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太優秀了心理壓力卻越大?3個實用練習,擊敗冒牌者症候群

2020-12-21 小黑聊職場

摘要

上班認真努力打拼,有時候卻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或擔心別人「識破」你的表現其實不夠好?那你可能陷入「冒牌者症候群」的困境,也就是過度自我懷疑。作者提供3個練習方法:調整優先順序、每周回顧工作,練習自我肯定、平時多做準備,建立自信。

你是否隱約常常有種感覺:總覺得自己成功是運氣好,不是靠實力?當別人稱讚你時,總覺得是種誤會?或是,經常懷疑自己能否勝任工作,擔心別人「識破」你其實不夠格?如果這說出你的心聲,那我們可能是「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的現象。冒牌者症候群,並非心理疾病,而是用於指稱專業人士即使努力勤奮、表現優異,仍經常陷入自我懷疑的現象。

冒牌者症候群4大症狀

這種缺乏自信的傾向,不僅會造成心理壓力,長期而言也會影響職涯發展,甚至造成求職的不順利。在我與職場人的互動中,會發現常見狀態包含:

1.忽略或不敢提起過往成就

這類求職者們,雖然紀錄優異(例如,總是達成或超越業績目標),履歷卻常忽略這些功績,或在談及自身能力與表現時,因心虛而將成就「打折」。這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這種高水準表現是「理所當然」或「剛好走運」,所以不足為道。這些人才如果總以不合理的超高標準自我審查,又碰上無心細問的面試官,就可能被誤認為缺乏實力,錯過機會。

2.只談團隊,不談自己

在我進行面談時,常會發現有些人在描述自我經驗時,經常習慣以「團隊共同完成了任務」、「都是團隊的努力」的角度來說明過往成就,這讓我很難從他的言談之中,聽到「他」實際做了什麼,因為「他的介入」而讓事情帶來什麼樣的轉機。

雖然有些僱主這種在尋找管理人才時,會特別注種求職者是否具備這種「團隊(我們)」的心態,然而,如果不先適度彰顯自己,就無法讓公司了解自己真正的價值,使得極力隱藏「我」的謙虛態度,影響自己在面試機會的表現。

3.肯定越多,壓力越大

這類型的職場人,工作時大多非常賣力,但動力卻是「害怕被拆穿」的強烈不安全感。我曾經在帶團隊的經驗中,遇到一位成員雖然勤奮、優秀,身旁人常常不吝給予肯定稱讚,但這卻讓他更心虛,因此,更用力的加倍努力、苦思如何改進,最後累積過多壓力而陷入筋疲力竭(burnout)的惡性循環,反而造成工作表現下降許多。

4.較難掌握領導技巧

自信低落,也會使他們容易錯失關鍵職位。首先,自信不足讓他們不敢爭取重大機會,其次,自信其實也會影響個人能否包容他人,而這正是主管帶領團隊所需的關鍵技能。自我認同不足的主管,或許會怕事、擔心被下屬挑戰、無法創造有建設性的團隊互動,領導之路也更崎嶇。

3個實用練習,鍛鍊心智成熟度

歸根結柢,要改善冒牌者症候群,仍要訴諸個人心智的磨練。在職涯諮詢時,我也時常提供以下的實用練習,來協助客戶提升自信,打開更寬廣的職涯道路:

▲將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依重要性分配精力。任何事都傾盡120分的努力完成,看似盡職,實則容易筋疲力竭,無法長久、穩健地創造價值。因此,求好心切的職場人們在設定目標時,不妨試著將目標分成三大塊並按重要性排名,再集中大部分心力完成最重要的部分。如此一來,既能保留心力,也能顧及目標的大方向。

▲每周回顧工作,練習自我肯定。提升自信,可以從練習自我肯定開始。每周五下班前,簡單回顧一下當周,嘗試提出一項自覺表現不錯的工作,說明理由,並思考完成這件工作對團隊的意義。必要的話,把這一項肯定寫在便條紙上,並時常去看便條紙來提醒自己。持續一段時間後,將有助我們對抗自我質疑,也會更熟悉如何看見自我價值。

▲平時就為面試做準備。面試一向是冒牌者症候群最感棘手的「自吹自擂」關卡,但只要平時就有意識地準備,應試時也能從容對答。

參考「外部」觀點。要修正過度自我質疑的觀點,最方便的作法就是經常請導師、職涯教練或朋友來評估你與職缺的契合度,參考他們的想法,有助你練習更客觀看待自己。

養成搜集「成就素材」的習慣。平時就紀錄專業上的工作成果,內容除了量化指標,也可以包含你是如何克服障礙、從中得到什麼認可,並練習把這些化為1-2分鐘就能完整表達的內容。如此一來,你在面試時就有基本素材能組織大綱,介紹自己時會更有底氣。

