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2021-02-12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門診部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

——《淮南子》

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典術》

茯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當時稱「茯菟」,分白、赤二類。白茯苓善於健脾利溼,赤茯苓善於清熱利溼。此外,習慣上認為,茯苓皮長於消腫,茯神用於安神。

關於茯苓的形態大小,陶弘景謂:「彼古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乾燥菌核。

主產於湖北、安徽雲南和貴州等省。栽培或野生,栽培者以湖北、安徽產量大,野生者以雲南產者質優,稱「雲苓」。

寄生或腐生,菌核埋在土內,有特殊臭氣,鮮時質軟,幹後堅硬;球形、扁球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或稍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重1〜2斤至數十斤不等;表面粗糙,呈瘤狀皺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由無數菌絲組成,白色稍帶粉紅;子實體平伏,生長於菌核表面成一薄層,幼時白色,老時變淺褐色,菌管單房,孔為多角形,孔緣漸變齒狀。

野生茯苓常在7月至次年3月到松林中採挖。人工栽培茯苓於接種後第二年7~8月採挖。

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

茯苓皮:茯苓菌核乾燥外皮。

茯苓片:鮮茯苓去皮後切片。

茯苓塊:去皮切成方形或長方形塊者。

赤茯苓:去茯苓皮後,內部顯淡紅色者。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

 茯 神 :中有松根者。

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無粉性,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體重,質堅實,外皮棕褐、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黏牙力強者為佳。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茯 神 :呈方塊狀,附有切斷的一塊茯神木,質堅實,色白。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茯苓藥性緩和,功能健脾養心,利水滲溼,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在臨床上常作為輔助藥而廣泛使用。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寧心安神用硃砂拌。

【使用注意】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含β-茯苓聚糖,茯苓聚糖無抗腫瘤活性,若切斷其支鏈,成為單純的β-(1→3)葡萄糖聚糖,稱為茯苓次聚糖,具抗腫瘤活性。

本品有利尿、預防胃潰瘍、防治肝損傷、抗癌、免疫增強等作用。

據報導,有用茯苓粉末加粘合劑包埋松木塊而充「茯神」出售者。在調查中尚發現用澱粉加工偽制的茯苓片,其切面白色,細膩,無顆粒感,遇稀碘液變藍色。應注意鑑別。

【組成】 茯苓2兩,川貝母2兩,秋梨3斤,蜂蜜1斤。

【用法】 加水兩碗,煎成一碗,過濾。再取秋梨3斤切成片,加水適量,煎煮1小時,過濾。將以上兩液合併,加入蜂蜜1斤,用微火熬成稠膏。

每服一湯匙,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

【主治】小兒傷風咳嗽

參考文獻

[1]賈波.方劑學[M].新世紀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M],科學出版社.1959-2004.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 .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24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554-559.

[5]康延國.中藥鑑定學[M].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6]《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彙編[G].1996,(2):617

