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針+縫線+持針器+最實用的骨科縫合技巧」 全都在這裡!

2021-02-07 骨今中外
(2)羊腸線:羊腸線為傳統的可吸收手術縫線,由於羊腸線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已逐漸被取代。(3)聚乙交酯(PGA)和聚乙交酯丙交酯( PGLA)類可吸收縫線: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牢靠的固定作用,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4)單纖維與多纖維縫線:單纖維縫線在穿過組織時所遇阻力較小,且可避免細菌在上附著,適用於血管外科或汙染傷口的縫合。單纖維縫線易於打結,但強度較低,如果在結紮過程中發生縫線摺疊或捲曲都會導致縫線斷裂。

 骨科縫線選擇(點擊查看大圖)


選擇可吸收縫線必須了解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張力支撐時間和吸收時間。


張力支撐時間是指可吸收縫線能維持將切口對合良好所需張力的時間;吸收時間是指可吸收縫線在體內人體組織完全降解吸收的時間。


選擇縫合材料的原則:

(1)肌腱、韌帶等癒合較慢的組織應選擇組織反應小,惰性強的不可吸收線,如聚丙烯和聚酯材質的縫線,張力強且可長久;

(2)對於癒合時間在2~6周內的切口組織應儘量選擇可吸收縫線,減少異物殘留引起感染的風險;

(3)了解不同部位傷口組織癒合時間,可吸收線的張力支撐時間必須大於組織完全癒合的時間,如果考慮患者全身及局部有高風險因素,則要選擇張力支撐時間更長和含帶抗菌劑的可吸收線;

(4)為了減少皮膚瘢痕形成,儘量選擇不穿透表皮的方式和材料縫合切口,情況允許時行皮內連續縫合;

(5)縫合材料現在大多都自帶縫針,在不破壞強度鋒利度的情況下儘可能選擇細的針型也符合微創理念,在手術過程中,剛性足以抵抗彎曲,而韌性足以抵抗斷裂。針型要考慮弦長和弧度,根據部位深淺和組織厚度選擇不同針型。

縫線針種類:

1.按針尖部的橫截面外形分:圓針;角針(鋒利,多用於縫皮);圓體角針;鏟針(主要用於眼科手術);鈍針。2.按針的弧度分:12弧;318弧(多用於縫皮);5/8弧;直針;14弧(多用於眼科手術)3.縫線體部的直徑:體部的曲率一般有2/8圓、3/8圓、4/8圓、58圓或者對應針體直徑:0.25、0.375、0.5、0.625英寸(註:1英寸=2.54釐米)直徑。其中針體曲率為3/8圓(0.375英寸)的縫針最常用於皮膚的縫合,針體曲率為48圓(0.5英寸)是為狹小的空間中進行縫合而設計的,以適應術者更大的腕部操作動作。

1.選擇合適的持針器

縫針所能承受的最大彎曲力矩應該大於持針器鉗夾縫針和其後穿過被縫和組織時作用在縫線上的合力,否則容易導致縫針在縫合過程中出現彎曲變形。


與縫線針相比較:持針器過大,術中易發生縫針變形導致縫線針的弧度由彎曲變直。持針器過小,在縫合時會導致縫線針沿著持針器的長軸打轉。

2.掌握正確的持針方式


持針器咬齒應當與縫針尺寸相匹配,持針器與縫針的接觸點應位於縫針體部寬厚的卵圓形處,相當於縫針長度1/3~1/2的位置,以便持針器和縫針的接觸面積最大,有利於持針器穩定控制縫線針,避免組織縫合時縫針出現晃動和扭轉。縫針應當和持針器相互垂直,縫合時持針器不應過度夾緊縫針,持針器夾僅需把持縫針至初步嚙合固定。將拇指和環指套入持針器的指環,並將示指放在持針器上以便穩定地把持持針器,或者將整個持針器握在手掌中,以增加操作的靈活性。




手術操作細節:縫針的進針角度應該與皮膚垂直,這可以減少進針口的大小和避免皮緣內翻。進針點位置和深度由待縫合皮膚厚度而定,進針點一般在距離傷口邊緣1~3mm,雙側對稱,縫針進針角度應該垂直於皮膚表面。持針器應該一直鉗夾住縫針直到縫針離開傷口才可以鬆開。這一操作中的細節十分重要,過早地鬆開持針器有可能發生小號縫針掉落在較深的傷口內。


骨科手術切口縫合方式遵循無菌、微創和恢復患者解剖結構以及保證血供良好的原則。切口縫合主要分為連續縫合和間斷縫合兩大類,在此基礎上又演變出包埋縫合、荷包縫合、減張縫合和免打結縫合等縫合方式。


骨科手術最常使用單純間斷縫合、單純連續縫合、連續水平褥式縫合(皮內縫合)和免打結縫合;有時也會用到「8」字縫合、垂直褥式縫合(外翻縫合)和減張縫合。 

01 單純間斷縫合


應用最多,每縫一針單獨打結,多用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腱膜及腹膜的縫合,尤其適用於有感染創口的縫合。