先講「我」,再講「團隊」。雖然你不願獨佔功勞,但面試時,公司最希望了解的仍是「你」。因此,不妨先說明「自己」進行、主導、負責、推動了什麼,再表達出樂於歸功給「團隊」的態度,讓面試官能充分了解你的影響力,又能降低獨攬功勞的罪惡感。

冒牌者症候群不只好發於新鮮人,也有許多看似自信的職場老鳥默默受其所苦。當我們能意識到冒牌者症候群,正如何作用在我們心裡、或是幹擾到外在的職場表現,這樣的意識、看到,本身就會為我們當來許多的提醒。相信只要願意給自己時間,去循序漸進培養自信,更寬廣的職涯道路將會出現。

相關焦點

  • 職場上的冒牌者症候群:你也覺得自己「不配」嗎?
    當你覺得自己的成就其實並不是你個人創造的,可能只是運氣好、天時地利人和,自己並沒有那麼出色、是個騙子、害怕成功的假象隨時會掉漆露餡,這就是冒牌者症候群的體現。冒牌者症候群在1978年由心理學家Pauline Rose Clance和Suzanne Imes 首次提出,他們通過研究發現,許多在職場和學術界發光發熱的女性,在內心深處都不認為自己撐得起外界給的肯定,甚至覺得其他人都被她們的成功假象騙了。
  • 這就是傳說中的冒牌者症候群
    IMAGE: 海苔熊&三採文化冒牌者症候群(以下簡稱冒牌者)是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提出的一種現象,指一些成就高的人害怕被人認為是冒牌者。
  • 女神學霸艾瑪·沃特森:我好害怕被人發現,我其實是個冒牌者
    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就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我時常憂慮,生怕別人發現我其實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你可能會覺得這一切難以理解。為什麼一個如此優秀的人,卻會如此自卑呢?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冒牌者綜合症」。
  • 上班族診療室 | 職場症候群裡有你嗎?
    現代人經受著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超負荷的工作+過度放縱的玩樂很容易讓上班族產生心理危機
  • 現代化生活症候群 找出折磨你身體的4個壞習慣
    中新網10月12日電 每天,我們被各種時尚的現代化對象與習慣追著跑,足蹬高跟鞋,背、提大包包,各種3C產品俱全,結果iShoulder症候群、腰、背、膝的問題都上身。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民眾一年花費100億臺幣治療筋骨酸痛問題,足以蓋一座巨蛋體育館……快揪出來4個折磨你身體的壞習慣:  1.
  • 星期一症候群!——"NO"
    1.在心理上,面對周末的徹底放鬆和工作日的緊張難以做到鬆緊有度;而在身體上,周末過度娛樂會造成疲憊。這樣一個周末過去之後,突然面對星期一,身體和心理上落差會產生許多副作用,比如失眠、抑鬱、狀態低迷,而這種落差越大,副作用就越發明顯。 如何應對?
  • 兔女郎學姐:分析青春期症候群的意義,學姐是違心,學妹是諂媚?
    目前「青春期症候群」發生的人數不僅僅只是四個人,但是動畫中有過詳細解析的就是四個人。分別是櫻島麻衣,古賀朋繪,雙葉理央以及豐濱和花。現在我就發生在寫四個人身上的「青春期症候群」來說下各自所代表的一些現實心理意義吧。
  • 我是個冒牌貨
    相較於其他客戶,那些建立自信的練習,或許並不適合凱思。(我當下的直覺)      我聯想到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Dr. Pauline R. Clance與Dr. Suzanne A.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
  • 夜食症候群是什麼?晚上吃東西還會生病?
    其實,當這種現象難以更正,成為一種病症時,在國際上,就有一個專業的名稱:夜食症候群(Night eating syndrome,NES),定義為過度進食和睡眠問題的綜合症患者。夜食症候群有多常見:根據調查,10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有夜食症候群。
  • 多重潛能者面對這四個毛病,如何消弭內心的不安
    多重潛能者第三個毛病:擔心自己無法成為箇中翹楚多重潛能者最憂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沒有辦法迎頭趕上幾十年來一直在該領域工作的專家。出現在我們內心的聲音聽起來大致像是這樣:人家為什麼要僱用我?有誰會找一個之前當廚師的人來當他們的企劃經理,他們大可以聘請在這個行業有多年經驗的人啊?
  • 星期一症候群晚期請舉手,別怕小伊這就來安慰你了.
    會有這類星期一症候群,是因生理及心理狀態調整不佳,特別是周末時與平日的作息差異,對身體造成衝擊。例如:很多工薪階級忙碌整整五個任務天后,周末二日不甘寂寞,星期五、星期六晚上都出外狂歡,很容易過度疲憊,星期天如果行程也排滿滿,晚上凌晨1、2點才上床休息,沒有充足的睡眠,身體缺乏休息,星期一要應付九點上班後隨之而來的滿檔行程,生理時差調整不來,當然反應遲鈍、錯誤百出,這類星期一特有的症候群就不難不出現了。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現實中可能人人會犯
