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2021-02-24 哲學社

科學解釋: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當他被捕後,看著監控錄像突然難以置信地說:「可我臉上是抹了檸檬汁的啊!」原來,有人曾告訴他,只要把檸檬汁塗在臉上,就能隱身。對此,他深信不疑。這種腦子對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請別罵他「傻叉」,他可能會覺得很委屈,或者還會理直氣壯地反駁你。這並不是個笑話,而是個真實存在的心理現象。也並非極端少數,反而無處不在。1999年,兩位心理學家Dunning和Kruger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資料: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兩位社會心理學教授David Dunning和Justin Kruger在1999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他們的研究表明,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有一種虛幻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認知能力低下,無法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同時,越是能力出眾的人,越會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其他人比自己更聰明或跟自己一樣聰明。這種認知偏差被成為Dunning-Kruger Effect(簡稱DK Effect,達克效應)。兩位教授根據研究結果畫出了一條曲線,被稱為達克曲線。大致可以分為四段:

1. 當一個人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時,他的自信度為零;

2. 當他某個領域剛懂一點皮毛時,他的自信心爆棚,衝上「愚蠢之巔」;

3. 當他對某個領域開始深入理解時,就會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跌入「絕望之谷」;

4. 當他堅持不懈地深入學習,日積月累,勇攀知識高峰,自信心會持續上升並最終穩定在一個成熟且自信的「高原」。

近期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這個效應去解釋。

羅素也曾說過:The trouble with the world is that the stupid are cocksure and the intelligent are full of doubt.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愚蠢的人自以為是,而聰明的人充滿懷疑)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又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個女孩,問:「你們覺得Doctor Shlomo樂隊怎麼樣?」「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沒錯,今年特別燥!」但是,這個樂隊名是記者編出來的,取名自一部百老匯歌劇———其實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去參加音樂節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們其實並不真正了解新的內容是什麼。」這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生活中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縣令寫得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一天,他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題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賜字。礙於他縣令的身份,即使僚屬和僧侶們都覺得那題字寫得很好也不敢違抗。然而,擦去灰塵後發現,落款赫然寫著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名字。鍾弱翁尷尬了一會兒,又對僚屬們說:「這麼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所以有時候,對於一些自信十足的腦殘,又無從指責時,靜靜看著就好——他早晚會被狠狠打臉的。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芝諾的觀點,此後被總結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想想自己剛了解某一事物的時候,總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比如剛學會吹響笛子,就激動地覺得自己是個樂器天才。但你若去問那些學了許多年樂器的人,他們往往會說,自己不擅長樂器。這並不是謙虛,而是因為當他們深鑽許多後,真的認識到了其廣博以及自己的許多欠缺。所謂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懷疑人生。隨著學習的繼續深入,大多數人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這其實是才是一個很合理的過程——在經歷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後,才終於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美國的《赫芬頓》郵報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向公眾提出一些非常離譜的觀念,比如太陽圍繞地球轉,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資方式,個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讓他們做判斷。但是結果卻表明,每一條離譜的觀念,都有20%左右的人會盲目相信。這就是著名的「無知五分之一法則」,也就是說無論一個觀念多麼的離譜可笑,在全世界總會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有些人知識的匱乏、或者說認知的障礙,看起來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與思維不在一個層面上的人爭辯,那只能是雞同鴨講。當年,孔子忍著噁心奉承兩個毫無學識的老頭,就是深知這點,「遇到這樣的人,趕緊哄騙他們早早滾蛋就是了。還招惹他們幹什麼?」所以人們常說,對付SB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並把他培養成一個大SB。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為你糾正TA的結果可能就是得罪TA。

