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場復燃,淺談智能手錶的未來之路!

2021-01-10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眾測

作者:先知後醒

本文只是個人對智能手錶/手環的個人想法,並無實際產品介紹,智能手錶/手環現在做的不好,時代在變化,人們的需求也在變化,而最終這些變化都會在產品上表現出來,用戶的需求決定產品的最終狀態。有人將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初級、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不同階段對產品要求各不相同。初級階段需要產品做探索和嘗試來試探用戶的需求,產品差異化最大的一個階段,也是用戶積累階段;成長階段則是產品已經明確了發展方向,積累軟硬體水平,初步建立生態環境,產品的競爭開始初露;成熟階段產品的形態和功能已無太大變化,同質化競爭開始白熱化;衰退階段的產品往往是被新產品所取代,這四個階段是每個產品都必有經歷,而今天要說的智能穿戴無疑還在探索和嘗試的階級階段。

今年的智能穿戴市場一下子活躍了起來,讓我不由得想起五六年前那個智能初時代,那時代很多的智能產品才剛剛起步,還在探索和嘗試的引導階段,很多的功能並不完善,也並不智能,離真正的智能時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各大廠商都把目光投向了智能產品的研發上,市場上的智能產品也像雨後春筍一般的不斷出現,智能手錶,智能電視,智能手環,智能燈泡,智能自行車,……很多產品都開始了智能之路,好像沒有智能兩個字都不好意思推新產品了,我們的生活一下子被各種所謂的「智能」產品所充斥著。盲目的發展也導致後來很多所謂的「智能」產品突然消失,在我看來其中產品都非常腦殘,純粹是廠家自己臆想出來的產品,智能產品並不是和手機綁在一起,再做個APP就能叫智能的?智能產品終歸是要為人而服務的,好不好用,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這才是智能產品能否生存的關鍵,不是所謂的智能產品幫用戶選擇,而是用戶在選擇他們需要產品,好的智能產品將會延續,而很多的所謂智能產品必將會被淘汰,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實用不智能。

說到智能穿戴讓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智能手環問世之初,也引發了一股智能手環熱,一個小小的手環,簡單的監測功能就引起人們的瘋狂追捧,各大廠商也紛紛入局手環,經歷短期的火熱之後又紛紛退場,最後好像只剩那個兩家還做的不錯,其他的小眾品牌手環雖然也有一些卻並無太大動靜了。

手錶的外觀來說除了圓形就是方形,在我看來方與圓並無對錯之分,各有優劣而已,就看廠家如何取捨。從蘋果的Apple Watch開啟智能手錶之初,就採用方形錶盤的設計,這一款式一用就是6代,相信在未來也依舊會繼續採用,方形外觀的顯示內容更多也更有科技感,無疑也更符合智能手錶的需求,畢竟智能手錶內部空間和手機一樣精密,而方形設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內部空間,也更符合閱讀習慣。而安卓陣營能拿出手的Watch設計則多採用圓形,對外觀而言圓形錶盤設計更符合大家對手錶的認知審美,畢竟和傳統手錶保持一致的外觀更容易讓大家接受。

一句話總結現在的智能手錶市場,智能手錶尚處於初期探索嘗試階段,雖然智能手錶已經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可依舊沒有實質性突破,這從智能手錶功能的單一就不難看出。智慧型手機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第一終端,在短期內其地位是無法被動搖的,而智能手錶只會是智慧型手機的延伸或作為第二終端而存在,當前智能手錶在此方面的表現卻不合格的,智能手錶未來前景無疑是廣闊的,不然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商也不會紛紛入局,可現在智慧型手機的功能還是比較單一,簡單的通知、監測等功能無法用戶對智能手錶的期待,這樣單一功能的智能手錶真的還不夠智能,這也是為何多數用戶入手智能手錶之後又束之高閣將其閒置的主要原因。

未來的智能手錶到底會如何發展呢?作為智慧型手機的延伸或第二終端而存在確實是當前最好的發展之路,要走這條路首先在操作思路上就要和智慧型手機有所區別,智能手錶上這麼小的一塊屏,不能將智慧型手機的操作思維和操作方式直接套用到智能手錶上,像現在一些智能手錶就走到的這條歪路上,智能手錶上的APP本身就不多,還被智慧型手機上的APP所強套,那麼小的一塊屏要實現智慧型手機大屏上的觸屏操作本身就不合理,一根手指就檔住了屏幕的一小半何談觸屏操作,觸屏操作和按鍵操作在智能手錶的這塊小屏上無疑都不是一種很好的操作方式,在智能手錶操作遠不如智慧型手機上方便快捷,人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在智能手錶上進行操作呢?而像siri一樣的語音操作或許更加合理。

