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國家為了阻止新冠肺炎疫情擴散,
都實施居家隔離令,
並處罰違反隔離令人士。
全球各地實施居家隔離令 違者遭處罰
美國在10個州分推行居家隔離令,其中在新澤西州,違反居家隔離令的民眾,最高可被判入獄6個月,以及罰款1千美元,折合約7千多元人民幣。
在義大利,所有企業暫停營業到4月3號,只有生產醫療物資和食物的企業除外,包括超市、藥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如常。在重災區倫巴第大區,違反禁令的罰款,增加到5千歐元,折合約3萬8千多元人民幣。
在西班牙重災區馬德裡,超過4600萬人口接受居家隔離令,違反禁令者會面臨罰款。
希臘規定所有民眾必須留在家。民眾如需外出,必須持有工作證明;如果要到超級市場,必須帶備身份證或護照,以及出門原因的書面說明。違反禁令者會被罰款150歐元,折合約1164元人民幣。
哈佛專家支招社交隔離
長期隔離,容易讓人產生焦慮、厭世、甚至仇視社會的情緒。
扎克伯格曾公開表示,擔憂全世界人民因為疫情被迫與親人、好友分離,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義大利重災區倫巴第一名護士近日自殺身亡。據報導,她生前在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工作,承受巨大壓力,在確診新冠肺炎後,擔心會傳染他人而自殺。而在上周,威尼斯也發生一起類似事件。
除了一線醫護人員外,各國紛紛實施居家隔離措施。來看紐約焦慮症中心的創始人和負責人、哈佛醫學院的助理教授戴維·H·羅斯馬林博士給你支招。
1.社交隔離不意味著社交隔絕
疾病控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權威健康專家已經明確表示,要將新冠病毒的影響最小化,就必須通過居家隔離來減少病毒傳播。對於愛社交的人來說,這一措施令其煩惱。但是羅斯馬林表示,無法近距離接觸不意味著缺乏社交生活。
「社交隔離不意味著社交隔絕,」他說道,「我們可以用電子手段來聯繫彼此。」
羅斯馬林說,給朋友打電話、保持聯繫可以讓我們維持社交生活,但他提醒說,社交媒體無法提供同樣的益處。羅斯馬林博士說:「社交媒體和新聞會讓你感覺和世界有聯繫,但實際上它製造的是距離。」你應該給你認識的人打電話或進行一對一的討論。打網遊或進行其他虛擬活動也能有助於你在無法親自拜訪時保持這種聯繫的感覺。
2. 不要讓消息推送主宰你的情感
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導致許多人都覺得有必要不停查看手機以了解最新信息。這種做法不但會在平時給你帶來壓力,如果你在睡覺前刷新聞還會讓你無法放鬆下來。「人們需要在睡前一小時屏蔽信息,」羅斯馬林博士說,「這不是看新聞的好時機。」很少會有哪條推送緊急到隔天早上再看就會喪失時效性的。睡眠對於健康的免疫系統十分關鍵,讓自己有機會放鬆是很重要的。
羅斯馬林還建議,出於同樣的原因,你也應該避免在吃飯時刷新聞。在某些情況下,最好是避免看那些讓人特別有壓力的新聞或新聞媒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在特定時間段查看一次或兩次新聞,從可靠源頭獲取信息來避免接收到流言和不實信息。
3. 不要和不把疫情當回事的人爭論
現在人們壓力的一大來源是他們可能面臨來自親友的壓力去參加一些自己在疫情期間不願參加的聚會——哪怕是小規模聚會。其他人則會為人們沒有遵循居家隔離的指導方針而心煩。
為此而爭論是徒勞的。「這種情況經常出現,」羅斯馬林博士說:「姻親們可能會有被排斥的感覺,也可能有朋友想過來做客。我建議大家採用一種叫作『確認』的技巧。你向對方傳達出他們的感覺是合理的信息。如果有人想來做客,你可以說你很抱歉,但你正在實行社交隔離。你可以說:『你也許覺得我在排斥你,但我不是。我是想見你的。』而不是說:『你瘋了嗎?你沒注意到現在的形勢嗎?』這種對話只會起到反效果。」
4.請家人尊重你的界線
對許多家庭來說,停學和在家工作的安排意味著夫妻和孩子們有多得多的時間在一起。先前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的人現在這兩者都沒有了。你需要在家裡劃清界線。「人們需要確立工作區,」羅斯馬林博士說,無論是真實的辦公桌還是象徵性的扶手椅。無論這個工作區是什麼,在你試圖高效地工作或充電時,其他家庭成員都要尊重你的工作區。「你需要擁有房子裡的一片特定區域,在那裡你可以不受指摘,放心地解壓或做事。」
如果你覺得家庭戰爭一觸即發,記得你們正在共度時艱——和你所愛並需要的人吵架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5.不要忽略你的常規生活
習慣在星期天洗衣服?那就還在星期天洗。不用去上班?還是穿戴整齊吧。保持常規生活的面貌將極大地幫助你避免混亂無序和不可預測的感覺。
「焦慮只是個開始,」羅斯馬林說,「在一兩周內,人們很可能會開始感覺抑鬱、悲傷和無精打採,尤其在我們相互隔離以後。這時候日程規劃的優點就開始真正顯現出來。」
堅持你的正常作息時間、日常鍛鍊和其他行為習慣將保持你的熟悉感。它還能在世界重回正軌的時候——這一天終將到來——幫助你調整和回歸正常狀態。
6. 如果你需要幫助,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支持
對於那些已經備受焦慮、強迫症或抑鬱症困擾的人,對新冠病毒的擔憂尤其具有破壞性。如果你感覺承受不了,一定要去尋求專業的幫助。
隨著我國疫情一步步控制,我們除了要做好身體上的防護外,心理疏導也很重要。來一起進入抗疫心理加油站,聽聽心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來源:鳳凰衛視資訊臺、Mental Floss
編輯: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