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發現多顆軌道異常天體,太陽系的第九行星真的存在?

2020-12-21 胖福的小木屋

自從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科學家就想在太陽系找到第九行星。

很多人對於太陽系的結構很模糊,太陽系可以分為三層,一部分是內太陽系,主要包含行星和小行星;另一部分是外太陽系,有些天體就在海王星軌道以外繞太陽公園,它們構成了柯伊伯帶,其他一些天體距離太陽更遠,軌道平面也更為傾斜,它們構成了所謂的離散盤。而在離散盤以外,還存在一大群小天體,構成了奧爾特雲,最遠可以延伸到大約10萬億公裡以外,有將近1光年之遙!

1988年鄧肯(M.Duncan)證明,柯伊伯帶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奧爾特雲則是長周期彗星的主要源,冥王星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柯伊伯帶天體。

為什麼說科學家幾乎確定太陽系存在第九行星呢?這就和科學家發現的塞德娜以及2015 TG387兩顆天體有關了。

2003年11月14日,位於聖地牙哥東北部帕洛馬山天文臺的塞繆爾·奧斯欽望遠鏡(Samuel Oschin telescope)首次觀測到塞德娜,當時帕洛馬山天文臺正在搜尋黃道離散天體。在冥王星被列為矮行星之後,科學家以為塞德娜會代替冥王星的位置。然而赫歇爾空間天文臺在2012年的觀測結果顯示賽德娜的直徑為995±80千米,比冥衛一還要小。

科學家在觀測賽德娜處在一個難以解釋的神秘的偏心軌道中。這表明似乎有大天體擾亂了他們的軌道,而最好的解釋就是在離柯伊伯帶足夠近的地方存在一顆大行星,它可以通過重力吸引影響柯伊伯帶中的天體,但它距離內太陽系足夠遙遠,不會影響近日行星。

後來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假設賽德娜確實受到了這樣一顆行星的引力影響,在這個基礎上計算出了這顆所謂的「第九行星」可能所處的軌道,甚至預言了這顆超級地球在天空中可能所處的方位。

後來,科學家根據模擬的軌道,在利用超大望遠鏡巡視天空搜尋太陽系極遙遠天體時,發現了2015 TG387,這是一顆屬於內奧爾特雲的天體,TG387距離我們120億公裡,相當於地球到太陽距離的80倍,也相當於海王星到太陽距離的大約2.5倍!

G387的軌道要比地球的公轉軌道長出2000多倍。最遠的時候,這個天體可以運行到距離太陽3500億公裡以外,最近的時候,它也不會靠近到太陽100億公裡以內,差不多是海王星到太陽距離的2倍以上。這意味著,它的軌道非常橢長,它需要4萬年才會繞太陽一圈,2015 TG387上一次接近太陽的時候,長毛象(mammoth)和洞熊(cave bear)正在歐亞大草原上悠遊漫步。

TG387的發現、軌道朝向都驗證了關於「第九行星」的假設。

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Sedna),和2012年發現的2012 VP113,再加上2015 TG387,軌道有某些程度的相似之處,這些軌道的近日點方向具有向某個特定方向聚集的傾向,這些天體距離內太陽系太陽, 根本不可能會受到8大行星的引力影響。這意味著有一顆大天體,把這些天體都推進了相似類型的公轉軌道,這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20倍,擁有一個偏心率極高的軌道,在軌道最遠處距離太陽可以達到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0倍以上。

一些科學家認為,2015 TG387或多或少幫助他們縮小了搜尋範圍。他們推測第九行星的位置與2015 TG387的軌道相對,而形成重力共振,清掃並維持住這些既怪異又扁長的軌道。

那為什麼過了這麼久,人類還是沒有發現第九行星呢?因為太陽系實在是太大了,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深入探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像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按照旅行者1號目前17公裡/秒的速度,它還至少還要飛上520年的時間才能抵達奧爾特雲。而對於速度為15.4公裡/秒的旅行者2號,它將會在580年之後進入奧爾特雲。如果想要從奧爾特雲的一邊進入再從另一邊穿出,還需要3萬年的時間,而旅行者1號將在2025年與地球徹底失去聯繫。

很多星球的發現,都是先計算,在觀測,比如穀神星的發現。1776年,德國的一位數學老師戴維·提丟斯曾推算出了各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例為:0.4,0.7,1,1.6,2.8,5.2,10,19.6……(a=(n+4)/10,其中n = 0, 3, 6, 12, 24, 48...)這一規律後來被稱為「提丟斯—彼得定律」。

