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國(湖南)抗疫醫療專家組結束援非抗疫工作,經過隔離休整期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凱旋返湘。跨越南北半球,穿越旱季雨季,專家組一行12人馳騁萬裡,與辛巴威和赤道幾內亞兩國人民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廣獲讚譽。
「此行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分享的中國抗疫經驗在援助國家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說起近一個月在非洲的抗疫經歷,專家組領隊、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祝益民很是自豪。在非洲抗疫的戰場上,湖南白衣天使萬裡馳援,他們不僅是國際抗疫的逆行者和參與者,更是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與守護者。
病毒無法阻擋湖南與非洲人民之間的友誼。近半個世紀以來,湖南與友善的非洲朋友一道,結伴同行、互幫互助,共同發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湘非守望相助、團結抗疫,雙方之間的友誼與合作愈加深厚。
萬裡馳援,醫療湘軍與非洲兄弟並肩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非洲抗疫形勢日趨嚴峻,全球共同抗疫刻不容緩,合作方能制勝。
3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表示,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願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並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經黨中央批准,國家委派湖南省組建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攜帶湖南省人民政府援助的醫療防疫物資乘包機於5月11日自長沙啟程,飛赴辛巴威執行國際抗疫援助任務。在津執行任務期間,接到增援赤道幾內亞的任務,5月25日晚專家組抵達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
一個月時間裡,專家組12名成員發揚能吃苦打硬仗的「醫療湘軍」作風,穿行7個時區、奔走2個國家,走訪72家機構和單位,指導醫院和防疫機構改善分診流程、優化診療方案,捐贈防護物資,毫無保留地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和湖南實踐。
在辛巴威,專家們早出晚歸,不懼危險、不畏辛勞,下基層、訪社區、進醫院,為減少被感染的風險,甚至出門往返6小時不喝一滴水,不進一粒米。赤道幾內亞疫情來勢洶洶,專家組抵達赤道幾內亞後建議將風險等級由黃色調整為紅色。在34℃的高溫下,專家們穿著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與當地醫務人員研究病例救治方案、指導實驗室提高核酸檢測能力等。
雖然每天揮汗如雨,回到營地臉上已布滿口罩的壓痕,但專家們似乎不知疲倦,卯足了幹勁。應赤道幾內亞衛生部邀請,專家組3次與赤道幾內亞新冠肺炎應對與監測技術委員會交流。受赤道幾內亞總理歐巴馬的邀請,專家組一行還乘坐專機,飛抵赤道幾內亞大陸巴塔地區,進行抗疫交流與指導;在赤道幾內亞國家電視臺錄製了大眾防疫科普視頻,引導民眾科學防控。
專家組的努力得到了兩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讚譽。
辛巴威總統姆南加古瓦在接見專家組時表示,中國如同兄弟般提供了雪中送炭的幫助,給辛巴威和南部非洲的抗疫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專家組行程結束之際,姆南加古瓦又專程致信感謝,為專家們籤發國家榮譽證書,表達敬意。
赤道幾內亞總理歐巴馬稱讚專家組的到來「給赤道幾內亞抗擊疫情帶來了希望之光」。
結合兩個國家抗疫的實際需求,專家組編寫了長達1.2萬字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家建議書》。辛巴威衛生部官員表示,這不僅僅是一份寶貴的禮物,更是一份拯救生命的技術性文件;赤道幾內亞衛生與社會福利國務部長恩圭馬稱讚專家組是「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的抗疫經驗傳播者,這是留給赤道幾內亞的一份「不帶走的中國技術」。
令人動容的,還有專家們日記裡的感動瞬間。「從沒想過會在異國他鄉、一所由中國22年前援建的醫院裡唱響國歌,淚水一下子就盈滿了眼眶。」「一群友好的哈拉雷市民看到我們,主動揮手示意,並伸出大拇指為我們點讚,頓時覺得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經此一「疫」,湘非兄弟情誼愈發深厚。
半世情緣,湘非牽手結伴同行
在獅子山和辛巴威,還有兩支「不走的湖南醫療隊」堅守在抗疫戰場上。
6月12日,中國(湖南)第17批援辛巴威醫療隊向當地最大公立醫院——帕瑞仁雅塔瓦醫院捐贈藥品和醫療防護物資。隊長江志超介紹,由於帕瑞仁雅塔瓦醫院被政府定為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多數科室停診,但醫療隊的工作沒有停。3月以來,應辛巴威衛生部邀請,醫療隊多次到哈拉雷市、卡多馬市等地給當地衛生部門培訓行政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分享中國防控和診療方案。