手錶從誕生之初,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它的功能一直都是非常單一的——看時間,而在這個智能化的初時代,我們卻想將更多的功能賦予到它的身上,這就出現了很多「水土不服」的症狀。五六年前智能手錶剛再現的時候,無論是廠商還是用戶都想讓其成為下一個「智慧型手機」一樣的存在,可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卻發現它還無法承載過多的智慧型手機功能,大家都明白短期內智能手錶不可能取代智慧型手機現在的終端位置,只能作為智慧型手機的延伸或第二終端的存在,而想做好第二終端這角色依舊不容易的,畢竟智能手錶還處在產品探索和嘗試期的初級階段,很多功能都是設計者將其放入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想像出來的,這些臆想出來功能的出現,在用戶的日常使用時能否切中「痛點」卻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從當前智能手錶的表現來臆想出來的功能做的並不好,當然不可否認有些也是由於當前硬體和環境的不成熟造成的,產品初級階段更多的是探索和嘗試,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前景之後,軟硬體及生態環境都會得到很大的完善,產品就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成熟階段。

進入成熟階段的智能手錶主流品牌相信會和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一樣,經歷市場競爭淘汰後只會剩下三五個精英品牌,有些小眾品牌也會繼續艱難的活著,現在入局智能穿戴的品牌眾多,有初創品牌華米、Ticwatch之流,有智慧型手機品牌華為、OPPO、vivo,就連小眾品牌一加、努比亞和魅族也紛紛宣布入局,傳統網絡品牌聯想、阿里、谷歌都也都開始嘗試入局,還有知名APP軟體Keep、咕咚等試水硬體擴展,還有運動、健康等諸多傳統行業的品牌也都在探索嘗試中,它們都憑藉自身已有的優勢入局智能穿戴,並推出與之相應的智能穿戴產品,智能手環和手錶無疑是門檻最低的產品,這也帶動著智能穿戴的門檻看起來好像也很低,可真正能做好做大的門檻要求卻非常的高,畢竟從當前的硬體、軟體和大環境來看都未將智能穿戴推入高速發展期。為智能手錶提供硬體支持的廠商本事就不多,處理器方面除華為、蘋果擁有自研晶片外,也只有高通的驍龍Wear能叫得出口了,其他小眾處理器更無競爭力可言,其實硬體也是屈指可數。軟體方面更是如此,除Apple Watch的Watch OS外,google的wear os,華為的lite os(現在的鴻蒙),佳明的 Garmin OS amazfit的amazfit os,當然還有基於谷歌的Android和wear os深度定製的小米的MIUI For Watch、OPPO的ColorOS Watch、魅族的Flyme For WATCH、一加的OnePlus Watch,看起來好像是百家爭鳴,各家智能手錶品牌都在做自己的智能穿戴系統,其實是沒一個統一好用的智能穿戴系統,只能無奈的各玩各的,未來或許會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一樣出現一個新的「安卓」將智能穿戴系統統一起來,與蘋果的Watch OS進行抗衡,而這個新的「安卓」最有可能的還是華為的HarmonyOS,很多人對華為的鴻蒙所有誤解,華為的鴻蒙做並不是單一的智慧型手機系統 ,而是支持各種終端設備萬物互聯時代的作業系統,一旦成功將比現在谷歌的安卓更加強大與可怕。當年移動網際網路諾基亞,微軟,三星還有阿里都在行動作業系統進行過嘗試,最終卻只剩下了蘋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這兩大行動作業系統,做系統對於有實力大公司而言並不難,難的是生態的建立和用戶的認可,華為的HarmonyOS無疑在下一個時代——萬物互聯時代已經佔據的優先地位,萬物互聯的時代,華為的鴻蒙或許會開啟一個全新的未來系統,成為一下安卓甚至取代安卓也未尚不能,而能否成功還要看其未來的發展,想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智能手錶出現多年為何還在探索期,而沒有像智慧型手機那樣快速的進入發展期進而步入成熟期,究其原因是在人們的剛需上,換句話說智能手錶當下的功能並沒有切中廣大用戶的「痛點」,這也是智能手錶依舊被傳統手錶一直壓著的原因,當然續航也是一大原因,如果智能手錶的功能足夠好那續航短也就不再是問題。那什麼樣的智能手錶才叫「智能」才是各大智能手錶品牌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好用的功能是智能手錶興盛根本,而漂亮的外觀顏值則是給用戶的第一印象,也是和傳統手錶比拼最直觀表現,如果在外觀顏值上都比不過傳統手錶,又如何將用戶從傳統手錶陣營吸引過來,而當前智能手錶的問題卻是便宜的手錶更像大號的手環,廉價而平庸,便宜的外觀做不好,外觀做好功能又做不好,總之現在的智能手錶依舊欠味道。當前的智能手錶存在問題依舊較多,系統不流暢,功能體驗差,續航能力弱,充電太麻煩,……等諸多諸多問題依舊。