    第一次聽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忘記是什麼時候了,但是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卻非常深刻,並逐漸讓我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了更多的一些思考。到底這起案件的綁匪和人質之間的感情結合是個例還是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研究發現,這種例子發生於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經驗,人所承受的恐懼是有底線的,當遇上一個不講理的兇惡殺手,隨時會取他的性命,人質就會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這個殺手,時間久了,綁匪稍微讓人質舒服一點,吃一口飯,喝一口水,對於人質來說都是寬忍慈悲。
  • [轉載]開學收心操,避免開學症候群!
    「開學症候群找上門?」 大人們可能都聽過「假期後症候群」:是一種於出現於長假期或節日後的一些徵狀,疲倦、失眠、昏昏欲睡、胃口欠佳、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有不正常肌肉酸痛或心跳太快,以至焦慮、空虛或容易發怒等。
  • 經前症候群知多少
    經前症候群是指女性月經來潮前出現的種種不適症狀。同一個人可能出現幾種症狀,而每個人的症狀也不盡相同。由於目前沒有抽血或驗尿這類簡單又客觀的檢驗可以診斷,因此要診斷自己是否患了經前症候群,只能依靠個人的主觀感受作為判斷。個人根據自己的症狀,對自己每天的心情、身體狀況做詳細記錄,每月細心自我評估,至少有兩個月以上的記載才能作客觀的衡量,一年下來即可清楚了解到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狀況。若患了經前症候群,怎樣治療呢?
  • 職場上越被尊重的人,在這3個方面越「狠」,很準!別不信
    職場上越被尊重的人,在這3個方面越「狠」,很準!別不信職場是我們人際交往的主場,在職場上,什麼人都有,人性也展現得淋漓盡致。既有小人也有老實人,既有無能的人也有才能的人,既有勞模也有偷懶耍滑的人。每個人都想與優秀的人交往,因為優秀的人在職場上,往往能夠走得更遠。向優秀的人學習,可以得到更多實用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對於自我職場價值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此外,跟優秀的人相處,可以接觸到另一群同樣優秀的人,你的人脈圈子的質量也就會越來越高。在職場中,一個優秀的人,工作能力肯定不差。
  • 認知症日落症候群?你可能遇到過只是...
    日落症候群並不是老人得了一種新的疾病,它是一系列認知症(也稱痴呆症、失智症)老人可能在傍晚及入夜後出現的問題行為的統稱。臺灣曾經做過的一項統計,在認知症老人中大約有兩成可能會出現日落症候群的典型現象,而更多的認知症老人可能不那麼明顯,但也可能會有一些類似症狀。
  • 當心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
    時間累積久了,錯誤的換氣習慣會讓氧氣警能進入肺部的1/3,引發胸悶、頭腦昏沉、想睡覺、情緒低落等後遺症。有些人因疾病而產生慢性疲憊,休息也很難恢復,通常能找出原因。「慢性疲勞症候群」常出現於上班族,泛指6個月以上出現全身肌肉乏力、頭痛、睡眠質量不佳、腸胃不適、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且休息後也無法改善,使活動力大幅降低,影響生活質量。因「慢性疲勞症候群」並無特定或是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可以透過基本的呼吸練習來改善長期身心疲憊的狀態。腹式呼吸是人類最原始的呼吸方式,透過緩慢深長的呼吸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放鬆過度緊繃的身心。
  • 從影視劇走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他們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這種心理狀態並不是單純個例,而是很普遍的存在。這一令人驚訝的結論,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人們迫切的想知道其產生的原因。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每個人對恐懼的承受能力不同,但都會有一個底線,這是生理需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以人質和綁匪的關係為例。人質的恐懼是生命受到威脅,當意識到自己無法法抗時,就會在潛意識中將生存權交給綁匪。
  •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BKJ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