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之主治如下:
《本經》: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髒氣。
甄權: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
《大明》: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
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赤茯苓之主治如下:
甄權:破結氣。
時珍:瀉心、小腸、膀胱溼熱,利竅行水。
茯神之主治如下:
《別錄》: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
甄權:補勞乏,主心下急痛堅滿,人虛而小腸不利者,加而用之。
張石頑曰:大便瀉者,胃氣不和,不能分利水谷,偏滲大腸而洩注也,茯苓分利水谷,則瀉自止。其皮治水腫、膚腫,通水道,勝於大腹皮之耗氣也(《本經逢原》)。
黃宮繡曰:凡人病因水溼而見氣逆煩滿,心下結痛,呃逆嘔吐,口苦舌幹,水腫淋結,憂恚驚恐,及小便或澀或少者,服此皆能有效(《本草求真》)。
《藥徵》曰: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觀證辨宜》曰:裡水外行而疼痛者,發熱汗出,術苓主之。
湯本求真曰:本藥以利尿之頻數或減少,與胃內停水,及心悸亢進,或筋肉之間代性痙攣,為主目的,其證狀不問其為神經性及與心或腎臟原因性,皆佳也。
滑精及小便失禁者忌用。
千年來,茯苓之記載,茯苓之方藥,美不勝收,今悉略而不詳。茲就個人經驗,述之如次。
《本經》言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當予初讀《本經》,頗不之信,以為茯苓之功用,淡滲利水而已,舉凡《本經》所言,茯苓何足以當之?年來凡兩治氣從少腹上逆胸膈之奔豚症,始信茯苓之效,確如《本經》所述。
其一之病者為婦人,病起自情志不遂,氣從少腹上衝胸,延醫診治,服四磨飲、越鞠丸,而病不退。友人丐予往診。本《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法,如白芍、棗仁、麥冬、地黃、龍、牡等,以其夜煩不寐,乃重用茯神,藥後甚舒適。病者旋因其夫悔過自新,不似昔日之抑塞,再以湯藥調之,故未幾即愈。
吾自有此驗案後,因悟及仲景所謂奔豚一證,特情志之病而已,嗣閱渡邊熙《東洋和漢醫學實驗集》,亦以奔豚病屬諸發作性神經官能疾患。
近日又治一證,病者為中年男子,賦悼亡之痛,病發時氣從少腹上衝,胸悶氣窒,心煩不寐,前醫進桂枝加桂湯,病如故。予以柔肝之法治之,以其不寐,乃重用茯神,茯神與茯苓,本無所異,從此悟出古人治奔豚病,每用茯苓,並非用茯苓利水,不過取茯苓之滋養和緩而已。
然而予兩次治奔豚,皆用茯神,而不用茯苓,何也?予以為茯苓、茯神,功效相同,無庸區別,予之不用茯苓,用茯神者,以茯神在近世觀念中,謂能安神定魄,且用硃砂炮製,略能鎮靜,若治不寐而用茯苓,必見嗤於市醫,予故從俗用茯神,非神之有異於苓也。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本文選自《章次公藥物學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王羲明。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