中國(湖南)第21批援獅子山醫療隊所在的中塞友好醫院,是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5月29日,在中塞醫護人員的精心呵護下,3名新冠肺炎患兒順利出院,其中最小的9個月。」醫療隊隊長江海波介紹,應塞方醫院的邀請,醫療隊參與制定中塞友好醫院整體預案,設立重症監護病房,確定診治、隔離處理及心理疏導方案等。
隊員們克服停水停電、缺醫少藥等困難,已在非洲奮戰一年。由於新冠疫情,這兩支醫療隊將延期回國。而在湖南長沙,第22批援獅子山醫療隊和第18批援辛巴威醫療隊正在培訓,等待出徵。
時光荏苒,湖南醫療援非的步履已走過近半個世紀。
自1973年始,湖南已派出38批468人次援獅子山和辛巴威醫療隊,另派出13批短期醫療隊,援非醫療隊診療患者逾80萬人次,完成各類手術20萬餘臺,培訓當地醫務工作者8000多人次,成為守護非洲人民健康的「東方白求恩」。
2014年3月,伊波拉出血熱疫情暴發,危難時刻,湖南緊急組建40多人的援塞抗疫醫療隊,歷經50多天的工作,實現了「零感染、打勝仗」的目標。
醫療衛生只是湘非友好交往的一個側面。
1982年,長沙與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市締結友好城市關係,這是湖南與外國締結的第一對友好城市,更是中國與非洲國家締結的第一對友好城市。隨著我省對外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堅實,湖南向更多的非洲「小夥伴」發出了「好友申請」。截至今年6月,湖南的非洲「朋友圈」擴大到了9對,其中省級友城3對,市級友城6對。
湘非兄弟情誼真摯,相互支持、患難與共。在中國抗疫最艱難時刻,辛巴威、肯亞、赤道幾內亞等非洲國家向中國捐贈了緊缺醫療物資。當疫情向非洲擴散蔓延,湖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時間向烏幹達、肯亞、南非、衣索比亞、獅子山等非洲國家捐贈一次性醫用口罩等防疫物資,向南非北開普省省長、肯亞萊基皮亞郡總督等致慰問信。
經貿合作,編織「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
湘非友誼真誠而實在,不僅關注於當下抗疫,還著眼長遠,助力非洲國家復工復產,恢復經濟。
非洲西部,「黃金之國」加納眼下正處於雨季。在加納北部,湖南隆平高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玉米種子已長成了青翠的玉米林。
今年3月,湖南隆平高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網上對接實現加納首單銷售,籤訂了5萬公頃種植面積的種子合同,並通過海外分公司及時發貨給客戶。同時,通過在線培訓,為加納培訓玉米種植技術人員。
「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沒有停止對非合作的步伐。」湖南隆平高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馮霞輝介紹,隆平高科在非洲的發展以技術援助項目和援外技術培訓班為主,近年來先後在賴比瑞亞、奈及利亞等國開展援外培訓,累計已培訓非洲官員和農業技術人員約3600多人,涉及近50個國家。
與糧食種子一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湖南優質產能、技術走進非洲、建設非洲,非洲與湖南的經貿合作越來越密切。
一大批湘企走向非洲投資設廠,投資合作項目覆蓋農業、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對外貿易、建築業、紡織服裝和製造業等多個領域。至2019年底,湖南在非洲投資企業共126家,在非洲合同投資總額10.51億美元,其中中方合同投資9.34億美元。
與此同時,非洲的礦產資源、咖啡、紅酒、鮮花等也源源不斷進入湖南。湘非之間,經貿相融相通,進出口額一路走高。2019年我省與非洲雙邊貿易額達35.44億美元,同比增長29%左右。
2019年,國家級的中非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湖南,第一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長沙成功舉行,為中非經貿合作注入了強勁動力。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中非各界共同籤署了84項合作文件,涉及金額208億美元。
今年以來,中非經貿博覽會帶來豐碩的合作成果陸續落地,平臺效應逐步顯現。目前,湖南正在籌建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智庫品牌;籌建中非經貿促進創新示範園,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中非經貿資源集聚區和中非經貿合作機制的試驗區;建設湖南—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積極組建中非經貿合作促進會,為促進中非經貿合作提供全方位服務平臺。
一個個湘非合作項目,讓湖南與非洲攜手並肩,一起編織「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記者 段涵敏 周月桂 孫敏堅)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