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縫線選擇(點擊查看大圖)
選擇可吸收縫線必須了解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張力支撐時間和吸收時間。
張力支撐時間是指可吸收縫線能維持將切口對合良好所需張力的時間;吸收時間是指可吸收縫線在體內人體組織完全降解吸收的時間。
選擇縫合材料的原則:
(1)肌腱、韌帶等癒合較慢的組織應選擇組織反應小,惰性強的不可吸收線,如聚丙烯和聚酯材質的縫線,張力強且可長久;
(2)對於癒合時間在2~6周內的切口組織應儘量選擇可吸收縫線,減少異物殘留引起感染的風險;
(3)了解不同部位傷口組織癒合時間,可吸收線的張力支撐時間必須大於組織完全癒合的時間,如果考慮患者全身及局部有高風險因素,則要選擇張力支撐時間更長和含帶抗菌劑的可吸收線;
(4)為了減少皮膚瘢痕形成,儘量選擇不穿透表皮的方式和材料縫合切口,情況允許時行皮內連續縫合;
(5)縫合材料現在大多都自帶縫針,在不破壞強度鋒利度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細的針型也符合微創理念,在手術過程中,剛性足以抵抗彎曲,而韌性足以抵抗斷裂。針型要考慮弦長和弧度,根據部位深淺和組織厚度選擇不同針型。
縫線針種類:
1.按針尖部的橫截面外形分:圓針;角針(鋒利,多用於縫皮);圓體角針;鏟針(主要用於眼科手術);鈍針。2.按針的弧度分:12弧;318弧(多用於縫皮);5/8弧;直針;14弧(多用於眼科手術)3.縫線體部的直徑:體部的曲率一般有2/8圓、3/8圓、4/8圓、58圓或者對應針體直徑:0.25、0.375、0.5、0.625英寸(註:1英寸=2.54釐米)直徑。其中針體曲率為3/8圓(0.375英寸)的縫針最常用於皮膚的縫合,針體曲率為48圓(0.5英寸)是為狹小的空間中進行縫合而設計的,以適應術者更大的腕部操作動作。1.選擇合適的持針器
縫針所能承受的最大彎曲力矩應該大於持針器鉗夾縫針和其後穿過被縫和組織時作用在縫線上的合力,否則容易導致縫針在縫合過程中出現彎曲變形。
與縫線針相比較:持針器過大,術中易發生縫針變形導致縫線針的弧度由彎曲變直。持針器過小,在縫合時會導致縫線針沿著持針器的長軸打轉。
2.掌握正確的持針方式
骨科手術切口縫合方式遵循無菌、微創和恢復患者解剖結構以及保證血供良好的原則。切口縫合主要分為連續縫合和間斷縫合兩大類,在此基礎上又演變出包埋縫合、荷包縫合、減張縫合和免打結縫合等縫合方式。
骨科手術最常使用單純間斷縫合、單純連續縫合、連續水平褥式縫合(皮內縫合)和免打結縫合;有時也會用到「8」字縫合、垂直褥式縫合(外翻縫合)和減張縫合。
01 單純間斷縫合
應用最多,每縫一針單獨打結,多用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腱膜及腹膜的縫合,尤其適用於有感染創口的縫合。
02 單純連續縫合
每一針均與單純間斷縫合相同,但從縫合開始至結束只用一條線來完成。多用於較長傷口的縫合,如腹膜和胃腸道後壁的內層吻合等。
注意要點:
(1)總是同一側進針,同一側出針,打結時,記得留回頭線就行了。
(2)記得讓助手收線。
(3)其他要點同單純間斷縫合。
優點:與單純間斷縫合相比,此方法打結數少、耗時短、更快速對齊傷口、不易留疤痕。
缺點:若縫合材料斷裂會造成整個傷口裂開、較難沿縫合線進行微調、縫合線易起皺褶(尤其縫合較薄皮膚時)。
用於皮膚縫合,一般使用可吸收縫線,縫線在兩側皮膚切口內進行連續縫合,最後縫線埋沒於切口內。在外科手術,特別是整形外科中應用廣泛,皮內縫合常用於外露皮膚切口的縫合,如頸部甲狀腺手術切口、會陰切口等。
優點:此方法對合好、癒合疤痕小、較為美觀、拆線時間早或無需拆線。
缺點:縫合的好壞與皮下組織縫合的密度、層次對合密不可分,如切口張力大、皮下縫合對攏欠佳時,不應採用此方法。又稱雙間斷縫合,由兩個間斷縫合組成,縫合線在組織深面交叉,縫扎牢固省時,常用於張力大的組織、肌腱、韌帶的縫合以及較大血管的縫扎止血等。
優點:縫扎牢固、不易滑脫。
缺點:操作較繁瑣。
06 垂直褥式縫合
[1]唐佩福,顧立強 . 骨科縫合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227-235.
[2]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關節外科學專業委員會傷口管理研究學組,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關節疾病防治分會傷口管理學組,康焱, 周宗科,楊惠林,曹力,吳新寶,唐佩福,孫天勝,嚴世貴,付中國,高鵬,屠重棋,胡懿郃,廖威明,吳軍,邱貴興,裴福興.中國骨科手術加速康復切口管理指南[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誌,2018,11(1):3-10.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投稿郵箱:gujinzw@163.com
投稿電話:15911162085(微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