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人痘接種風險很大,搞不好會「弄假成真」,讓被接種人患重症天花。中國古代醫家在接種的方法上下了很多工夫,積攢了許多用生命換來的寶貴的經驗,代代相傳。歷史上關於種痘的文章、書籍和專著也有很多。古人描述的很多種痘的方法與經驗現在看來仍有一定科學道理,有的種痘經驗對早期現代醫藥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過啟迪。
中國人敬奉「痘神」,以期保護兒童的健康。
關於種痘最詳細的論述應當首推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鑑》(1742年)。該書總結了清以前的醫學成就,設專卷《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以介紹各種種痘方法,書中詳細描寫了四種種痘方法。
(1) 痘衣法:把天花患者穿過的衣服給被接種者穿上,使其感染。這種方法出現最早,可能是從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穿患者的衣服可以免遭疾患,因而用之。或許早期醫家並不曉得其中的道理。
(2) 痘漿法:從天花患者的後期皮膚泡疹中取漿液,將浸有漿液棉花塞到被接種者的鼻孔,引發感染。顯然,古代醫家後來認識到天花漿液具有傳染性,而且傳染的途徑是由口鼻進入呼吸道。
(3) 旱苗法:取天花病人皮膚的痘瘡結痂,陰乾後研成粉末,以細管吹入被接種者鼻孔內,誘發感染。此法的優點是不必用新鮮漿液,痘苗可以長期保存,粉末直接經鼻入肺,較為安全。
(4) 水苗法:取痘瘡痂研末並用水調成漿,用棉花沾漿塞入鼻孔,以感染被接種者。此法取痘漿法和旱苗法之長,水苗好吸收且容易掌握劑量,可在使用前配成新鮮液體,痘苗經肺直接進入血液系統。
上述四種方法由簡至繁,反映了中醫種痘術的逐漸發展和成熟過程。《醫宗金鑑》的作者比較了四種種痘方法後,指出:「水苗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應驗,痘漿太涉殘忍。」這個評價現在看來仍然很有科學道理。尤其是明確指出痘衣法療效不穩定,而痘漿法太危險,這是當時種痘技術在不斷推陳出新中進步的真實記錄。
在《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中,作者對種痘要旨、選苗、蓄苗、天時、禁忌、可種、不可種、水苗種法、旱苗種法、痘衣種法、痘漿種法、補種、五臟傳送之理等多個臨床有關題目進行了詳細介紹。這些內容覆蓋了有關種痘的適應症、禁忌症、種痘時機、技術方法、適宜環境、痘苗(種痘材料)保存、作用機理等一系列問題,猶如一部現代預防接種手冊。
比如,古代中醫雖然沒有現代微生物學知識,但從其對保存痘苗方法的描述中可見,古代醫家已經有了防止微生物汙染的概念和低溫存放痘苗以防變性的常識。在講到蓄苗(貯藏種痘材料)時指出:「若遇熱則氣洩,日久則氣薄,觸汙則氣不清,藏不潔氣不正,此蓄苗之法。」還說:「須貯新磁瓶,內上以物密覆之,置之潔淨之所,清涼之處。」 可見古人十分重視保存痘苗的純度和生物活性及防止微生物感染。而當時檢驗痘苗活性的方法是在人體上的直接驗證是否具有「發疹」作用,以評價痘苗的好壞。最佳的痘苗是可以引起被接種人出現輕微的皮疹。按照現在的觀點,仍有點「太涉殘忍」。
古代中醫在種痘實踐中另一個重要的進步是發現了「痘苗自然減毒現象」,這與現代預防免疫中應用的「減毒活疫苗」的理論十分相符, 是應用活病毒或病菌免疫接種的基礎。古代醫家在種痘的過程中,發現選擇合適的痘苗至關重要。最初種痘使用的痘苗是取自天花病人的新鮮痘漿或瘡痂,稱為「時苗」。用「時苗」去感染正常人,危險性很大。而取自病情較輕或晚期泡疹的痘痂作痘苗性情較平和,稱之為「熟苗」,「熟苗」的毒性低,接種後比較安全。在實踐中古人還發現,培養熟苗的最好辦法是通過在健康人身上接種,一代一代傳遞。朱奕梁在《種痘心法》指出:「苗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練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患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練,則為熟苗。」 這種通過連續接種來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在現代預防免疫學中稱為「減毒」(Attenuation),是備制低毒性活疫苗的一種方法。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古代醫家在沒有任何現代生物學技術的條件下,能夠摸索出準確的最佳製備痘苗條件,提出將痘苗接種七次為最佳熟苗,能達到「火毒汰盡,精氣獨存」。用現代免疫學的話講就是,連續接種七次後,天花病毒的致病力(Virulence)基本消失,但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仍然保存。「熟苗」的選擇是免疫學應用的最好範例。
