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教育訊 據中國科學報報導,教育部日前出臺《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與舊版考務規定相比,新規明確要求,除外語科外,筆試一律用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答卷。這意味著繁體字、甲骨文等非規範的漢字將不能出現在考試卷上。(5月18日《揚子晚報》)
此舉一出臺立即引發了熱議。從議論聲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為如此一刀切的舉動會磨滅掉大部分人才。
筆者認為,一篇作文能否得高分,不是依據是否用繁體字寫的,而是依據其內容。使用繁體字不過是一個幌子,並不能代表自己擁有真才實學。
陝西省曾經有一位未能進入復旦大學的「國學天才」,讓人無比惋惜的同時也讓人狠批高考弊端。但結果卻是,「國學天才」的文字不是依葫蘆畫瓢就是剽竊。四川省還曾有過一位甲骨文考生,憑藉甲骨文上的優勢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並且還是憑藉甲骨文,實現了從三本到一本的跨越,並且享受到了一對一的教學。但最後老師卻不願意教這個學生了,辭職時留下一句話: 「我們找一個中學生,培養他一兩個月,他基本上就可以認識上千個甲骨文了。這個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國學天賦、甲骨文作文,這些傳說中的「特長」正逐步露出其幌子的本質。對古文字、繁體字的網開一面只會讓這種幌子有了更大的招搖撞騙的空間。如此的是非不明黑白顛倒,只能讓我們在教育改革摸索的道路上變得更加迷茫。而用規範的漢語言文字答卷,則能在荊棘叢生的混亂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釐清基本的是與非,找準改革的方向。
用規範的漢語言文字答卷,並非是堵住了一些文言文考生的作文滿分道路或者進入大學的通道。文言文也好,繁體字也罷,它們都不是作文能得高分的籌碼,用繁體字能寫出的好文章,換成簡體字去寫也一樣能拿高分。
簡體字、繁體字、甲骨文等等文字雖都是記錄信息的工具,但信息的交流和傳遞需要統一的符號。作為一名公民,作為一名中學生,有義務也有責任在重要場合使用規範的語言文字。因此,沒有任何必要對用規範的漢語言文字答卷指指點點。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