相關焦點

  • 松根上的茯苓
    《詩經》裡寫:「山有榛,溼有苓。」是說它在陰溼的地下,只為著松根而生。茯苓有著和樹根同樣顏色的表皮,長相龐大臃腫,從三四斤到二三十斤不等,樣子雖然不雅,卻是萬物中的極品。唐宋時就成了帝王將相之家的養生保健物品,它不僅延年益壽,美容養顏,還具有安心定神之功效,長期食用可以使人更加聰慧。
  • 茯苓,溼氣的死對頭,我粉了!
    說起茯苓,《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稱之:「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西漢《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碧松之下茯苓多」的詩句。宋代文人黃庭堅也曾詩詠茯苓:「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 【讀名著品中醫】《紅樓夢》中的茯苓霜
    其中,第60、61回皆提及茯苓霜:「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那茯苓霜是寶玉外頭得了的,也曾賞過許多人。」茯苓霜是茯苓的炮製升級品。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其生長環境特殊,附於松根而生者稱為茯苓,環抱松根而生者稱為茯神,古人屢有描述。
  • 茯苓——利水治痰之神品
    【來源】茯苓首載於《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其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生用,以體重堅實、斷面細膩者為佳。單用皮,稱為茯苓皮,長於利水;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稱為赤茯苓,其性涼,長於滲利溼熱;茯苓菌核生長中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長於寧心安神,松根稱之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 茯苓原來有這麼多功效,今天你吃了嗎?
    在蘇澈的影響下,他的哥哥蘇東坡對茯苓也很鍾愛,他採用芝麻茯苓面治療痔瘡的方法距今已有900多年,至今民間仍沿用此法治療痔瘡。方法是:把九蒸九曬的黑芝麻碾碎,與茯苓粉混合,每天服用20克即可。凡屬脾虛氣陷型的痔瘡,用有補脾安神的茯苓、潤腸補肝腎的芝麻,是很有效的。關於茯苓的典故很多,《土宿真君本草》、《天王玉冊》、《太清藥要經》多有記載。早在2000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之說。
  • 利水治痰之神品——茯苓
    導讀:茯苓首載於《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生用,以體重堅實、斷面細膩者為佳。單用皮,稱為茯苓皮,長於利水;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稱為赤茯苓,其性涼,長於滲利溼熱;茯苓菌核生長中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長於寧心安神,松根稱之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 太行草木---茯苓、茯苓皮、茯神
    另,茯苓皮、茯神(茯苓中間抱有松枝或松根的白色部分)亦可入藥用。    茯苓常見者為其真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釐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捎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
  • 大師茯苓人(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防已茯苓湯治「四肢腫……四肢聶聶動者」;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治「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小半夏加茯苓白朮湯治「嘔吐而眩悸」;半夏厚樸湯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
  • 茯苓略說(含產地加工視頻)
    茯苓的茯字有地下,匍匐隱藏之意,所以茯苓寄生在松樹根,不動土挖是看不到的,以前採挖野生茯苓有個方法:把竹竿削尖,插向土裡,因為竹子是空心的,抽出來觀察空心的地方有沒有白色粉末,有則說明地下有茯苓。去掉外皮後,顏色發暗或淡紅色,這個部分入藥稱赤茯苓,有一個說法叫赤洩白補,指的是赤茯苓和白茯苓功用上的區別。再往裡,就是我們所說的白茯苓,也就是市場上最普遍的。有的茯苓在生長過程中,會圍繞著松根生長,長成後松根被包圍在裡面,這種被稱為茯神。還有一種朱茯苓,是用硃砂和茯苓拌在一起,取硃砂的重鎮安神的效果與茯苓結合。
  • 中藥材:茯苓
    在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有利獲等的生長。2.栽培技術 茯苓可用段木、樹蔸及松針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選直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砍伐後每隔3-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深入木質部.5cm,稱「剝皮留筋」,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之有聲時鋸料,截成長65-85cm的節段,放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形堆垛備用。
  • 慈禧與茯苓餅
    早在800年前,南宋《儒門事親》就有關茯苓餅的記述:「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當時這種蠟煎的餅並不好吃,直到清初,有人提出,「糕貴乎松,餅利於薄」的主張,於是,後來的餅就越來越薄。乾隆時期,山東孔繁臺家制的餅,「薄若蟬翼,柔膩絕倫。」
  • 健脾祛溼話茯苓
    或許可以試試一碗具健脾滲溼功效的茯苓苡仁湯,可解疲乏納差之憂。在民間,有茯苓為中藥中健脾滲溼之最的說法。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茯苓這味中藥。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後經陰乾、切制等步驟製成「茯苓塊」或「茯苓片」。雲南所產的茯苓,個圓或長圓,皮黑褐有細皺,肉白,鐵實,質量最優,為道地藥材,故稱為雲苓。
  • 每日一味中藥--茯苓
    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後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
  • 茯苓又名茯菟、茯蕶、伏菟、雲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伏神《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6、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7、治飧洩洞利不止。白茯苓-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二味,為細末,煎紫蘇木瓜湯調下二錢匕。8、治溼瀉。
  • 【中藥學堂】茯苓
    採收加工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 茯苓,茯神,茯神木,赤茯苓,白茯苓······都是些啥東西?封面為啥放個松樹?
    所以才有那麼多藥食同源的小吃,單獨使用特別是對於脾虛溼盛,水腫尿少,痰飲眩悸,食少乏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尤宜。        但是要注意的是,茯苓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服用,譬如經常口乾多尿以及氣虛體弱者就要謹慎服用了。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補,淡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舉個簡單的例子,茯苓是為了解決你的水被困住,滲利這些被困住的水,它可以做到利水而不傷正。
  • 章次公論如何用茯苓?
    白茯苓之主治如下:《本經》: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
  • 一兩茯苓一兩金!茯苓+它一起用,皮膚細膩無斑,40歲像20歲!
    一旦流失,粗糙、沉暗松 弛以及各種斑 點問題就會接踵而來,有了這些問題的存在,視覺上看著就會老十歲!而她靠著玉容散恢復了白潤光潔的肌膚,玉容散中有一種重要的美膚成分,那就是——茯苓。 盟主不得不給你們推薦一款硬核修護面膜,根據流傳千年的美容駐顏方,配合現代科技調製而成——倩滋茯苓亮膚睡眠修護面膜
  • 「神奇的食物」茯苓是個寶,久服安魂養神延年!專家解讀如何挑選使用
    它匍匐在千年松樹根下,吸取松樹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平和,是天地之良藥又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珍饈佳餚,慈禧太后非常寵愛這味藥,幾乎每天都要食之,用它製作出來的一種餅美味又養生,同時讓它名聲鵲起,身價倍增。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 茯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神、茯神木、伏神
    藥用部位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的功效。       生長環境:境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釐米。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       形態特徵: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