(1)進針要垂直,即針與創面切口平面垂直,可以輕提起切口。(4)一般要求全層穿透,特殊的時候可以選擇非全層,如。漿肌層縫合。優點:操作簡單迅速;縫合時可根據不同創緣的情況調整縫線的張力,對創緣的血液循環影響較小;術後個別縫線斷裂不影響其他縫線;在創口感染時可靈活拆線排液。缺點:縫合時間較長,縫線耗費較多;可能組織對合不齊,美觀性較差。

02 單純連續縫合


每一針均與單純間斷縫合相同,但從縫合開始至結束只用一條線來完成。多用於較長傷口的縫合,如腹膜和胃腸道後壁的內層吻合等。


注意要點:

(1)總是同一側進針,同一側出針,打結時,記得留回頭線就行了。

(2)記得讓助手收線。

(3)其他要點同單純間斷縫合。


優點:與單純間斷縫合相比,此方法打結數少、耗時短、更快速對齊傷口、不易留疤痕。


缺點:若縫合材料斷裂會造成整個傷口裂開、較難沿縫合線進行微調、縫合線易起皺褶(尤其縫合較薄皮膚時)。

用於皮膚縫合,一般使用可吸收縫線,縫線在兩側皮膚切口內進行連續縫合,最後縫線埋沒於切口內。在外科手術,特別是整形外科中應用廣泛,皮內縫合常用於外露皮膚切口的縫合,如頸部甲狀腺手術切口、會陰切口等。


優點:此方法對合好、癒合疤痕小、較為美觀、拆線時間早或無需拆線。

缺點:縫合的好壞與皮下組織縫合的密度、層次對合密不可分,如切口張力大、皮下縫合對攏欠佳時,不應採用此方法。



免打結縫合是一種新興縫合方式,張力支撐足夠大,對組織的抓力強而均勻,可單人操作快速完成縫合,需要注意縫合時鬆緊合適不要太緊,且收尾時交叉回縫2~3針,貼著組織剪線,防止線尾損傷周圍 局部組織。


又稱雙間斷縫合,由兩個間斷縫合組成,縫合線在組織深面交叉,縫扎牢固省時,常用於張力大的組織、肌腱、韌帶的縫合以及較大血管的縫扎止血等。


優點:縫扎牢固、不易滑脫。


缺點:操作較繁瑣。



06 垂直褥式縫合

此方法常用於有皺褶的解剖部位,如頸後部、腹股溝、腋窩、皮膚鬆弛部位(如老年或經產婦腹部、陰囊皮膚等),以及較深的撕裂傷等。(1)注意1.4和2.3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病人的狀況進行調整1.2之間深度比3.4要厚。




減張縫合常用於縫合張力過高的皮膚切口,通常邊距在1cm以上,可聯合垂直褥式縫合方式進一 步增加縫線拉力。有條件時採用新型帶網片的皮膚膠,在皮膚表面對切口提供額外的高抗張強度,同時保持皮膚美觀效果,對於一些對手術瘢痕有較高要求的患者可以採用。 

[1]唐佩福,顧立強 . 骨科縫合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227-235.

[2]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關節外科學專業委員會傷口管理研究學組,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關節疾病防治分會傷口管理學組,康焱, 周宗科,楊惠林,曹力,吳新寶,唐佩福,孫天勝,嚴世貴,付中國,高鵬,屠重棋,胡懿郃,廖威明,吳軍,邱貴興,裴福興.中國骨科手術加速康復切口管理指南[J].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誌,2018,11(1):3-10.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投稿郵箱:gujinzw@163.com

投稿電話:15911162085(微信同)


