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茯神,茯神木,赤茯苓,白茯苓······都是些啥東西?封面為啥放個松樹?

2021-02-12 醫者言臻

說起茯苓,一些吃貨肯定會想到一些著名的小吃,茯苓餅

或者龜苓膏

這些小吃裡用的都是茯苓,下面就介紹一下茯苓以及它的兄弟姐妹們。

      

     茯苓:又叫玉靈、茯菟。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茯苓皮),內部粉色(赤茯苓)或白色(白茯苓 )。

        張元素曰∶茯苓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氣味俱薄,性浮而升。

        也就是說,茯苓應該是下面這貨的內部白色的部分,精製後叫白茯苓。而赤茯苓則為削去外皮後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溼熱。茯苓皮則以皮治皮,功能利水消腫,《本草綱目》: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

        現在藥房中的茯苓一般都是將鮮茯苓切制並陰乾成「茯苓塊」。就是下面這樣,像是把豆腐切成小塊,但我覺得更像餵貓的凍幹。

        然而清代匯通學派代表人物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也就是說,他認為要想讓茯苓發揮藥效,要切成薄片才行。或者搗為粉末,也就是茯苓粉。

        鄙人曾經買過一袋大別山的茯苓粉,想要泡水喝,然而由於味道口感不佳,難以下咽。

           解決辦法:和面的時候加點茯苓粉,用來做麵食了,可算沒浪費掉。大家也可以買來試一試!

      中醫認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腎經。具有滲溼利水,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也就是說茯苓既不涼也不溫,藥性比較平和,適合一般人群。所以才有那麼多藥食同源的小吃,單獨使用特別是對於脾虛溼盛,水腫尿少,痰飲眩悸,食少乏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尤宜。

        但是要注意的是,茯苓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服用,譬如經常口乾多尿以及氣虛體弱者就要謹慎服用了。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補,淡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舉個簡單的例子,茯苓是為了解決你的水被困住,滲利這些被困住的水,它可以做到利水而不傷正。但是如果你本身腎虛多尿,再用茯苓,先不說它可不可以補你的腎虛,它的利尿去溼會加速體內水分的流失,會令人元氣大傷,加重病情。

        所以藥食同源的東西也不能隨便吃,哪怕是山藥,山楂,這種平時經常會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也有一些禁忌,這些我們以後的文章裡會慢慢介紹。再比如燉肉用的桂皮,小茴香,丁香,這些溫熱之品,對於一些熱病,或者陰虛內熱之人,越吃熱越多,越吃火越大。

        然而中醫是講求配伍的。

        朱震亨曰∶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屬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陳積垢,為搬運之功爾。

        即朱震亨認為,這裡之所以用茯苓不是用它來行水而是用來引藥歸經。所以一些中藥雖有禁忌,但是可以通過配伍來加以運用。

       茯神: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間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甘淡平,入心脾兩經,主以寧心,安神,利水。茯神木甘平,歸肝心兩經,主以平肝安神。

        之所以叫茯神,可能就是由於其功效可以安神。

        

        可見無論是茯苓、茯神還是茯神木都和松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知子松根長茯苓,遲暮有意來同煮。」

        就是借對茯苓和松樹的描寫來表達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感,藉此抒發了知己難覓的感傷。這也就是為什麼封面放個松樹的原因了。


部位功效白茯苓茯苓菌核削去外皮後的白色部分滲溼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赤茯苓茯苓菌核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滲利溼熱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利水消腫
茯神茯苓中心抱有松根者寧心,安神,利水茯神木茯苓中心的松根平肝安神朱茯苓‍茯苓加一定量硃砂細末拌勻增強茯苓安神之用,鎮靜安神
土茯苓*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解毒,除溼,通利關節

