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茯苓,一些吃貨肯定會想到一些著名的小吃,茯苓餅
或者龜苓膏
這些小吃裡用的都是茯苓,下面就介紹一下茯苓以及它的兄弟姐妹們。
茯苓:又叫玉靈、茯菟。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茯苓皮),內部粉色(赤茯苓)或白色(白茯苓 )。
張元素曰∶茯苓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氣味俱薄,性浮而升。
也就是說,茯苓應該是下面這貨的內部白色的部分,精製後叫白茯苓。而赤茯苓則為削去外皮後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溼熱。茯苓皮則以皮治皮,功能利水消腫,《本草綱目》: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
現在藥房中的茯苓一般都是將鮮茯苓切制並陰乾成「茯苓塊」。就是下面這樣,像是把豆腐切成小塊,但我覺得更像餵貓的凍幹。
然而清代匯通學派代表人物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也就是說,他認為要想讓茯苓發揮藥效,要切成薄片才行。或者搗為粉末,也就是茯苓粉。
鄙人曾經買過一袋大別山的茯苓粉,想要泡水喝,然而由於味道口感不佳,難以下咽。
解決辦法:和面的時候加點茯苓粉,用來做麵食了,可算沒浪費掉。大家也可以買來試一試!
中醫認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腎經。具有滲溼利水,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也就是說茯苓既不涼也不溫,藥性比較平和,適合一般人群。所以才有那麼多藥食同源的小吃,單獨使用特別是對於脾虛溼盛,水腫尿少,痰飲眩悸,食少乏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尤宜。
但是要注意的是,茯苓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服用,譬如經常口乾多尿以及氣虛體弱者就要謹慎服用了。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補,淡能滲,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舉個簡單的例子,茯苓是為了解決你的水被困住,滲利這些被困住的水,它可以做到利水而不傷正。但是如果你本身腎虛多尿,再用茯苓,先不說它可不可以補你的腎虛,它的利尿去溼會加速體內水分的流失,會令人元氣大傷,加重病情。
所以藥食同源的東西也不能隨便吃,哪怕是山藥,山楂,這種平時經常會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也有一些禁忌,這些我們以後的文章裡會慢慢介紹。再比如燉肉用的桂皮,小茴香,丁香,這些溫熱之品,對於一些熱病,或者陰虛內熱之人,越吃熱越多,越吃火越大。
然而中醫是講求配伍的。
朱震亨曰∶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屬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藥也。若陰虛者,恐未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損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他藥歸就腎經,去胞中久陳積垢,為搬運之功爾。
即朱震亨認為,這裡之所以用茯苓不是用它來行水而是用來引藥歸經。所以一些中藥雖有禁忌,但是可以通過配伍來加以運用。
茯神: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間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茯神甘淡平,入心脾兩經,主以寧心,安神,利水。茯神木甘平,歸肝心兩經,主以平肝安神。
之所以叫茯神,可能就是由於其功效可以安神。
可見無論是茯苓、茯神還是茯神木都和松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知子松根長茯苓,遲暮有意來同煮。」
就是借對茯苓和松樹的描寫來表達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感,藉此抒發了知己難覓的感傷。這也就是為什麼封面放個松樹的原因了。
*土茯苓:土茯苓與茯苓名稱相似,完全無關。應加以鑑別,大不可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