然而研究者們發現,數字「2.8」沒有與它對應的行星。難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有一顆未被發現的天體嗎?後來數學家高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運算定律算出了它的運動軌跡。在高斯的預測之下,1801年天文學家觀測到了穀神星。

目前各個國家都在進行巡天項目,除了探測宇宙加速膨脹機理,還有就是尋找第九行星,對那些遙遠的星系進行長時間的觀測分析,搜尋那些非常緩慢移動中的天體。說不定在哪一天,隨著天文學家繼續搜尋,第九行星就此浮出水面。

第九行星將會讓人類重新審視太陽系,對於人們理解太陽系的基本結構、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如果能發現它,它很可能會以一位希臘或羅馬神祗的名字命名,與太陽系其餘天體命名的方式一致,

相關焦點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第九行星|恆星系統|行星|太陽系|軌道|...
    ,但我們仍面對著許多未解之謎,其中之一就是太陽系內是否存在著一個距離極遠的、巨大的第九行星。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NASA專家發現,第九行星存在太陽系邊緣,質量比冥王星重5000倍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個遙遠的巖石天體,他們認為該天體被一顆尚未發現行星吸引到了一條特別的軌道上。這一發現支持了一種越來越有說服力的觀點,即所謂的第九行星應該是存在的。第九顆行星是由加州理工學院專家邁克·爾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2016年首次發現的。他們發現,在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中的6顆天體,出現了奇怪的運行軌道。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第九顆行星可能是一顆「微型海王星」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麥可.布朗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冥王星周圍有很多類似它的天體存在,它只是柯伊柏帶中眾多天體之一,所以,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這個事件雖然是一次很了不起的科學發現,但不同的是,這個發現並沒有讓人們興奮不已,反而感到一些悲傷。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自從冥王星在2006年被天文學會貶為矮行星以後,叫了幾十年的太陽系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一時間很多人還不適應。但這也沒辦法,誰讓冥王星的個頭太小,而且軌道異常,最主要的是它沒有清除自身軌道周圍的其他小型天體。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公眾感興趣的話題2016年1月20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宣布發現太陽系柯伊伯帶中6顆天體的運行軌道異常,這6顆天體雖然以不同速率運轉,但其運行軌道卻擁有相同的傾角,且朝向太陽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條件下碰巧出現這一情況的機率只有1/14000(0.007%)。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迄今為止,已發現的4300多顆確認的系外行星都有共同之處:即與其宿主恆星軌道距離較近,而距太陽系較遠。現在,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著一顆雙星運行,繞行一周需要15000年。
  • 冥王星是意外發現的,體積只有月球的1/5,被除名太陽系大行星行列
    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上,經常能夠看到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可是如今太陽系只剩了八大行星,還有一個行星到底去了哪裡?這個行星到底是如何發現並命名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冥王星。冥王星的發現是一個意外的收穫1930年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在研究天王星與海王星的時候,一次意外的錯誤測算,錯誤的認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附近還有另外一個衛星伴隨,基於這個錯誤的測算,科學家們順藤摸瓜,深入對海王星和天王星的周邊進行觀測,不查不要緊,這一查竟然發現了一個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冥王星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真的科學嗎?帶你走近這顆冰冷星球
    從小到大,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都是太陽系有九個行星。而當我變成一位專業天文學家,我仍然在世界各地的中小學中進行這個太陽系九行星模型的教學。但在2006年一項仍有爭議的決定中,冥王星被正式從太陽系行星中除名了,太陽系只剩下了八顆行星,而我也變成了一個對學生撒謊的騙子。現如今,部分天文學家呼籲恢復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使得這一爭議再起,他們認為這個結滿冰的小星球一開始就不該被降級。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表親」給天文家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太陽系的遠端,海王星之外,存在著一簇被稱為「極端海王星外天體」的冰冷天體,它們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移動。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天體是在響應一顆尚未被觀測到的行星的引力,這顆行星被稱為第九大行星,它在非常、非常遙遠的軌道上運行。另一些人認為這些奇怪的物體是對其他小物體累積的引力做出的反應,而不是一個大的行星。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重新分類到矮行星隊伍中,也就是說冥王星被降級,踢出了太陽系「九大行星」之列。一時之間,爭論四起,很多人認為這對於冥王星而言並不公平,也有人認為這是冥王星本身特性的必然。
