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
——《淮南子》
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典術》
茯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當時稱「茯菟」,分白、赤二類。白茯苓善於健脾利溼,赤茯苓善於清熱利溼。此外,習慣上認為,茯苓皮長於消腫,茯神用於安神。
關於茯苓的形態大小,陶弘景謂:「彼古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乾燥菌核。
主產於湖北、安徽雲南和貴州等省。栽培或野生,栽培者以湖北、安徽產量大,野生者以雲南產者質優,稱「雲苓」。
寄生或腐生,菌核埋在土內,有特殊臭氣,鮮時質軟,幹後堅硬;球形、扁球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或稍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重1〜2斤至數十斤不等;表面粗糙,呈瘤狀皺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由無數菌絲組成,白色稍帶粉紅;子實體平伏,生長於菌核表面成一薄層,幼時白色,老時變淺褐色,菌管單房,孔為多角形,孔緣漸變齒狀。
野生茯苓常在7月至次年3月到松林中採挖。人工栽培茯苓於接種後第二年7~8月採挖。
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
茯苓皮:茯苓菌核乾燥外皮。
茯苓片:鮮茯苓去皮後切片。
茯苓塊:去皮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者。
赤茯苓:去茯苓皮後,內部顯淡紅色者。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
茯 神 :中有松根者。
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無粉性,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體重,質堅實,外皮棕褐、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黏牙力強者為佳。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 神 :呈方塊狀,附有切斷的一塊茯神木,質堅實,色白。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茯苓藥性緩和,功能健脾養心,利水滲溼,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在臨床上常作為輔助藥而廣泛使用。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使用注意】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含β-茯苓聚糖,茯苓聚糖無抗腫瘤活性,若切斷其支鏈,成為單純的β-(1→3)葡萄糖聚糖,稱為茯苓次聚糖,具抗腫瘤活性。
本品有利尿、預防胃潰瘍、防治肝損傷、抗癌、免疫增強等作用。
據報導,有用茯苓粉末加粘合劑包埋松木塊而充「茯神」出售者。在調查中尚發現用澱粉加工偽制的茯苓片,其切面白色,細膩,無顆粒感,遇稀碘液變藍色。應注意鑑別。
【組成】 茯苓2兩,川貝母2兩,秋梨3斤,蜂蜜1斤。
【用法】 加水兩碗,煎成一碗,過濾。再取秋梨3斤切成片,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過濾。將以上兩液合併,加入蜂蜜1斤,用微火熬成稠膏。
每服一湯匙,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
【主治】小兒傷風咳嗽。
參考文獻
[1]賈波.方劑學[M].新世紀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M],科學出版社.1959-2004.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 .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24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554-559.
[5]康延國.中藥鑑定學[M].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6]《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彙編[G].1996,(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