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張向榮
1、其實我叫小直徑通長筋
好了,整活結束。
下面正式上課。
同學們,打開課本《16G101-1》的84頁,今天所講的「架立筋」和「小直徑通長筋」就在這一頁。
2、梁是如何受力的?
肯定有不少同學翻看書了,滿頭問號?沒有看出什麼門道,圖看不懂沒有關係,咱們先從受力上來來理解。
首先,大概講一下梁的受力和配筋,還有各類鋼筋的定義。
一段簡單的梁,上部受到的是壓力,下部受到的是拉力,梁過高,下部中間位置還會產生裂縫。
用力學上的彎矩圖表示,是這樣的。
為了抵抗這些受力作用,就需要配置鋼筋了。
在梁上部,越靠近支座位置,負彎矩力越大,所以要配置支座負筋。受力越大的地方配筋越大,所以上部如果2排負筋,第一排要1/3淨跨長,而第二排只伸入1/4就夠了。
而梁下部正彎矩受力區(受壓力),越靠近跨中的位置,受力越大,所以下部鋼筋過多時,會出現「不伸入支座的鋼筋」。
按受力情況,經過合理驗算實驗,就有了圖集的標準配筋形式。
3、架立筋與小直徑通長筋的區別
當然,前面講的還少了架立筋。
架立筋:指輔助箍筋架立的縱向構造鋼筋,其主要作用是把受力鋼筋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上,並與受力鋼筋連成鋼筋骨架,從而充分發揮各自的力學性能。架立筋是不受力的。
因為架立筋不受力,所以架立筋的直徑也會比受力筋小很多。
梁的上部受力筋可能直逕到達20mm,25mm,而架立筋直徑通常只有12mm。注意在圖上帶()的就是架立筋。
在圖紙上是這樣表示的
既然架立筋不受力,那能不能再省一點鋼筋?架立筋的鋼筋乾脆就用直徑4mm的,意思一下就行了。
當然不行,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10如下,所以一般架立筋直徑12mm居多。
下面再來說圖集上的通長筋(小直徑),簡單講就是小直徑通長筋。
先來說「小直徑」,
前面講了,因為在梁跨中部位,鋼筋是受壓的,其實混凝土受壓是更合適的,梁的跨中還不如不配鋼筋。然而不能這麼做,因為規範不允許,梁的箍筋形不成骨架。
所以,最好方案是配兩根細一點的鋼筋,節省成本。
再來說「通長筋」
按前面這麼說,兩根細鋼筋應該叫「架立筋」呀!為什麼不是呢?
因為「通長筋」的直徑雖小,但它叫「通長筋',是也受力的(架立筋不受力)。
由於梁跨中受壓力,不需要大的配筋,可以中間用小一些的直徑的鋼筋,與梁的上部貫通筋搭接,以節省鋼筋。
有同學就疑惑了,通長筋都斷開了,還能叫通長筋嗎?
通長筋的「通長」不是這麼理解的,要是梁鋼筋不能斷開,多跨的梁那麼長,鋼筋只用一根怎麼施工?
通長筋這部分鋼筋可以在適當部位設置接頭。通長是指貫通整根梁,對應的支座筋或架立筋的鋼筋,是在某一跨的跨的部分存在。
通長筋可以是直徑相同,或不同直徑鋼筋搭接。通長筋(小直徑)就是根據受力需要,採用兩種直徑鋼筋。
架立筋百度百科詞條,最後一句話:在設計設計時梁上部如果需要布置受壓縱筋時,受壓縱筋可兼作架立鋼筋。
其實就是解釋通長筋,小直徑的通長筋即要受到梁上部的壓力,同時它出現也解決了箍筋綁紮的問題,形成梁的鋼筋骨架,有架立筋的功能。
但它的作用是大於架立筋的。
簡單記憶,一個屬於構造要求,不受力,一個是要受力的。
再回過頭看圖集構造,就容易理解些了。
架立筋的搭接長度規定只有150mm。
而通長筋(小直徑)的搭接,卻要求Lle(抗震搭接長度)。
從受力和概念看完了,最後識圖。
上邊的鋼筋2c12,帶(),是不受力的鋼筋,起結構作用,即表示架立筋。
如果,圖紙標註中,不帶括號,直接用+連接的,可以表示兩種直徑的通長筋搭接,後面的2c12就是相對直徑小的通長筋。
平法標註如下:
不過一般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多,要麼是梁上部支座負筋和架立筋的組合,要麼是通長筋直徑相同,採用小直徑搭接的情況較少,倒是支座筋這樣標註比較多。
小結:
1、表達方式不同,架立筋用(),小直徑通長筋沒有。
2、搭接不同,架立筋150,小直徑通長筋Lle。
3、架立筋屬於構造筋,由於不參與受力,直徑較小,一般為12mm。通長筋為受力筋,其直徑大小與外力大小有關,且與抗震構造要求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