛氣弱證,常用參、術益氣健脾或配升、柴益氣昇陽;若見肢冷、便溏脾腎陽虛證,加附、桂兼溫腎陽。所以歸經和性味結合才能更好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基於梅傑症候群,在風邪致病十分常見。以風藥居多,與風藥性味辛、溫,具有升、浮的性能有關。夾寒則頭痛、身痛、寒熱鼻塞,夾熱則眵多熱結、口渴便幹,風與溼合則赤腫溼爛。祛風藥頻為應用,或辛溫發散,或辛涼解表,或與清熱利溼,活血化滯合用,此為常用大法。
神農解痙湯醫生認為梅傑症候群的主要病機特點是經絡阻滯、寒溼困脾、痰熱內阻,肝風內動;神農解痙湯醫生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熟練運用祛風藥對辯證治療梅傑症候群上的特點,如引藥上行、升發陽氣、發散鬱火、補腎疏風等,充分利用了防風、羌活、白芷等藥氣味俱薄、升而浮的特性,將其疏散、升發的作用發揮到了新的高度。應用之廣,配伍之妙,用藥靈巧,形成了神農解痙方劑在臨床用藥的一大特色。
1.引藥上行
羌、防之類,味辛,性溫,辛散輕揚,李時珍謂:「酸鹹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這類藥物不但自身歸經上達頭目,而且能引藥上行。
藥用熟地、當歸、川芎、白芍、羌活、防風、白芷,方中四物養血活血,而白芷上行入胃經,羌活引諸藥入膀胱經,防風直入膀胱經,通療諸風,散頭目中滯氣,合方養血祛風,直達病所。
2.升發陽氣
頭為諸陽之會、神明之府,官竅所在,若因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饑飽勞倦致脾胃受傷,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九竅不通利,遂生目病。
防風、蔓荊子、升麻、柴胡等昇陽風藥使陽氣升而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藥用黃芪、炙甘草、當歸、防風、蔓荊子、白芷、柴胡、升麻,治服寒藥太過,而真氣不能通九竅,眼睫無力,常欲垂閉,無疼痛而隱澀難開,方中黃芪、炙甘草補中治虛勞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療風昇陽為佐;升麻、柴胡為使;
3.發散鬱火
脾胃為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脾胃健運才能使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若脾胃氣虛則升降失常。
谷氣下流,陰火亢盛,火乘土位,以致陰不制陽,方由茯苓、柴胡、人參、甘草、當歸、白朮、升麻、葛根、白芍、羌活、黃芪、防風、五味子、黃連、黃芩組成。以參、芪、術、苓、草補氣,升、柴、葛昇陽,歸、芍、五味養血潤肺,同時以羌、防散鬱遏之火,發散以伸陽氣,芩、連瀉陰火伏熱,達到益氣昇陽散火的目的。若無羌、防之散和芩、連之清,陰火上乘,壯火散氣,元氣不得恢復,補之無益又能助火。
4.補腎疏風
辨察秋毫而推論「肝腎無邪則目決不病」,勞瘵之人肝腎已極虛而無目病,認為目病者雖有虛的原因,若無邪氣入中未必發病,故主張治療中必先驅其邪氣而後補其正氣,以防助邪傷正之弊。
藥用生地黃、熟地黃、牛膝、當歸、枳殼、杏仁、羌活、防風,治肝腎兩虛,風邪所乘,症見翳膜遮睛,羞澀多淚。生地、熟地、牛膝補益肝腎,皆為沉降之品,惟配羌、防才能引藥上行,並能發揮疏風祛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