相關焦點

  • 動圖,詳解常見手術切口縫合技術
    縫合技巧與手法根據縫針大小和縫合要求選擇合適的持針器,於持針器前1/3處夾針體後1/3弧處持針器夾持縫針在縫合過程中縫針不晃動、鬆動及轉向,不要將持針器滿口扣上,一般扣1~2齒即可。左手持鑷子固定或提取需縫合的組織,右手握持針器進行縫合。
  • 2個經典案例,讓你學會肘部損傷的縫合技術
    本書特色:本書所述的縫線技術能夠改善皮緣的對合質量,並增進肌腱縫合的效果。案例一:肘部損傷的縫線修復技術下面以肘外切口為例介紹對肱三頭肌止點修復的方法。現介紹如何利用縫線輔助修復肱三頭肌鷹嘴部止點。首先應用骨電鑽於尺骨鷹嘴後方預製「米」字形骨道,並進行套管輔助穿線(圖 5-161),然後在肱三頭肌肌腱做 Bunnell 縫合,再利用套管針引導縫線穿過骨道及肱三頭肌肌腱,最後拉緊縫線,將肱三頭肌止點完全復位,打結固定(圖 5-162)。打結時應用的是外科結。
  • 外科常用縫合方法圖解
    今天為大家科普一下手術縫線,以及外科手術的一些縫合方法。
  • 超實用:外科手術基本功速成法,書上學不到的秘訣!
    5)持針鉗(持針器)種類:握式持針鉗和鉗式持針鉗該縫合要求縫針刺入皮膚時刺在真皮下,不能刺入皮下組織,每個水平褥式縫合間距為4mm。然後縫針翻轉在同側距切口約4mm處刺入皮膚,越過切口到相應對側距切口約4mm處刺出皮膚,與另一端縫線打結。該縫合要求縫針刺入皮膚時,只能刺入真皮下,縫線間距為5mm。
  • 會陰切開縫合術的方法及步驟
    1.切開術者以左手中、食指伸入陰道內,撐起左側陰道壁,右手持會陰切開剪刀或鈍頭直剪刀,一葉置於陰道內,另葉置於陰道外,使剪刀切線與會陰後聯合中線向旁側呈45°角放好,於宮縮時,剪開會陰4~5釐米。注意事項:(1)切開時間應在預計胎兒娩出前5~10分鐘,不宜過早。(2)剪刀應與皮膚垂直。
  • 臨床常用傷口縫合和打結方法演示(英文)
    縫合前必須徹底止血和清創。3. 兩針孔間要有適當距離,以防拉穿組織。4. 縫針刺入和穿出部位應彼此相對,針距相等。5. 同層組織相縫合,除非特殊需要,不允許把不同類的組織縫合在一起。6. 縫合時不宜過緊,否則將造成組織缺血。7. 創緣、創壁應互相均勻對合,創傷深部不留死腔、積血和積液。8.
  • 傷口縫針幾天可以換紗布?
    此時,積極到醫院包紮縫合,一段時間後再拆線是非常重要的,拆線需要幾天時間,每個人都想知道,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傷口縫針幾天可以換紗布吧。如下是傷口縫針幾天可以換紗布的案例:1.如果傷口癒合良好,手指的癒合時間約為10天,關節癒合時間約為14天,一般癒合後就可以拆線。2.頭面部是5天。
  • 再也不用縫針了,新型拉鏈創可貼,輕輕一拉就能縫合傷口
    筆者-小文創可貼是我們的生活必備品之一,如果不慎受傷,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創可貼來止血,但創可貼的可用範圍還是有限的,如果傷口的面積太大,人們就不得不去醫院縫針了,小小一塊創可貼並不能阻止傷口裂開。就能完成簡單的縫合操作了,並且,對比起使用針線來進行縫合,人們還可以省去被針刺穿皮膚帶來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病人在進行縫合手術後通常需要進行拆線的後續護理,但行軍蟻就省去這一步麻煩了,當人們的傷口癒合後,行軍蟻就會自動從皮膚上脫落,並且不會留下傷疤。
  • 告別縫針!美國皮膚「拉鏈」橫空出世,傷口一拉就好,終結萬人疤痕之痛!
    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劃傷擦傷還好說,貼個創口貼就能搞定,一旦遇到需要手術、縫針的情況還是必須去醫院。最重要的,只要是縫針,術後就不可避免的會在身體上留下疤痕,有些甚至會成為永久性疤痕,而一部分人會把這些疤痕視為身體缺陷遮遮掩掩。
  • 皮藝入門技巧 ⑤打孔:縫線前的準備
    只有5%的人不知道,點擊藍字可以免費訂閱一).最基本的工具使用1.穿針引線手輕如燕2.對摺和定型3.皮革裁切4.皮革粘合5.打孔:縫線前的準備 ▷ 今天是【皮藝入門系列】最後一講,主要來談談縫線前的最後準備工作:打孔。
  • 美國發明無痛縫合貼,不用給傷口縫針,輕輕一拉就能緩慢癒合!
    美國發明無痛縫合貼,不用給傷口縫針,輕輕一拉就能緩慢癒合!人的皮膚非常脆弱,難免會有受傷的時候,當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傷口時,為了能夠讓它恢復的更好,常常需要用縫合的方式來處理傷口,可是用這樣的方法處理傷口不僅看起來非常恐怖。
  • 四川骨科醫生左手持手術刀給右手做手術 3分鐘完成
    來源標題:醫生左手持手術刀給右手做手術 3分鐘完成 近日,一段醫生自己用左手持手術刀給右手做手術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
  • 博達可吸收縫合線
    縫線作為當前外科手術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數千年之前。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便開始嘗試利用天然材料進行縫線縫合,包括亞麻線、馬鬃、棉線、皮革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於縫線安全性的理解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到19世紀末期,經滅菌處理的以牛或羊的小腸黏膜為原料的腸線開始出現並逐漸應用於手術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