就當前而言智能手錶的功能相對還是比較單一的,市面上的智能手錶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監測功能,像運動監測,血氧監測,心率監測,……;二是與智慧型手機的聯動及擴展功能,信息提醒,播放音樂,……等聯動功能,二維碼支付和NFC擴展功能,不管是聯動還是擴展功能歸根都是智慧型手機的延伸功能而已,而這些延伸功能做的並不好,適用場景少,就拿最常用的信息提醒功能來說,智能手錶查看信息本是為了幫助用戶在不用手機的情況下快速查看信息,它就是要做的直觀快捷方便,可市面上的有些智能手錶的信息提醒卻做成抬腕亮屏滑動屏幕再查看信息,將簡單的事做的繁雜化,這種腦殘級設計真是深得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精髓。而類似這樣的設計操作在智能手錶上或多或少都有存在,而這些問題存在歸根是智能手錶死套智慧型手機操作思路和操作方式必然結果。

而現在的智能手錶和運動手錶在很多功能上是重合的,未來兩者的界限會越來越小,最終也會走向融合,現在兩者在設計和功能上還有所區別,外觀設計和屏幕使用上非常明顯,一眼就能看出兩者的區別,而在操作方式上也同樣如此,在智能手錶和運動手錶上走的是觸屏設計,按鍵更多在扮演著裝飾作用,而在運動手錶上則更側重按鍵的作用,這也是為何運動手錶按鍵越做越多,在我看來這樣分歧反而讓兩者都顯得不夠智能。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能滿足我需求的智能手錶又是什麼樣子的呢?第一、外觀顏值要好,第二、要適合跑步,第三、功能齊全,第四、續航能力強,第五、與常用跑步APP互通數據,第六、錶盤市場豐富,……細細想來自己好像對智能手錶的要求好像還真不少,從當前的智能手錶或運動手錶市場來看,能滿足我要求的手錶還沒有。

