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論如何用茯苓?

2021-02-12 人衛中醫

白茯苓之主治如下:

《本經》: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

甄權: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

《大明》: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

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赤茯苓之主治如下:

甄權:破結氣。

時珍:瀉心、小腸、膀胱溼熱,利竅行水。

茯神之主治如下:

《別錄》: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甄權: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者,加而用之。

張石頑曰:大便瀉者,胃氣不和,不能分利水谷,偏滲大腸而洩注也,茯苓分利水谷,則瀉自止。其皮治水腫、膚腫,通水道,勝於大腹皮之耗氣也(《本經逢原》)。

黃宮繡曰:凡人病因水溼而見氣逆煩滿,心下結痛,呃逆嘔吐,口苦舌幹,水腫淋結,憂恚驚恐,及小便或澀或少者,服此皆能有效(《本草求真》)。

《藥徵》曰: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觀證辨宜》曰:裡水外行而疼痛者,發熱汗出,術苓主之。

湯本求真曰:本藥以利尿之頻數或減少,與胃內停水,及心悸亢進,或筋肉之間代性痙攣,為主目的,其證狀不問其為神經性及與心或腎臟原因性,皆佳也。

滑精及小便失禁者忌用。

千年來,茯苓之記載,茯苓之方藥,美不勝收,今悉略而不詳。茲就個人經驗,述之如次。

《本經》言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當予初讀《本經》,頗不之信,以為茯苓之功用,淡滲利水而已,舉凡《本經》所言,茯苓何足以當之?年來凡兩治氣從少腹上逆胸膈之奔豚症,始信茯苓之效,確如《本經》所述。

其一之病者為婦人,病起自情志不遂,氣從少腹上衝胸,延醫診治,服四磨飲、越鞠丸,而病不退。友人丐予往診。本《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法,如白芍、棗仁、麥冬、地黃、龍、牡等,以其夜煩不寐,乃重用茯神,藥後甚舒適。病者旋因其夫悔過自新,不似昔日之抑塞,再以湯藥調之,故未幾即愈。

吾自有此驗案後,因悟及仲景所謂奔豚一證,特情志之病而已,嗣閱渡邊熙《東洋和漢醫學實驗集》,亦以奔豚病屬諸發作性神經官能疾患。

近日又治一證,病者為中年男子,賦悼亡之痛,病發時氣從少腹上衝,胸悶氣窒,心煩不寐,前醫進桂枝加桂湯,病如故。予以柔肝之法治之,以其不寐,乃重用茯神,茯神與茯苓,本無所異,從此悟出古人治奔豚病,每用茯苓,並非用茯苓利水,不過取茯苓之滋養和緩而已。

然而予兩次治奔豚,皆用茯神,而不用茯苓,何也?予以為茯苓、茯神,功效相同,無庸區別,予之不用茯苓,用茯神者,以茯神在近世觀念中,謂能安神定魄,且用硃砂炮製,略能鎮靜,若治不寐而用茯苓,必見嗤於市醫,予故從俗用茯神,非神之有異於苓也。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本文選自章次公藥物學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王羲明。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相關焦點

