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天天忍受全麻病人呼吸道異味的麻醉醫生,對口臭可是充滿了怨念……
先說為啥口臭自己聞不到——「久居鮑魚之肆而不能聞其臭」唄。
實際上,空氣中造成臭味的各種成分微粒一直在不斷衝擊我們的嗅覺感受細胞(位於鼻腔上部,集結為嗅神經向大腦延伸),而嗅神經一直在忠實地向大腦反饋「好臭!危危危……」的信號。
但在神經中樞,大腦有意識地減弱或「屏蔽」了相關神經衝動,讓我們暫時喪失對該種氣味的分辨力——這就是「嗅覺疲勞」[1],或嗅覺的適應性,具體機制涉及到複雜的嗅覺受體及中樞神經調控。
從進化的角度上探討,嗅覺是重要的示警信號(比如聞到血腥味、猛獸臊味意味著危險來臨);但過分敏銳的感覺意味著相應感受器長期過度刺激,湧向神經中樞的巨量信號會造成機體嚴重不適和注意力分散,反而影響個體生存。
因此,和嗅覺疲勞類似的「感受器鈍化」(如瞳孔在黑暗/光亮環境間的變化、靜/動態視覺的敏銳度差異)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不可缺少保護機制,其意義為:
critical moment 需要第一時間被敏銳地察覺,但是單一環境裡持續、重複的刺激,需要在感知時被「降頻」,以利於生存。
人類的嗅覺相關神經中樞
至於我為啥會這麼「嫌棄」……
蒼天在上,我們苦逼的麻醉醫是真正的「口臭鑑賞家」(嘔……)
全麻知道伐?給了麻醉藥患者舒舒服服睡著後,我們會託起患者的下頜關節、打開口腔,把臉湊向櫻桃小嘴或血盆大口,在喉鏡的指引下把維持術中呼吸的氣管導管送入聲門——這個步驟是幾乎所有全麻的必須操作,叫氣管插管。
氣管插管操作
這個過程中,麻醉醫生的臉會無比接近患者的口腔,某些氣道結構複雜的病人難以良好地暴露聲門,麻醉醫要伏低、探身、瞪著一雙昏花老眼瞅向氣道深處——而這時,味兒來了。
口臭是肆意的、狂野的、宛如一條不羈的靈魂;隔著兩層口罩(我習慣插管時多戴一層),我們能聞到菜葉和肉沫靜靜發酵的風味,仿佛置身於盛夏時節最紅火的化糞池,抑或是城市深處幽暗潮溼的下水道;煙漬和幽門螺旋菌在這裡相遇,腐肉和泔水的滋味在口腔裡盤旋;
病人安詳地睡著,品味著美味的夢,徒留我們強忍鼻翼的抽動和胃部的痙攣,在皺成一團的眉眼下完成氣道操作。
無論患者看著多白白淨淨溫文爾雅,我們都必須嚴正以待等待口臭的到來——事實上,我接觸的大部分病人,無論妙齡少女或是青蔥少年,都有口臭。
據估計,全球約有 10%~65% 的人患有口臭[2],其中 80%~90% 的口臭與口腔相關。
查到這條資料時,一個一直困惑我的謎題也解開了:為啥全麻病人禁食這麼久,還是有口臭啊?
全麻前一般禁食水 6 小時以上,按理來說胃裡的食糜早已消化殆盡,整個上消化道無食無水,既然沒有「發酵物」,臭味的來源是哪裡呢?
是口腔。
大部分口臭與口腔內因素有關,如牙周病、舌苔、齲齒、假牙不清潔、不良修復體及口腔黏膜病等。
口腔氣味主要來源於口腔內的微生物(主要是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分解含硫胺基酸的代謝產物[3],主要是揮發性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其中 90% 是硫化氫和甲硫醇,其次有少量的二甲硫醇、二甲二硫醇等。
其他異味,還有細菌代謝產生的吲哚、糞臭素、二元胺類(屍胺、腐胺)等。
臨床實驗證明口腔微生物與口臭及口氣中 VSCs 存在密切關係[4]。
目前研究認為牙周袋和舌苔是 VSCs 產生的主要部位,而這些部位中所隱藏的細菌是口腔內 VSCs 的主要製造者。
進食後口腔清潔不足、不及時是目前口臭的主因。
以我為例,雖然一直嫌棄別人,我也曾把自己臭到過……
麻醉工作繁重,工作餐都是同事互換看著臺子,抽空下去吃飯;每次匆匆吃完,抹完嘴就戴上口罩,頂多用清水漱個口。有幾次明顯聞到了口罩裡腐肉發酵的味道……
不解決口腔清潔問題,口臭會一直困擾我們;而不管你聞得到聞不到,這個「社交殺手」一直在身邊靜靜盯著你,當你吐氣如蘭或張嘴放肆笑時出來膈應人。
而在口腔清潔方式的選擇上,大部分人還存在誤區——認為刷個牙,就乾淨了。
其實人類的牙齒構造中,天然存在不易清潔的區域:牙縫。
我們牙冠寬大,而牙根縮窄,牙冠之間沒有間隙,但是緊靠牙齦的齒間是存在間隙的。
通常來講,牙齦乳頭填塞於這個間隙內。所謂的「牙縫」,就是指由兩顆牙齒的鄰面、牙齦乳頭以及中間的微小空隙組成的一個狹小空間。
而日常刷牙只能維持牙齒表面約 65% 區域的清潔,無論你清潔頻率有多高,使用手動或電動牙刷,仍有 35% 盲區(如牙縫)難以被清潔到。
越是刷毛清潔不到的地方,細菌就越肆無忌憚,日積月累就容易形成蛀牙(齲齒)以及牙周炎。
