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釋: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1. 當一個人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時,他的自信度為零;
2. 當他某個領域剛懂一點皮毛時,他的自信心爆棚,衝上「愚蠢之巔」;
3. 當他對某個領域開始深入理解時,就會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跌入「絕望之谷」;
4. 當他堅持不懈地深入學習,日積月累,勇攀知識高峰,自信心會持續上升並最終穩定在一個成熟且自信的「高原」。
近期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這個效應去解釋。
羅素也曾說過:The trouble with the world is that the stupid are cocksure and the intelligent are full of doubt.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愚蠢的人自以為是,而聰明的人充滿懷疑)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又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個女孩,問:「你們覺得Doctor Shlomo樂隊怎麼樣?」「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沒錯,今年特別燥!」但是,這個樂隊名是記者編出來的,取名自一部百老匯歌劇———其實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去參加音樂節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們其實並不真正了解新的內容是什麼。」這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生活中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縣令寫得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一天,他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題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賜字。礙於他縣令的身份,即使僚屬和僧侶們都覺得那題字寫得很好也不敢違抗。然而,擦去灰塵後發現,落款赫然寫著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名字。鍾弱翁尷尬了一會兒,又對僚屬們說:「這麼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所以有時候,對於一些自信十足的腦殘,又無從指責時,靜靜看著就好——他早晚會被狠狠打臉的。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芝諾的觀點,此後被總結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想想自己剛了解某一事物的時候,總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比如剛學會吹響笛子,就激動地覺得自己是個樂器天才。但你若去問那些學了許多年樂器的人,他們往往會說,自己不擅長樂器。這並不是謙虛,而是因為當他們深鑽許多後,真的認識到了其廣博以及自己的許多欠缺。所謂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懷疑人生。隨著學習的繼續深入,大多數人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這其實是才是一個很合理的過程——在經歷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後,才終於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美國的《赫芬頓》郵報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向公眾提出一些非常離譜的觀念,比如太陽圍繞地球轉,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資方式,個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讓他們做判斷。但是結果卻表明,每一條離譜的觀念,都有20%左右的人會盲目相信。這就是著名的「無知五分之一法則」,也就是說無論一個觀念多麼的離譜可笑,在全世界總會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有些人知識的匱乏、或者說認知的障礙,看起來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與思維不在一個層面上的人爭辯,那只能是雞同鴨講。當年,孔子忍著噁心奉承兩個毫無學識的老頭,就是深知這點,「遇到這樣的人,趕緊哄騙他們早早滾蛋就是了。還招惹他們幹什麼?」所以人們常說,對付SB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並把他培養成一個大SB。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為你糾正TA的結果可能就是得罪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