  • 章次公論如何用姜?
    以是合之仲景之用生薑,凡桂枝、小柴胡諸加減法,皆所謂出汗;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抵當、烏頭桂枝湯,皆所謂逐風溼痺,惟腸澼下利無明文。然桂枝湯證、小柴胡湯證,多有兼下利者,焉知其不指此耶?!推而類之,則《別錄》之風邪諸毒,傷寒頭痛,鼻塞,即桂枝、柴胡之用。其桂枝麻黃各半湯治身癢,白朮附子湯治風溼相搏,初服其人如痺,繼而如冒,又豈非去皮膚間結氣耶?!(《本經疏證》)。
  • 《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如劉渡舟治療:患者,患奔豚證,發作時氣從少腹往卜衝逆,至心胸則悸煩不安,胸滿憋氣,呼吸不利,並見頭身汗出。每天發作兩三次,小便短少不利,有排尿不盡之感。舌質淡,苔水滑,脈沉弦無力。方用茯苓30g、桂枝12g、大棗15枚、炙甘草10g。服用兩劑,則小便暢,奔豚氣不再發作(《經方臨證指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 茯苓
    (1)健脾利水:《傷寒論》有8個方子用茯苓健脾利水,主要配伍白朮及豬苓、阿膠。方子是:五苓散、附子湯、真武湯、豬苓湯、麻黃升麻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四逆散的加減法及小青龍的加減法。(2)消飲定悸:《傷寒論》用茯苓消飲定悸有5個方子,主要配伍亦是白朮。
  • 茯苓的作用原來這麼大
    一般茯苓常用者即白茯苓,加工為白茯苓片。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滲溼、健脾和中、寧心安神。《傷寒論》用茯苓共15方,24次。用於健脾利水、消飲定悸、寧心神等幾個方面。(1)健脾利水:《傷寒論》有8個方子用茯苓健脾利水,主要配伍白朮及豬苓、阿膠。
  • 茯苓又名茯菟、茯蕶、伏菟、雲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伏神《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黃蠟四兩,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用豬苓一分,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日幹,不用豬苓)。上以茯苓為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11、治心虛夢洩,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米湯調下,日二服。
  • 大師茯苓人(下)
    世補齋醫書有云:「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動,溼也,茯苓有可行溼。」以為其化痰之功實與利水滲溼攸關,不無道理。然則利水滲溼之品,並非均能化痰,則茯苓之用,亦有所特殊者。二陳湯:「治痰飲為患,或嘔吐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 茯苓杏仁甘草湯
    課程要領《金匱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湯與橘枳薑湯組成:茯苓18 杏仁12甘草6 原文: 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橘枳薑湯組成:陳皮60 枳實30 生薑30以上兩個方子的特徵:胸脹悶,上不來氣。
  • 茯苓飲方證淺識
    茯苓飲,或者《外臺》茯苓飲,是金匱引自《外臺秘要方》。雖不是出自仲景之手,但實在好用,當屬經方之範疇。
  • 每日一味中藥--茯苓
    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反覆翻動,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然後晾乾。(每茯苓塊100斤,用硃砂粉30兩)【性味】甘淡,平。①《本經》:"味甘,平。" ②《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溫,味淡。"【歸經】入心、脾、肺經。
  • 利水中草藥:茯苓
    3、寧心安神人們多服用茯苓丁,還能補益脾胃功能寧心安神,它對人類因心脾兩虛或氣血不足導致的心神不寧和失眠多夢有良好緩解作用,在需要時可以把它製成粉末,直接口服也可以把它用清水煎煮以後服用4、增強人體免疫力人們多服用一些茯苓丁,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因為茯苓丁中含有豐富的天然多糖還含有一些胺基酸和礦物質,它對人體免疫系統有十分明顯的調節作用,可促進人體內免疫細胞再生,並能增強人體內抗體的活性,經常用它煮水喝,能讓人體自身免疫功能明顯增強。別名:       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芩
  • 茯苓餅的做法-茯苓餅的功效與作用
    用高級澱粉烙制的外皮,其薄如紙,其白似雪,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雲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茯苓餅的做法-茯苓餅的功效與作用茯苓餅的做法原料:精白麵粉1.25公斤,澱粉5公斤/其中餡料:綿白糖18.75公斤,核桃18.75公斤,蜂蜜9.25公斤,桂花1.25公斤。
  • 利水治痰之神品——茯苓
    導讀:茯苓首載於《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生用,以體重堅實、斷面細膩者為佳。單用皮,稱為茯苓皮,長於利水;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稱為赤茯苓,其性涼,長於滲利溼熱;茯苓菌核生長中抱有松根者,稱為茯神,長於寧心安神,松根稱之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 《溫病條辨》——茯苓皮湯
    原文:吸受穢溼,三焦分布,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續用淡滲分消濁溼,茯苓皮湯。按此證表裡經絡臟腑三焦,俱為溼熱所困,最畏內閉外脫,故急以牛黃丸宣竅清熱而護神明;但牛黃丸不能利溼分消,故繼以茯苓皮湯。
  • 胡希恕:茯苓杏仁甘草湯 橘枳薑湯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也主之,這也是看情形,茯苓杏仁甘草加載全文杏仁甘草湯以祛水為主,所以偏於治短氣;橘枳薑湯以行氣為主,以治胸中氣塞為主。這兩種症候你可要知道,胸中氣塞沒有不短氣的,氣塞於胸中也沒有不短氣,但是要以胸中氣塞為主,你用橘枳薑湯;如果要以短氣為主,就是感覺呼吸困難,胸當然也是悶的,可是不是主要的,用這個用茯苓杏仁甘草湯,祛水就行。
  • 野生茯苓,養生佳品且價格不菲,如何在野外找到呢
    菌核,深入地下20~30釐米,一般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尋找,即使本地有也發現不了,因為茯苓深埋腐殖土下,根本就看不見。經查閱資料,人工種植的茯苓價格在30元,那野生茯苓該是人工的好幾倍,以下是茯苓、茯神的價格。
  • 桂枝茯苓丸,一點珍貴的臨證經驗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功能活血化瘀,消癥散結,原文用治婦人癥病下血,臨床上廣泛用於子宮肌瘤、息肉、卵巢囊腫、盆腔炎等屬氣血瘀結者,但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加減,寒重加艾葉、炮姜,甚至附片等;痰盛加白芥子、南星、絲瓜絡等;熱盛加蒲公英、忍冬藤、連翹等;溼重合五苓散、四妙散等;病位在下加川牛膝、獨活、澤瀉等為引;病位在上,如乳腺增生、囊腫,多合小柴胡湯
  • 姚姥爺茯苓膏
    姚姥爺茯苓膏,是將茯苓蒸熟後和以牛乳,再用微火煮成膏,是古代宮中的保健食品。
  • 妙用桂枝茯苓方
    運用桂枝茯苓丸加減或合方治療痛經、崩漏、慢性盆腔炎、癌症、各種疼痛等多種疾病,病因雖各不相同,但其發病機制均有瘀血內阻,故根據其寒多於熱,虛多於實的實踐經驗,偏重用桂枝茯苓丸加減治療,均取得較好療效,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論治特色
  • 茯苓略說(含產地加工視頻)
    茯苓品規拿產地來說,中國範圍從東北到西南都有產茯苓,目前規模成熟的產區主要有三個,雲南(雲苓),以大別山脈為主的安徽和湖北均有產。我們平時看到的茯苓是先把完整的去皮,去掉的外皮可以入藥,名為茯苓皮,有很好的利水消腫的作用。曾經認識一個民間醫生,茯苓都選擇帶皮的,言說利水效果好。
  • 太行草木---茯苓、茯苓皮、茯神
    茯苓,利水消腫藥。來源於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主產於安徽、山西、山東、雲南、湖北。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至「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覆數次至出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乾,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乾,分別切為「茯苓塊」和「茯苓片」。去茯苓皮後,內部顯淡紅色者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為「白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