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茯神 fushen
【別名】:伏神
【類別】:安神藥
【英文】Indian Bread with Pine,Tuckahoe with pine。
【拉丁】:Poria cum Radix Pini
【性味】性平,味甘、淡。
【歸經】】歸心經、脾經。
【功效與作用】寧心、安神、利水。用於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能對抗咖啡因引起的興奮狀態。
【藥用部位】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中間包有松枝或松根的白色部分。
【植物形態】茯神常見者為其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釐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後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
【藥材性狀】:菌核形態與茯苓相同,中間有一松樹根貫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呈方形或長方形,長4~6釐米,寬4~5釐米,厚0.5~1釐米,多為白色,少為淡棕色。質堅實,顆粒性,斷面中棕黃色松枝或松根直徑0.5~2.5釐米,有圈狀紋理(年輪)。微帶松節油氣,味淡,嚼之粘牙。質堅實。
【產地分布】:生於松樹根上。分布於吉林、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草藥由來】:古人因看到茯苓長在老松樹的根上,以為它是松樹精華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或松。晉朝葛洪在他的《神仙傳》中就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的說法。其實,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別看茯苓其貌不揚,可是一味著名的中藥。為了入藥方便,人們為它的每個部位都起了相應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稱白茯苓。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它茯神木。
①《綱目》:《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②《本草經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別錄》謂茯神平,總之,其氣味與性應是茯苓一體,茯苓入脾腎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③《藥品化義》:茯神,其體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溫補,補可去弱。戴人曰,心本熱,虛則寒。如心氣虛怯,神不守舍,驚悸怔忡,魂魄恍惚,勞怯健忘,俱宜溫養心神,非此不能也。
【草藥故事】:柳宗元錯買假藥著文章
柳宗元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在他眾多著作中有一篇短文《辨茯神文》。說起這篇文章的來歷,還有一段柳宗元買假藥的故事。
柳老先生因長年筆耕勞累,患有心悸、胸痛病,當地名醫囑其將中藥茯神二兩煎湯,分三次服。柳按醫囑從市場上買回「茯神」煎服。那知服後不久胸中煩悶燥惱更甚,頭昏欲吐,精神恍惚。家人急將柳送至醫生處。柳傾其苦衷,怨其醫道。老醫生甚感奇怪,遂讓柳的家人取來藥渣審視。原來柳買來的哪是茯神,分明是老芋。
老醫生說:「非我醫方有錯,是老先生被江湖藥販所騙,錯買了毒芋。」老醫生又介紹說,毒芋又叫蹲鴟、野芋,主產於錢塘一帶,食之有毒,形葉相似如一根,可殺人;而茯神則是補益上品。二者一補一毒,天壤之別。
真相大白,柳先生向醫生拱手作揖陪罪。老醫生親讓徒弟將上等茯神取來送給柳先生,讓其按法服用。半月後,柳先生病體康復。假藥野芋冒充茯神出售,可致人中毒,甚至致人於死,老百姓如何識得真假?
柳先生一直掛記著這事。他欣然運筆於紙上,寫下了《辨茯神文》一文。文中寫道:「茯神之神,在於舒肝愉心,解積化滯,調和陰陽,君子食之,其樂揚揚。野芋多生於低溫之地,於水中潛藏繁盛,常與蝗蟲混雜滋生。單夫施計伎,刮野芋皮,削於茯神狀,中空而外澤,以假亂真,敝之誤服之,險遭不測。亂真之世,無力挽救,藥物既多假,知之者甚少,故蓍[shī]詞意,以悟來者。」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9~15克;或入丸、散。主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藥理研究】有鎮靜作用。實驗動物用茯神10-20g/kg灌胃後,進入安靜欲睡狀態,但無睡眠現象;對於苯甲酸鈉咖啡因興奮之小鼠,以茯神煎劑5g/kg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鎮靜,鎮靜率為90%,鎮靜指數3.11;若改用20g/kg灌胃,則鎮靜率為85.7%,鎮靜指數1.64。還有催眠、養心、安神的作用,能對抗咖啡因引起的興奮狀態。
【化學成分】含多糖、三萜、樹膠、蛋白質和脂肪酸等,還有麥角甾醇、膽鹼、腺嘌呤、卵磷脂、組氨酸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及鈣、鎂、磷、鐵、鈉、鉀、錳等無機元素。
【使用禁忌】腎虛小便不利或不禁、虛寒滑精者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