相關焦點

  • 達克效應: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鄧寧-克魯格效應-「達克效應」上個世紀末,美囯兩位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對此現象進行了專題研究。兩位學者為此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的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反而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0%幾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那些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卻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後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杜寧-克魯格效應,又稱為達克效應。對於某些事不太懂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不懂,他們並非不願意面對,而是根本沒有這個能力。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
    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當他被捕後,看著監控錄像突然難以置信地說:「可我臉上是抹了檸檬汁的啊!」
  • 人性的弱點之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更容易產生迷...
    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指的都是杜寧-克魯格效應。達爾文說:「自信更經常來自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有知。」羅素也曾說過:「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情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他們闡述的是和杜寧-克魯格效應一樣的道理。
  • 越無知,越自負!達克效應:揭示了「槓精」真實思維模式
    唯一的區別:層次低的人,認為自己認知是正確的,越發越自負!層次高的人,知道自己認知的局限性,越發越謙虛!達克效應:越無知,越自負!揭露人性最愚昧的一面剛才談到,每個人都是「坐井觀天」的小青蛙,但是青蛙與青蛙之間,依然有很多不同之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達克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
  • 越無知越驕傲,越愚蠢越自信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把它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去參加音樂節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們其實並不真正了解新的內容是什麼。」這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生活中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
  • 達克效應:越愚蠢的人,越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努力做出的成果在另外一些人眼裡總是不屑的,他們承認自己不足永遠那麼難,擅自評價詆毀他人很輕易,這類人永遠很難承認他人的優秀,因為在他們眼裡好像什麼都無所不能。這的確讓人很無語,因為聽他們說話講道理簡直就像被侮辱一般令人難受。隨著不斷地工作和學習,終於後知後覺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越愚蠢的人好像越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 二大爺|為什麼越無知越自信,還喜歡陰謀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大爺Alex,ID:liuming45773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哲學家羅素名言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說的是由於認知偏差,越愚蠢的人,越難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 科學解釋: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心理學
  • 心理學家:越無知的人,越覺得自己聰明
    這就是典型的「無知而不自知的人」,真正的高手能夠通過幾個公式在幾分鐘內,處理完100多張表格。而初學者只能靠複製粘貼,花幾天時間才搞得定。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還不自知」所謂「無知者無畏」,原本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太過的話就是一種貶義了。
  • 學識淵博的人與無知者誰更自信?
    測試結果顯示,分高的演員給自己的排名都比實際排名低,分低的演員給自己的排名卻普遍都比自己實際排名高,就連得分最後一名演員,給自己的排名竟然是第七名,這是何等的自信啊!!!但是這種自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在這一領域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帶來的,沒錯,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這麼有趣的心理現象,怎麼會逃過心理學家們的法眼呢?
  • 從達克效應說起
    作者在文中引用Charles Darwin 查爾斯·達爾文的這樣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達克效應」這個名詞最近幾年在國內頗為流行,與這個名詞同步流行的還有這個帶上來中國味道的「達克效應」曲線圖(兩位作者1999年的論文原文中並沒有這個圖)。
  •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明眼人都能聽得出這是個送命題,不好回答,但韓信卻迷之自信地脫口而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這句話分明就是在說:你水平不如我,並且差得遠。可想而知劉邦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這人還能留得嗎,必死無疑嘛。生活中,像韓信這樣自信的人不在少數,更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有點水平不知天高地厚,有的人沒有任何水平照樣擺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 達克效應 通俗點解釋,就是謝博德博士說的:「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心理學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 越是無知的人,越狂妄自大
    夜郎自大這句話同樣可以反過來說,越是狂妄自大的人,越是無知。現代社會從來不乏憤青和鍵盤俠,動不動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的人那就更多了。反省自己的少,指責別人的多,難怪煩惱如此之多。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少一些狂妄,多一些自省,你的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 為什麼我遇到的笨蛋總是迷之自信?
    也許他是真的自信達克效應幾乎無處不在,即使是我們認為的高知人群中,這類現象也屢見不鮮。仔細想一想,你有沒有經歷過以下類似的心理過程。達克效應的另一層含義是,當你能力越強的時候,越會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人的知識儲備就像一個圈,當這個圈越來越大的時候,圈以外的世界也會越來越大。人會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知識的偉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淵博的人很謙遜。所以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寫下那句至理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無所知。」
  • 那個迷之自信的隊友,究竟是怎麼想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似乎每個人周圍都有那麼幾個永遠迷之自信的人。不管談起什麼來總是信心滿滿,高談闊論仿佛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但是往往是這些人,似乎在那些侃侃而談的領域中偏偏有沒有什麼建樹。更奇怪的是,這群傢伙好像完全不自知,而且從來也不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那麼究竟是誰給了他們自信的勇氣?
  • 心理學證明:人都是容易盲目自信的生物
    自卑或不自信應該是很多人都曾出現甚至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心態。 不過,人在很多情況下,也會產生一股無端自信,就是感覺自己很行,很有能耐,但實際上卻是根本沒那個水平。像這種錯誤地高估自己能力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達克效應。
  • 自信是訓練出來的,越自信的人,越會逼自己養成這五個習慣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阿德勒曾說過,每個人都可能自卑,而自信是伴隨我們自卑情緒的克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這說明了,一個人的自信是訓練出來的,當我們看到某些人非常自信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明白,自信並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我們曠日持久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