相關焦點

  • realme推手環,OPPO推智能手錶,可穿戴市場愈發熱鬧
    隨著用戶更加關注健康問題,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的市場前景變得更加光明,許多新勢力也加入進來。不久前,手機企業realme發布了智能手環realme band。0.96英寸彩色顯示器,解析度80x160,支持睡眠質量檢查,支持空閒警報,支持心率監測和智能通知。
  • 2021年智能手錶將超1.6億,可穿戴市場或迎「春天」
    隨著智能手錶在健康監測方面表現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將選擇佩戴此類產品,自去年第四季度穿戴市場開始出現回暖跡象以來,在未來四年內或將繼續迎來新發展。  6月22日消息,根據IDC本周三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受智能手錶和智能服飾的推動,2021年全球可穿戴市場規模將翻番,智能手錶出貨量將達到1.61億塊,智能服飾出貨量將達到2160萬件。
  • 智能手錶再添競爭者,可穿戴市場究竟怎樣?
    從那之後,原本智能穿戴行業的鼻主公司Fitbit的市場份額持續下跌,許多手機廠商以及國內的製造廠商都加入智能穿戴市場,憑藉與自家手機的互通性以及便宜的售價,收穫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從份額表上也能夠看出,佔比最多的不是知名品牌,而是其他,也就是說還有很多小型的智能穿戴廠商在發光發熱,整個市場競爭依然很大,大廠發掘新市場的空間還很大。
  • IDC 發布可穿戴設備數據預告,未來五年智能手錶將持續增長
    站長之家(ChinaZ.com) 12 月 19 日消息:日前國際數據公司 IDC 發布預告顯示,2018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預計將達 1.253 億部,較 2017 年增長 8.5%。
  • 「智能眼鏡」TO B與TO C齊飛,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的?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 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可穿戴市場回暖 2021年智能手錶出貨量有望達1.6億塊
    DoNews 6月22日消息(記者 趙晉傑)根據IDC本周三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受智能手錶和智能服飾的推動,2021年全球可穿戴市場規模將翻番,智能手錶出貨量將達到1.61億塊。IDC在報告中稱,隨著智能手錶在健康監測方面表現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將選擇佩戴此類產品。
  • 3D玻璃打造智能手錶雙曲面柔性屏—智能穿戴外觀新趨勢
    圖 小米尊享版  IDC發布的2019年全球穿戴設備市場報告指出,各大廠商去年一共交付了3.365億臺可穿戴設備,比2018年的1.78億臺增加了89%,預測到2023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將達到
  •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智能可穿戴設備正在開啟健康管理新時代
    而可穿戴設備檢測到的不同生活場景下人們的實時身體指標數據,是一座丞待開發的黃金礦山,將推動健康管理市場的爆發。疫情刺激健康需求,可穿戴市場瞄準未來健康在智能穿戴設備的普及過程中,健康管理的理念越來越被公眾重視。
  • 智能手錶的未來「創新方向」是什麼?
    智能手錶推出很多年,目前依然牢牢佔據著可穿戴市場的第二位。在 日本Yano Research Institute Ltd.的統計中 ,目前智能手環的市場佔比最大,達到65.2%左右;緊隨其後的是智能手錶,市場佔比約31.2%。
  • 可穿戴設備市場:華為甩開小米、蘋果?
    市場爆發,戰火再升級近年來國內可穿戴市場爆發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可穿戴產品AI運動算法的不斷升級,讓可穿戴產品有了更多的健康監測功能,用戶也因此更加喜愛這類產品。另一方面,AI時代的到來,讓無線藍牙耳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得到了廣泛應用,並且在市場形成了全新的消費潮流。
  • 趨勢雲觀察|百億智能手錶市場,有哪些突圍機會?
    因此,在對新興技術的不斷摸索和探究之中,智能穿戴設備產業便應運而生。從誕生到探索發展,從概念興起再到落地商用,智能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已達到700多億元,穿戴設備企業數量也在逐年激增,行業增勢兇猛。其中,智能手錶與智能手環兩款產品就是受眾最廣的穿戴產品之一。
  • 周周可穿戴:小米又抄襲 智能手錶添巨頭
    產品:Apple Watch 蘋果 智能手錶2HTC終於按耐不住 CES推可穿戴HTC終於按耐不住 CES欲推可穿戴而現在三星也終於有了自己的金屬邊框手機,更是早早的涉足可穿戴設備領域,而HTC顯得有些後知後覺,我們一直都期待它能顛覆當前廉價十足的設計,給我們好看。    現在,它終於決定趟可穿戴的「渾水」了。HTC的發言人日前表示,該公司將在下個月初的CES 2015上展示一款可穿戴設備,不過有趣的是,可能不是我們期待中的智能手錶,儘管目前智能手錶風頭正勁。
  • 餘承東:腕上穿戴設備華為全球第一 全新智能手錶或預裝鴻蒙OS
    眾所周知,近年來,智能可穿戴產品的發展日益活躍起來,出貨量也在不斷攀升。對於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來說,跨界進入可穿戴設備的也越來越多,除了比較早涉足該領域的華為、榮耀、小米等品牌,今年OPPO、vivo、realme等也都推出了自家的首款智能腕上穿戴設備。
  • 2020年Q3智能手錶增速創新高已成可穿戴設備主力,持續霸佔京東熱賣...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IDC發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整體來看,Q3中國成人手錶出貨量達450萬臺,同比增長76.8%,增速創今年新高,已成可穿戴設備主力。而京東作為用戶選購3C數碼產品的主陣地,智能手錶這一品類也長期霸佔了京東電腦數碼的熱賣榜單,成最受用戶青睞的必備單品! IDC中國研究經理潘雪菲認為:「成人手錶與各場景的入口設備的聯動,不僅提升了手錶的應用價值,更加提升了其他智能設備對於用戶需求的識別和判斷能力。」
  • 華為智能穿戴設備:手錶、手環、耳機
    如此火爆的智能穿戴,歡迎到王者通訊各連鎖門店選購!
  • 出門問問智能手錶利好 與聯通合作eSIM實現智能穿戴設備獨立聯網
    2020年1月1日起,中國聯通宣布將陸續開通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全國服務,出門問問的TicWatch Pro 4G版成為首批獲聯通官方認證的智能手錶,用戶可以在指定的聯通渠道申請辦理eSIM一號雙終端。出門問問認為從2020年開始,智能穿戴設備的獨立聯網將是主流趨勢,而一號雙終端能夠讓智能穿戴設備共享手機號碼,解決了用戶希望使用統一號碼的通信需求。
  • 智能穿戴設備有哪些_智能穿戴產品品牌排行
    智能穿戴設備概述   智能穿戴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的總稱,如手錶、手環、眼鏡、服飾等。穿戴式智能設備擁有多年的發展歷史,思想和雛形在20世紀60年代即已出現,而具備可穿戴式智能設備形態的設備則於70-80年代出現。
  • 2020 Q3國內可穿戴設備:華為第一,成人手錶增速創新高
    日前,IDC發布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最新季度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Q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3293萬臺,同比增長15.3%。其中,基礎可穿戴設備(不支持第三方應用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616萬臺,同比增長16.6%,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677萬臺,同比增長10.6%。品牌方面,華為以941.4萬臺的出貨量佔據國內市場第一,市場份額達到28.6%,緊跟其後且榜上有名份的,按照排名先後分別是小米、蘋果、步步高和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