  • 科學家確認行星HD106906 b的軌道,或能解釋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科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了一顆名為HD 106906 b的行星軌道,這顆氣態巨行星在距離地球300光年的南十字座,也是其恆星HD 106906周圍唯一發現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因為其在遠離恆星的位置上才被科學家關注,最初發現這顆行星時一度認為其軌道正在脫離恆星,在通過14年持續觀測後才確認了
  • 19顆星際來客全被留在太陽系?軌道與黃道面傾斜,機會來了
    很快我們又迎來了第二個星際來客,2019年,烏克蘭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星際彗星21/Borisov,現正在離開太陽系。難道到訪太陽系的小行星只有2顆嗎?現在一項新研究稱,太陽系內被懷疑起源於星際空間的小天體有多個。
  • 哈勃望遠鏡發現類似於「第九號行星」的行星
    天文學家在南十字星座中發現了一顆新的系外行星,這可能有助於揭開太陽系的奧秘之一。研究表明,這顆行星類似於"第九號行星"——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是一個位於冥王星後面、影響著宇宙天體軌道的神秘物體。這顆行星被命名為HD106906b,它距地球336光年。它的質量是木星的11倍。該行星圍繞兩顆明亮的年輕恆星旋轉,但距離它們很遠——相距738個天文單位。為了進行比較,太陽與冥王星之間的距離為29.7—49.3個天文單位。
  • 無數的太陽系天體被它吞噬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在八大行星有兩個特別的行星最受科學家關注,一個自然是美麗異常的地球,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是一顆獨特的生命星球。對於一個天體來說,它實力的強弱就是用引力的強弱來衡量的,強大的引力可以吞噬不少的其它天體,不斷壯大自身的質量,變得更加強大。科學家研究發現,木星在太陽系早期的時候可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有可能在早期的時候吞噬了不少的天體。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系外星系的時候,發現很多的恆星系統中都擁有超級地球,而且它們的軌道位置比水星的軌道還要靠近恆星。
  • 太陽系內第九大行星?或直達奧爾特雲,體積比木星大!
    在太陽系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帶叫做小行星帶,這裡有著數不勝數的小行星,它們的體型非常小,受到太陽系中行星引力的影響,還停留在這裡。如果想要真正地走出太陽系,對行星有初步的了解,就首先要對太陽系有足夠的了解,現在都已經2020年了,科學家卻發現在太陽系內極有可能會存在第九大行星。
  • 太陽存在「伴星」?為揭開第九行星的身份,科學家提出新猜想
    自從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人類對於太陽系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先是陸續發現了各個行星,後來又在行星的周圍發現了很多的衛星,包括發現了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等等,不過事實上,看清楚了好像是人類對於太陽系了解非常透徹了,事實上卻根本沒有。為何這麼說呢?
  •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太陽系中各種天體的軌道,並計算出它們如何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新發現的星際高速公路使彗星和小行星在太空中的傳輸速度比以前想像的要快得多,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 為了發現這些天體高速公路,研究團隊研究了空間流形——從太陽系邊緣延伸出來的隱藏拱門的連接。
  • 太陽系周圍10光年內有什麼天體?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它強大的引力束縛著包括地球在內的各種天體。太陽的引力主宰範圍可以延伸到1光年之外,這是我們太陽系的範圍。那麼,太陽系之外的宇宙會是怎樣的呢?距離太陽10光年內存在什麼天體呢?三體出了太陽系之後,首先會遇到的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南門二,又稱半人馬座α星,這是《三體》小說中三體世界的原型。
  • 太陽系邊緣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而且它是一顆胡柚般大的黑洞嗎?
    最近有人驚呼,科學家們正在執行一個LSST搜索計劃,讓太陽第九大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邊沿的黑洞現身。那麼如果這顆黑洞真的存在,地球有危險嗎?這個說法當然有些驚世駭俗。2020年5月,人們觀測到了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黑洞,坐落在望遠鏡座,隱藏在被命名為HR 6819的恆星系統,距離我們約1000多光年。人們發現它,並不是這個黑洞本身有任何蛛絲馬跡,而是HR 6819三合星系統中可見的兩顆恆星怪異的運行軌跡,它們圍繞著一顆看不見的空間運行,由此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毫無蹤跡的巨大引力源只能是一顆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