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村陸興糕點廠
富裕的村子總相似,貧困的村子卻各不同。雲南省陸良縣板橋鎮是傳統農業大鎮,蠶桑、蔬菜、畜牧是支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板橋鎮因村施策,實錘戰貧力正酣。
民族團結聚合力,回漢同心戰貧困
板橋鎮舊州村,是陸良縣最大的回漢聚居村,村中一顆歷經600年的古銀杏樹,守望著舊州村的滄桑巨變,也見證著回漢同胞同心戰貧的手足之情。
舊州村民趙懷見和陳所英夫婦,創辦陸興糕點廠二十多年,見證了舊州餅業的發展壯大。同村回族女子馬粉萍,在糕點廠打工七八年後,在陳所英夫婦支持鼓勵下,自己也做起了糕點生意,如今她家也蓋起了新房買了車。陳所英說,「舊州現在共有6家糖食月餅作坊,在陸良縣也算小有名氣。」領路人的她言語間透出了些許自豪。
擺羊村竹籬笆圍起小菜園
月餅作坊產業族群的形成,是舊州民族團結奔小康的一個小小縮影,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舊州村根據因村施策的方針,整合民族宗教建設等資源,流轉土地,創辦村企蔬菜育苗基地、化肥農藥供銷店,既解決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吸納貧困戶和不便外出務工人員在家門口就業。
土地流轉了,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沒有閒著,回族同胞紛紛發揮肉牛養殖、清真菜系烹飪方面的傳統經驗優勢,搞起養殖業和餐飲業。在回族同胞帶動下,漢族群眾也紛紛行動,現在的舊州村,有100多戶養殖肉牛,最多的一家有80頭牛,全村年出欄肉牛近800頭;走出村子在縣內外從事清真飲食行業的也有100多戶。
「家和萬事興,村和萬家興」,生活有奔頭,人心有歸依,舊州村連續10年無信訪無民事刑事案件,先後榮獲陸良縣「維穩和諧村」、「民族團結示範村」,2019年,舊州村整村脫貧出列。
後所村新市場
環境提升為契機,以文化人開財路
春日暖陽下,板橋鎮擺羊村84歲的王小虎和78歲的謝鴨蘭兩位老人正在村裡的「小花園」邊拉家常,他們懷念著拆臨拆危後消失的老屋,絮叨著一幢幢新建的房屋,「日子越過越好了」說起黨的扶貧好政策,兩位老人滿是期望。
兩位老人相聚嘮嗑的「小花園」,在擺羊村隨處可見。截止到2019年底,擺羊村實施危房改造167戶,清拆危房289間,對清拆後地基進行平整、復墾復綠,圍起一道道竹籬笆,打造「小花園」和「小菜園」。美起來的村莊也激發了村民建設美麗家園的願望,增強了村民改變貧困的決心和信心。
景美地肥的擺羊村,吸引了70多戶蔬菜種植大戶前來流轉土地,並吸納本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地務工,村民不僅有了土地流轉和打工兩筆收入,還學到了科學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因勢利導,擺羊村組織全村貧困戶成立了博騰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貧困群眾有了自己的產業和務工收入。2019年,擺羊村人均純收入12118元。
「棄地」變「寶地」, 「舊村」變「小城」
有著8000多人的後所村是板橋鎮人口最多的村委會,村裡的主幹道上有一個形成多年的「馬路市場」,每到趕集日四裡八鄉的群眾和遊商便匯聚而來,趕集時交通擁堵帶來安全隱患,散集時垃圾遍地造成環境汙染。脫貧攻堅推進中,板橋鎮下決心破解「馬路市場」困擾。經多次論證,決定在已廢棄十多年的佔地46畝的磚廠舊址上開發新市場,讓失管的「棄地」變「寶地」。如今,村委會業務用房上紅旗高高飄揚;接納農戶辦紅白喜事的餐廳整潔明亮;標準農貿市場有80多個固定攤位;一排排漂亮的小樓,一條條整潔的街道,籃球場、文化小廣場,村民們休閒娛樂有了好去處,儼然成為了後所村經濟文化的中心。而由此衍生的小區管理、市場保潔、綠化管護等就業崗位如,也優先考慮特困戶,貧困戶若有就地做生意的,臨時攤位費也優惠甚至減免。生產生活消費娛樂的便利,讓後所村民享受到住在城市的便捷。
外古城整村重建新房
「六尺巷」紛紛讓,家家有地建新房
外古城,板橋鎮白塔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因曾為古陸良州府城郊村而得名,無數年的繁衍生息和無序建設,使得村中新舊房屋混雜、沒有規劃,更談不上乾淨整潔。隨著人口的增多,建新房的宅基地成了村民最大的苦惱,村民吳國見有兩個兒子,早已到了適婚年齡,就因為土地零散沒法建蓋婚房而遲遲結不了婚,老吳也遲遲抱不上孫子。
在鎮政府和駐村幹部指導下,白塔村以六尺巷的故事為撬動點,發動貧困戶和隨遷戶整村拆除、原址重建。如今,經過統一規劃建設的外古城,路寬燈亮,規整有序,極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建檔立卡貧困戶吳會文,原本對規劃重建抱著質疑態度,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時,他對未來又有了憧憬。縣紀委駐白塔村第一書記劉紅仙感嘆道,「前些年每年都要為外古城調解好幾起因土地引發的矛盾糾紛,現在推倒重建了,這些歷史積壓的矛盾也隨風飄散,現在村民談論更多的是展望未來。」這個現代版的六尺巷故事,讓外古城村家家在退讓中受益、在退讓中實現安居夢。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聚智聚力,發展產業,2019年,板橋鎮蠶桑、蔬菜、畜牧、食用菌產值達10.3億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554戶,戶均增收3728元。脫貧攻堅戰役中,板橋鎮正在書寫有智慧有擔當的時代答卷。
雲南網通訊員 葉文聖 鄭惠青 陸康衝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