中醫發明的人痘接種術不但拯救了千百萬人的性命,保證了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而且對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免疫預防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回顧全世界近百年來現代醫學取得的成就,其中最值得驕傲的是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這個結果主要歸功於免疫預防接種的普及。歷史資料清楚地表明中醫的人痘接種術實際上開創了現代預防免疫學的先河。按照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觀點,中國古代醫學家們至少做了如下貢獻:
(1)最早發明了人活病毒疫苗免疫接種法。雖然現在人痘接種術已被更方便安全的牛痘接種術取代,但這是僅限於天花病的一個特例。對於大部分人類傳染病來講,很難找到具有交叉免疫反應的動物病毒或病菌。活病毒疫苗免疫法仍然是預防很多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痺(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
(2)最早發明了疫苗減毒法。通過疫苗接種傳代以減弱病毒的致病性,但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質,既保持病毒可被人體防禦系統認識的特徵,是中醫在臨床實踐中的一個重大發現。減毒後的疫苗同導致疾病的活病毒有根本區別,這等於把病毒變成了藥物。中醫把此形象地稱為從「時苗」到「熟苗」的轉換,並精煉地描述為「火毒汰盡,精氣獨存」。
(3)創造了經鼻肺接種的有效給藥法。一般認為中醫治療給藥的途經只有兩種,口服和外用,因傳統中醫沒有注射給藥法,所以療效慢。但事實表明中醫早在幾百年前就掌握了經鼻肺給藥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使藥物經肺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因肺臟的有效吸收面積很大,所以此方法是最快速有效的給藥方法。現代醫學治療急性哮喘發作的吸入劑(Inhaler)就是採取這樣的給藥方式。
(4)總結了靈活方便的疫苗儲藏法。因痘苗有效成份是天花病毒,由蛋白質和核酸的構成的病毒對溫度和生存條件十分敏感。不良的保存條件會造成病毒死亡或被其它微生物感染。古代中醫總結了一套簡便有效的方法以保持痘苗的生物活性。如所述「觸汙則氣不清」、「須貯新磁瓶」、「置之潔淨之所,清涼之處」。另外,將痘瘡結痂陰乾後保存,很可能有保持活性和減毒雙重作用。
(5)開創了兒童免疫預防醫學的先河。從古典醫籍中描述的有關種痘的故事、醫案、方法、及應用等內容看,古代中醫人痘接種術的主要對象是兒童。《醫宗金鑑》中的種痘專卷也稱為《幼科種痘心法要旨》,可見中醫早就對預防兒童疾病十分重視。這種在兒童期預防疾病的方法是醫學史上最有效的療法,發展到今天,很多國家都立法規定兒童一定要接受預防免疫接種。
(6)建立了初步的臨床試驗和對照比較的基本概念。傳統的觀點認為,中醫是經驗醫學,只有臨床個案,無臨床試驗和對照,也沒有科學統計數據。可從種痘術的發明、改進和完善過程看,古代中醫已經有了初步的臨床試驗和對照比較的基本概念。例如,《醫宗金鑑》中對四種種痘法的利弊的闡述,顯然是在觀察和對比大量的病例後得出的。清代張琰的《種痘新書》寫道:「經餘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 這是很早的臨床試驗統計數據了,結果表明種痘的成功率大約在99.57-99.75%之間。
(7)開始了預防醫學的國際交流和檢疫。古代中醫很早就認識到種痘預防天花不僅僅要在局部進行,還要在全國範圍普及,以及通過國際交流協作達到控制天花的目標。史料表明,中國為日本、朝鮮、俄國等鄰國培養過種痘醫生,中國的種痘術後來還傳到歐洲、非洲及美洲(見下文)。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
以上可見,中醫發明的人痘接種術的貢獻和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天花病,種痘實踐中觀察到的種種疾病現象和用生命換來的寶貴經驗對後來在西方出現的現代預防醫學和免疫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儘管中醫當時的認識和理論已經可見到現代免疫學的雛形,可遺憾的是,由於中醫同西醫在方法論上的根本區別和中醫的歷史局限性,現代免疫學與現代科學一樣最終沒有在中國出現,免疫學在中國後來成為「舶來品」。
那麼中國的人痘接種術後來是怎樣傳到西方,對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天花預防做了哪些貢獻呢?(接下期)
往期回顧
中國史上防治瘟疫十法 —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