牙縫是卡塞食物殘渣的重災區,許多纖維較粗的肉類、蔬菜杆徑會留存在這個部位,在口腔定植的諸細菌作用下被分解發酵,形成「經久不衰」的口臭。
對健康來說,口臭恐怕還是危害度輕的小問題,更可怕的是細菌滋生導致的牙齦乳頭髮炎腫痛、牙周炎、牙髓炎乃至蔓延遍布全身的蜂窩組織炎——牙齒發炎導致全身性的敗血症,並不是危言聳聽的玩笑話。
值得注意的是,菌斑生物膜是口腔炎症感染的生物學基礎[5]。
這由一群不同種類的細菌組成的特殊的空間結構,各種細菌相互協同,在固定位點形成不同的空間層次,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具備很強的抵抗力——僅僅是漱口、或是抗生素難以殺滅菌斑。
菌斑只能通過機械方法去除——刷掉,磨掉,刮掉。可問題來了:牙齒、唇、頰、舌和合面可以用牙刷清潔,但牙齒近遠中面,尤其是齦溝,拿什麼清潔?
要知道,無論是巴氏刷牙法,橫刷、豎刷法,刷毛都沒法夠到牙縫,刷牙時不恰當的用力反而會把清潔出的殘渣掃到牙齒縫中間,讓牙縫更加藏汙納垢。
如何清潔牙縫呢?目前常用的清潔工具有牙線、牙縫刷和衝牙器等。
首先說牙線:
由於牙縫的存在是頰舌向的,因此牙線塞入到牙縫後,一定要沿著牙縫兩側的牙齒邊緣依次從下往上提拉,才能分別從兩側牙齒鄰面把牙菌斑刮掉。
這個過程需要很高的技巧,弄不好就會損傷牙齦,導致牙齦出血;而在刮擦牙縫時對牙齒橫面的摩擦與機械剪切力,常常會損傷牙體、影響其穩定性。
然後是牙縫刷:
牙縫刷/間隙刷本身不屬於日常清潔工具,是只適用於中到重度牙周病患者的醫療器械。
牙周病及老齡患者牙齦退縮後,齒間的三角間隙會增寬,此時便可應用牙縫刷。根據牙縫的大小分別適用不同規格的牙縫刷。
以上兩種工具的共同問題是:門檻太高——雖然價格便宜,但學習成本高,操作起來需要技巧和熟練度,使用不當可能會傷牙齒。尤其對於老人和孩子,這兩種工具的使用門檻還是太高。
在生活中,許多人嫌刷牙麻煩,還會青睞不同品牌的漱口水。
現在市面上的漱口水大多具備抑菌、清新口氣的配方成分,短期內確實可以有效掩蓋口臭;一些大牌漱口水還以「抑制口腔牙齦炎症」為賣點,效果不一。
但漱口水的問題是:並不能解決齒間卡塞食物殘渣的根本問題;也難以祛除上面提到的菌斑膜,口臭可以被掩蓋、但沒有被解決,且許多漱口水為了增效清潔能力,使用了刺激性大的成分,如酒精(目前有不少關於漱口水可能致癌的爭論)。
就我看來,漱口水可以作為刷牙後的輔助、面對社交場合前的應急手段,但不能作為徹底清除口臭的辦法。
面對上述齒間清潔問題,現在學界公認的有效清潔工具是衝牙器(水牙線)。
水牙線的原理相當簡單:以一定壓強的水流(5-90 psi(34-621kPa))為清洗媒介,利用特殊設計的噴頭把齒縫裡的殘渣衝出來。
至柔至剛都莫過水,衝牙器的水流完全可以起到機械性衝刷掉牙菌斑的作用,同時不會對牙齦造成損傷。
這一點在正畸帶牙套的人群裡簡直是福音:想像一下牙套妹們對著鏡子張大嘴,用牙線小心翼翼拐彎抹角地掏牙縫的場面……現在衝牙器幾乎是戴牙套的標配。
同時,衝牙器在衝洗牙齦時對牙齦有按摩作用,使用時會隨著水流律動有種舒適感。
在我看來,衝牙器的最大優勢就是便捷易掌握了:對於不會使用牙線或者牙齒情況複雜的人來說,握住衝牙器手柄、對準齒縫、按下開關、一個一個齒縫洗過去——半分到一分鐘就搞定了。
不累手、不用害怕損傷牙齒或者牙縫變大,因此衝牙器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相當普及了。
在學界,衝牙器對控制菌斑和減輕牙齦炎症的效果是經得起多項研究考驗的:
謝寧[6]等對佩戴牙齒固定矯治器的青少年進行研究,發現刷牙同時應用衝牙器清潔牙齒,可減少齦溝內螺旋體的比例。
解用江[7]等對中度牙周炎患者在基礎治療後應用衝牙器進行口腔維護,並與僅應用傳統牙刷刷牙者進行比較,發現應用衝牙器可明顯減輕牙齦炎症,減少牙齦出血及降低牙周袋深度。
Sharma[8]等將106例行正畸治療患者隨機分為3組,分別應用普通牙刷、牙縫刷和普通牙刷、衝牙器和普通牙刷進行口腔護理並進行隨訪,發現治療2、4周后3組菌斑指數及牙齦指數均較治療前下降,但應用衝牙器和普通牙刷進行口腔護理者全口和牙齒鄰面 菌斑指數及牙齦指數較其他2組降明顯。
Lyle[9]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應用衝牙器可使牙面菌斑生物膜減少,還可使 6mm 以內牙周袋內的病原微生物數目降低。
李嬋秀[10]等發現衝牙器對維護老年牙周病患者口腔衛生、抑制菌斑和控制牙齦炎症有一定作用。
衝牙器的使用方法相當簡單,這裡再囉嗦一下:
使用時向水槽方向伏低身子,把噴頭含在口中(記得開機時保持噴頭在嘴裡!不然會噴得到處都是),讓水流與牙齦線成 90°,保持嘴唇微微打開,從後牙開始向門牙方向衝洗。
衝洗時分上下左右四區域,30 秒換一個區域衝洗,衝洗時不要看鏡子,使用不超過 50℃ 的溫水。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衝牙器持續用個兩三天,口臭問題就基本控制住了。
我目前在更衣間的 LOCKER 裡常備一把衝牙器,吃完飯花個一兩分鐘快速衝牙。
另外,關於衝牙器,有幾個問題要著重闡述一下:
1. 使用衝牙器後牙齦出血:這是使用衝牙器最常見的差評原因,但牙齦出血其實是牙齦炎症的症狀——牙齦發炎時,任何機械作用都會造成輕微出血,吃口饅頭牙痕帶血相信不陌生吧?遇到牙齦出血,反而應該更加重視口腔清潔問題了,可以使用較低的檔位,堅持做口腔清潔。
2. 衝牙器不是萬能的,不能替代刷牙:上面已經講到了,衝牙器主要針對牙縫進行清潔作業,而牙齒的其餘廣闊面積,還需要牙刷去協同清潔。
3. 用了衝牙器,口臭持續不緩解怎麼辦:口臭原因並非百分百由口腔食物殘留引起,對於頑固性口臭的人群,要謹防罹患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胃腸穿孔、反流性疾病、消化不良、消化酶缺失等等),慢性口腔疾病(如唾液不足等),以及全身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總結一下:
對口臭、齲齒患者,用衝牙器可以快速清除牙齒縫、牙齦下、窩溝、蛀牙等隱蔽部位食物殘渣和細菌,有效改善牙齦炎、減少牙齦出血、緩解牙齦腫痛,達到清新清口氣、堅固牙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Nethery, Tony. Olfactory fatigue[J]. Dixie Automotive Report, 2012.
2. Quirynen M, Dadamio J, Van den Velde S, et al . Characteristics of 2000 patients who visited a halitosis clinic[J]. J Clin Periodontol, 2009, 36(11):970-975.
3. Boever De EH, Loesche WJ.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naerobicmicroflora of the tongue to oral malodor [J]. J Am Dent Assoc, 1995,126(10): 1384-1393
4. 續繁星, 李曉宇, 劉賀,等. 口源性口臭病因及治療的研究進展[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1, 11(004):791-794.
5. 蔣娟娜, 解保生, 周甜. 基於口腔生物膜的抗菌研究方法[J]. 海南醫學, 2018, v.29(03):401-404.
6. 謝寧,丁小軍. 衝牙器洗牙改善牙齒固定矯治期間的牙周組織{J] . 中國臨床醫學,2012, 19(4): 433-434.
7. 解用江,閆雷,張德梅,等.衝牙器在牙周維護期應用的療效分析[J]. 口腔醫學研究, 2013, 29(3) :262-263.
8. Sharma N C , Lyle D M , Qaqish J G , et al. Effect of a dental water jet with orthodontic tip on plaque and bleeding in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2008, 133(4):565-571.
9. Lyle D M . Use of a water flosser for interdental cleaning[J]. Compendiu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dentistry (Jamesburg, N.J.: 1995), 2011, 32(9):78, 80-2.
10. 李嬋秀, 黃南楠, 王萍. 衝牙器對老年牙周病患者牙菌斑和牙齦炎症的抑制作用[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誌, 2013(11):113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