*土茯苓:土茯苓與茯苓名稱相似,完全無關。應加以鑑別,大不可用錯。

相關焦點

  • 茯神和茯苓到底有什麼血緣關係呢?還有那「甩棍」茯神木.
    當第一次聽見茯神這個名字,熟悉中藥的人肯定會想到它和茯苓有什麼關係呢?再講茯神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茯苓。茯苓的樣子有點像咖啡裡面加的小方糖,四方四正的模樣,白皙的膚色,也是非常可愛的一種藥材。有人稱之為「雲苓」像個雲朵的模樣。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
  • 茯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神、茯神木、伏神
    松樹
  • 太行草木---茯苓、茯苓皮、茯神
    茯苓,利水消腫藥。來源於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主產於安徽、山西、山東、雲南、湖北。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至「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出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切為「茯苓塊」和「茯苓片」。去茯苓皮後,內部顯淡紅色者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
  •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淮南子》松脂入地千歲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 中藥材:茯苓
    2.栽培技術 茯苓可用段木、樹蔸及松針栽培,但目前仍以段木栽培為主。選直徑10-45cm的中齡松樹,砍伐後每隔3-7cm相間縱削3cm寬的樹皮,深入木質部.5cm,稱「剝皮留筋」,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之有聲時鋸料,截成長65-85cm的節段,放通風向陽處,按「井」字形堆垛備用。
  • 茯苓又名茯菟、茯蕶、伏菟、雲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伏神《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釋名」 茯苓又名茯菟、茯靈、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絳晨伏胎、雲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幹,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11、治心虛夢洩,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
  • 野生茯苓,養生佳品且價格不菲,如何在野外找到呢
    整個茯苓菌核分為三個部分:1. 將茯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白,即為白茯苓;2.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3. 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
  • 中草藥故事之茯神
    【藥材性狀】:菌核形態與茯苓相同,中間有一松樹根貫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呈方形或長方形,長4~6釐米,寬4~5釐米,厚0.5~1釐米,多為白色,少為淡棕色。【產地分布】:生於松樹根上。分布於吉林、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 松根上的茯苓
    這當然是傳說,卻也如此美麗,古人有誓言叫作「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茯苓與松根,不正是如此嗎?除了養生,茯苓也是一種名貴的中藥,古人稱為「四時神藥」,因為把它與任何藥物配伍,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 鶴年堂——全龜茯苓膏
    茯苓這味藥,生長的地方和方式就比較奇特,茯苓是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的真菌類,而且野生茯苓主要生長在砍伐後的松樹蔸或朽木根部20—30釐米的地下。要找野生茯苓,要在小雨後松樹林中尋找樹樁周圍沒有溼而且也不張草的地方。
  • 茯苓——渾身是寶,內外兼用
    文|劉廣宇國家高級公共營養師說起茯苓,我們並不陌生,北京特產茯苓餅,還有茯苓酸奶、茯苓酒等,都有添加茯苓,我們也習慣了身邊充斥著添加茯苓的各種食品
  • 【中藥學堂】茯苓
    採收加工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 每天一味中草藥 125:茯苓,腳面浮腫,眼皮浮腫,身體沉重,少不了這味良藥
    ,外皮粗糙棕褐色為茯苓皮,近皮處顏色淡紅,稱赤茯苓,內部白色為白茯苓。如果茯苓的菌核繞松根生長,菌核中間有松樹根木,就叫做茯神。古稱「抱木而生者名茯神」茯苓一物多用: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茯苓菌核炮製很有講究,新鮮採摘後堆置於屋角不通風處,或貯放於瓦缸內,每層茯苓鋪襯一層稻草,最上蓋以厚麻袋,使其析出水分,術語叫「發汗」。
  • 茯苓略說(含產地加工視頻)
    茯苓的茯字有地下,匍匐隱藏之意,所以茯苓寄生在松樹根,不動土挖是看不到的,以前採挖野生茯苓有個方法:把竹竿削尖,插向土裡,因為竹子是空心的,抽出來觀察空心的地方有沒有白色粉末,有則說明地下有茯苓。古語稱豬糞為「苓」,馬糞為「通」,這個苓字指的是外形,不規則的塊狀,所以茯苓就是指的伏埋在松樹周邊的豬糞狀的一種菌。這種形容和我們認識的白花花的茯苓差別還是蠻大的,後面細細說來。
  • 【讀名著品中醫】《紅樓夢》中的茯苓霜
    其中,第60、61回皆提及茯苓霜:「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那茯苓霜是寶玉外頭得了的,也曾賞過許多人。」茯苓霜是茯苓的炮製升級品。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其生長環境特殊,附於松根而生者稱為茯苓,環抱松根而生者稱為茯神,古人屢有描述。
  • 每天學一味中藥——茯苓
    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
  • 茯神的功效與作用
    茯神的功效與作用茯神簡介茯神,藥用部分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間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取茯苓切去白茯苓後,選茯苓中間抱有松根者,除去雜質,曬乾。乾燥的菌核形態與茯苓相同,惟中間有一松樹根貫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質堅實,具粉質,切斷的松根棕黃色,表面有圈狀紋理(年輪)。
  • 章次公論如何用茯苓?
    白茯苓之主治如下:《本經》: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
  • 茯苓——利水治痰之神品
    【來源】茯苓首載於《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其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生用,以體重堅實、斷面細膩者為佳。單用皮,稱為茯苓皮,長於利水;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稱為赤茯苓,其性涼,長於滲利溼熱;茯苓菌核生長中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長於寧心安神,松根稱之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 「神奇的食物」茯苓是個寶,久服安魂養神延年!專家解讀如何挑選使用
    它匍匐在千年松樹根下,吸取松樹的精華,更重要的是它非常平和,是天地之良藥又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珍饈佳餚,慈禧太后非常寵愛這味藥,幾乎每天都要食之,用它製作出來的一種餅美味又養生,同時讓它名聲鵲起,身價倍增。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